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混播方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黑龙江省目前推广的青贮玉米品种龙辐208、中原单32及高油115为材料,进行了品种单播、混播及其与秣食豆混播试验,研究混播方式对生物产量、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可提高单株干物质含量,促进干物质积累;混播,尤其是不同品种玉米与秣食豆混播的生物产量和群体粗蛋白产量较相应品种玉米单播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混植对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混植技术作出定义,并概述了当前国内外对作物混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研究了混植油菜群体对病虫害及旱、渍等逆境的抗性,混植对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混植是指多品种(系)混合种植,即把生育期相近,农艺性状相似,抗性基因不同的品种(系)按一定的比例混播混栽,以期控制病害的流行,改善田间植株群体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群体对逆境生理的抗性和对田间水、热、气、肥的有效利用。从而达到提高作物生物产量或经济产量的目的。这一技术国外已成功地应用于对付小麦锈病,国内对水稻病害的防治和旱地棉对逆境生理的抗性均作了初步的研究。有关混植在油菜栽培植保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鉴于当前油菜生产中提倡大面积连片种植,品种布局单一化问题突出;病虫害容易流行爆发,并且单一品种对灾害性气候抗性脆弱,油菜籽生产年度间波动较大,产量提高受限制,为此,我们于1999年10月设置了油菜多品种混植试验,以期探明混植对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实际作指导。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年多点试验,探讨了地膜玉米中混播芸豆的密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提出了地膜玉米及其混播芸豆产量,产值皆高的最佳芸豆混播密度是1/3-1/2混播。  相似文献   

5.
结合宁夏南部山区的生长条件,在梯田和坡耕地两种地势条件下,设置不同比例的牧草混播组合,测定牧草群体的生长性状、地上生物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对宁南山区苜蓿和羊草混播种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梯田种植的紫花苜蓿和羊草的株高和茎叶比均高于坡耕地;坡耕地的地上生物量高于梯田;梯田条件下紫花苜蓿与羊草混播比例为3∶2时紫花苜蓿的饲用价值较好,坡耕地条件下紫花苜蓿与羊草混播比例为2∶1时羊草的饲用价值较好。本研究筛选出最适宜宁夏南部山区种植牧草的混播比例,为宁南地区紫花苜蓿和羊草人工混播草地的改良建植积累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密植条件下玉米品种混播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究密植条件下玉米品种混播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在82 500株 hm -2种植密度下, 选用郑单958 (ZD958)和登海605 (DH605),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M(两种子相同数量混合后随机混播)、1行郑单958和1行登海605混播(1:1)、2行郑单958和2行登海605混播(2:2)、单播郑单958 (SZD958)和单播登海605 (SDH605) 5个水平, 研究密植条件下玉米品种混播对黄淮海夏玉米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叶片衰老酶活性、冠层透光率等的影响。两年结果表明, ZD958和DH605混播可显著改善玉米生育后期群体透光率, 使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穂位叶净光合速率较单播显著增加, 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混播处理较单播增加生育后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与此同时, 丙二醛(MDA)含量降低。混播显著增加玉米群体产量, 究其原因是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有效增加。M、1:1、2:2处理的两年平均产量较SZD958和SDH605分别增加11.47%、8.70%、8.48%和9.30%、6.42%、6.20%, 其中M、1:1、2:2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混播处理通过优化冠层结构, 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 延缓叶片衰老, 减缓花后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降低, 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 致使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产量提高。可见, 合理品种搭配的混播栽培可显著提高密植夏玉米产量, 是提高黄淮海区夏玉米产量的可选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玉米秣食豆混播比例对群体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玉米单产和土地利用率,通过将玉米‘郑单958’和秣食豆按1:1、1:2、1:3的比例进行混播,以单作玉米作为对照,研究了混播群体的地上产量及构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占群体产量的87.4%以上;随混播秣食豆的比例增加,玉米产量略有下降,其中茎叶产量下降明显,而秣食豆产量增加;混播群体地上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随混播秣食豆比例增加而增加,并且各混播处理均显著高于玉米单作,其中1:3(A1B3)和1:2(A1B2)的群体地上产量分别比单作玉米提高15.5%和16.4%。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氮素含量与黄顶菊入侵程度的关系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设置4 种施氮梯度和4 种玉米与黄顶菊混植比例,研究不同处理下玉米生长、光合和产量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玉米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随黄顶菊混植密度的增加变化差异显著,且这种差异受氮肥施用量的影响;不同生育期玉米的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也同时受到施氮梯度和黄顶菊混植密度的影响;黄顶菊混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随施氮梯度的增加而变化,当玉米/黄顶菊混植比例达到2:1 (A2),施氮梯度达到175 kg/hm2(T1)时,黄顶菊混植会对玉米产量产生显著影响;混植比例和施氮梯度对玉米生长和光合指标影响的交互效应随玉米生育时期发生变化,在玉米成熟期,混植比例和施氮梯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有极显著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9.
崔超 《中国种业》2017,(3):37-39
本研究以青贮玉米(金创1号)与海沃饲用扁豆为材料,在1:1、2:1、3:1三种混播比例处理下,研究了各处理间群体干鲜重、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特性与根冠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混播比例对群体干物质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尤以混播2:1处理最优,较其他处理增产16.78%,17.26%和39.65%;混播处理较对照可显著提高植株干物质积累速率14.80~37.08%,且花粒期根系生物量高出11.75~31.35%,叶面积指数高出17.66~28.33%。表明混播处理有利于增加花粒期植株根系干重,有利于保持花粒期植株绿叶面积,保持植株后期较高的干物质的合成能力,进而影响干物质的合成与积累,最终提高了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10.
周开芳 《耕作与栽培》1999,(6):39-39,41
通过种植混播绿肥(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结合施厩肥、石灰。试验结果表明:混播绿肥+厩肥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玉米产量效果最好,净作豆科绿肥对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钾含量效果最差,玉米产量则以单施厩肥处理最低。  相似文献   

11.
青贮玉米与饲用扁豆混播对群体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贮玉米(金创1号)与海沃饲用扁豆为材料,在1∶1、2∶1、3∶1等3种混播比例处理下,研究了各处理间群体干鲜重、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特性与根冠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混播比例对群体干物质产量有显著影响,均较对照增产显著;其中尤以2∶1混播处理最优,较其他处理增产显著;混播处理有利于增加吐丝期到蜡熟期植株根系物质积累量,有利于保持吐丝期到蜡熟期植株绿叶面积,保持植株后期较高的干物质合成能力,进而影响干物质的合成与积累,最终提高了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育期相近、产量和农艺性状有一定差异的10个杂交水稻组合配制成20个混系稻,对混植后的产量与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易受环境影响的性状混植后容易发生变化,而受环境影响比较小的性状混植后变化不明显。混植后导致产量互促主要是由于混植共生后有效穗数、成穗率和单株重等比参配组合有所提高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选用9个小麦新品系组成不同的混系群体,比较了混系群体与纯系群体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小麦混系群体与纯系群体相比在产量方面并没有绝对优势,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产量超过相关纯系最高产量的组合类型;混系群体的产量表现与组成该群体的纯系的平均产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纯系的产量水平可以作为小麦混系品种组配的产量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态学中的De wit替代系列法,研究了两个新疆小黑麦品种在不同密度混播条件下的产量、不同器官干物质含量的变化及收获指数,探究两品种竞争能力大小及竞争结局.结果表明:在混播条件下新小黑麦4号较新小黑麦5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具有更强的占有和利用共同资源的能力,混播有一定的增产作用;新小黑麦4号有更多的干物质分配到穗部,导致穗部干物质分配系数提高;混播时的收获指数较单播时有所提高.按照不同密度比例混播对小黑麦有一定增产作用,其推广运用对今后的生态育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物育种信息》2005,(11):15-16
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所首次研制成功“混播制种”杂交水稻育种方法。近日,经过安徽省农业专家测评,由于混播使得花粉利用率高,该技术培育出的杂交一代,产量达到了400多kg/667m^2,比中国现行的制种技术增产4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品种混植防治寒地稻瘟病流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抗稻瘟病性不同的3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品种混植对寒地稻瘟病流行的防治效果以及对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寒地早粳稻作区,利用抗病品种跟感病品种混植可以有效抑制叶瘟、穗颈瘟的发生,随着抗病品种比例的提高,发病率明显下降。不同品种组合抑制稻瘟病效果为-11.5%~-63.2%。品种混植后增加了产量,增产幅度1.5%~12.0%,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7.
紫云英与黑麦草混播处理极显著提高了黑麦草株高,但是紫云英固氮酶极显著降低,各处理茎宽、鲜草重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与门源油菜混播效益最高的牧草种类,解决油菜连作障碍问题,提高青藏高原高海拔区土地的生产能力。采用油菜混播箭筈豌豆、青稞和燕麦的方式,分时段取样,探究油菜混播不同牧草对在不同时段牧草自身生产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土地当量比判断各混播组合的优劣。结果表明:油菜—燕麦混播处理在7月6日时表现干重最高,单位面积达174.48 g;在7月21日表现为鲜重和鲜干比最高,在8月15日时表现为株高显著高于单作油菜(P<0.05),较单作油菜高97.02%,鲜重最高,达2817.00 g。在9月11日,油菜—青稞和油菜—燕麦混播处理的株高显著高于单作油菜(P<0.05),分别较单作油菜高64.33%和99.68%,以油菜—青稞混播处理的干重最高,达589.00 g,较单作油菜处理高147.51%。油菜—箭筈豌豆混播和油菜—燕麦混播有产量优势,油菜—燕麦混播的土地当量比最高,为1.11,土地利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科尔沁草原地区苜蓿和无芒雀麦单播与混播草地生物量及生长速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和苜蓿的株高生长模式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Y=at2 bt c.混播组合改变了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生物量积累模式,使其由单播时的W=at2 bt c变化为混播时的W=atb,而混播没有改变紫花苜蓿的生物量积累模式,均为W=at2 bt c.4种苜蓿在科尔沁地区种植均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单播草地群落相比,混播可延长草地的利用时间,比单播无芒雀麦草地产草量高、品质好.4种混播群落最高产量出现时间均比单播群落晚30天左右,不同时期混播草地产量均高于单播无芒雀麦草地.单播与混播群落各组分的干鲜比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单播无芒雀麦干鲜比在整个生育期内均高于苜蓿和混播群落.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无蜡粉遗传标记杂交组合对混播制种效应进行了研究。2002、2003、2004和2007共4个年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混播制种比行播制种产量年度平均高18.7%,杂种率高5.1%,纯杂种产量高20.1%。混播制种的增效主要得益于父本植株在田间均衡的分布和良好的个体发育。混播制种法在油菜遗传标记杂种、抗除草剂杂种、掺合杂种等方向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