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参薯的带节茎段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参薯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结果表明,不含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能诱导外植体的腋芽萌发,萌芽率达100%;萌发的茎段在MS+AD80mg·L-1的培养基上增殖效果较好,50d可增殖4倍;继代培养得到的带节茎段在MS+6-BA1.0mg·L-1+NAA0.1mg·L-1+AD80mg·L-1的培养基上能诱导出不定芽,将其芽点转接到MS+80mg·L-1 AD培养基上,不定芽能抽生,且芽体健壮;不定芽在MS+NAA0.1mg·L-1的培养基上能形成完整植株,生根率达100%;V土:V沙:V草木灰=2:2:1的混合基质移栽参薯组培苗的效果较佳,移栽存活率可达88.3%。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较优的参薯(Dioscorea alata Linn.)果脯加工工艺。[方法]以海南产参薯为原料,经混合护色液护色处理后,分别采用鼓风干燥、微波干燥和非鼓风与微波结合的3种不同干燥方法对护色预处理后的参薯果脯进行干燥处理,得出较优的参薯果脯的生产工艺。[结果]参薯切片3.0 cm×5.0 cm×(0.3~0.5)cm后采用含0.075%VC、0.300%柠檬酸、0.600%食盐的混合护色液护色4 h,再采用添加1.000%柠檬酸的转化糖液常压多次(40%~50%~60%~70%)浸糖12 h,最后在70℃非鼓风干燥条件下烘1 h,在60℃恒温条件下非鼓风干燥9~11 h,冷却后真空包装(0.08 MPa),可生产出品质优良的参薯果脯。[结论]该研究可为参薯的产业化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参薯(Dioscorea alata L.)块茎为研究材料,采用热水浸提、Savage法除蛋白、乙醇沉淀及有机溶剂纯化的方法,获得参薯粗多糖.通过蒽酮-硫酸显色法测定参薯的多糖含量,研究了参薯粗多糖体外对羟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H2O2)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参薯多糖含量高达19.17%,参薯粗多糖对羟自由基(...  相似文献   

4.
张航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123-5125
[目的]研究参薯叶黄酮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参薯叶为原料,选取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超声波功率和料液比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L9(34)正交试验,确定参薯叶黄酮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条件。[结果]优选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超声提取时间50 min,提取温度65℃,料液比为1∶30(g/ml);在此条件下,薯叶黄酮的提取率为5.17%。[结论]该方法优选出了薯叶黄酮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参薯叶资源的加工利用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手掌参的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对手掌参试管苗形成的适宜外植体及培养基进行了大范围筛选。在选用的8种外植体中,只有芽部外植体在MS附加适量的KT、ZT、NAA及Vc的培养其中获得了具有2 ̄3片幼叶的芽,并进一步诱导生根,首次获得完整的手掌参试管苗。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对手掌参试管苗形成的适宜外植体及培养基进行了大范围筛选。在选用的8种外植体中,只有芽部外植体在MS附加适量的KT、ZT、NAA及Vc的培养基中获得了具有2~3片幼叶的芽,并进一步诱导生根,首次获得完整的手掌参试管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参薯等11种植物的ARF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深入研究植物ARF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奠定基础。【方法】对参薯ARF同源序列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对参薯等11种植物的ARF的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组成成分、疏水性/亲水性、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信号肽、跨膜结构、导肽进行分析。【结果】参薯ARF基因同源片段大小为1200bp。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参薯等11种植物的ARF氨基酸序列可分为Ⅰ和Ⅱ两大类,细分A、B、C、D、E5个亚族,其中参薯ARF1和蒺藜苜蓿组成一个亚族,参薯ARF2和风信子组成一个亚族。参薯ARF的氨基酸序列中存在GTP/Mg2+结合位点和G2、G3保守区域,具有两个相同的效应结构域Switch1和Switch2。参薯ARF蛋白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空间结构不稳定。ARF蛋白为疏水性、脂溶性蛋白,无信号肽,存在明显跨膜结构域;ARF导肽无明确定位,预测等级为3级。【结论】参薯ARF蛋白结构的特殊性为其执行物质转运和参与信号转导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 6 个福建参薯品种的田间性状、抗性、产量等性状的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合浙西地区栽培的福建参薯,以期丰富周边地区群众的菜篮子。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FSY-04 单株产量 2 787 g,比对照江山廿八都山药增产 267.1%,居第 1位,因其薯形块状,可考虑少量栽培,逐渐培养市场习惯;FSY-05,FSY-06特色鲜明,商品性好,薯形棒状,可适度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组织培养,使四倍体和六倍体的混倍体参薯再生植株倍性和性状产生分离,以期获得倍性和性状均稳定的株系.[方法]采用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通过染色体制片方法鉴定其倍性;再通过田间繁殖,鉴定再生植株染色体倍性和性状的稳定性.[结果](1)2,4-D是诱导参薯愈伤组织形成的关键因子,愈伤组织诱导率达51.67%;椰子...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马铃薯一般通过薯块繁殖,种植几年后,易感染多种病毒,明显表现薯块变小、畸形、种薯退化、产量下降等。利用茎尖组织培养结合病毒检测,进行马铃薯脱毒,进而生产脱毒种薯用于生产,可有效地防止种薯退化,大幅度提高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不同浓度6-BA和NAA对香椿种子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及生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香椿生芽培养基为:B5+6-BA1.0mg/L+NAA0.5mg/L+蔗糖30g/L,培养基需添加8g/L的琼脂,pH值为5.8。  相似文献   

12.
以山薯组培苗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6-BA(0.5、1.0、2.0 mg/L)或TDZ(0.01、0.10、0.50、1.00、2.00、4.00 mg/L)、不同培养方式和活性炭对其继代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6-BA对山薯组培苗增殖系数、茎长及腋芽点芽球的影响不明显,而随着TDZ浓度的升高,山薯组培苗增殖系数和茎长逐渐降低而芽球显著增加,茎段腋芽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山薯组培苗较优的继代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 mg/LNAA+30 g/L蔗糖+1.5 g/L活性炭的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利于促进山薯组培苗增殖,其增殖系数、茎长、植株鲜重和干重显著高于固体培养基。活性炭的添加可以减少褐化,促进组培苗的增殖培养。此外,培养方式与活性炭交互作用对组培苗茎长、增殖系数、植株鲜重及干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华肖菝葜,该研究以华肖菝葜幼嫩带芽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植物激素组合对华肖菝葜组织培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方式为20%次氯酸钠消毒20min,最佳启动培养基为MS+6-BA6.0mg/L+NAA0.15mg/L+活性炭1 000mg/L,在启动培养基上培养25d左右诱导率达到76%。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适合浙西地区 U 型槽定向栽培的参薯品种,对12个参薯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SY2015-03、FSY2018-6及紫玉淮山产量高、商品性好;FSY2018-05 早熟性较好,8月上旬已经结薯;紫玉淮山的平均结薯个数为1,1个U型槽长1根山药,商品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16.
对光叶石楠初代培养过程中的最佳分化培养基及无性扩增过程中的增殖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Ms BA1.0~2.0mg/L NAA0.2mg/L 蔗糖3%最有利于腋芽萌发和顶芽伸长;以1/2MS BA1.0mg/L NAA0.05mg/L 蔗糖2%为增殖培养基,其增殖系数高达4~5。  相似文献   

17.
《吉林农业科学》2015,(5):10-13
本试验以黑龙江省主栽品种克新18的40 g左右的微型薯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处理,研究最佳的催长芽条件,即:将种薯出窖后置于24℃室内、遮光、保湿条件下催芽,待多数薯芽长至2.5 cm以上时照散射光5~10 d。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脱毒微型薯芽栽生产种薯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草炭、珍珠岩、土2︰2︰1作基质和5 cm×5 cm栽培密度效果最佳,对于不同的栽培基质,均以密度大一些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以参薯茎段为研究材料,使用0.1%Hg Cl2进行不同消毒时间的消毒处理,并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参薯无菌苗的诱导、生根培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参薯茎段以0.1%Hg Cl2消毒7 min效果较好,污染率低,存活率及发芽率较高;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5 mg/L+GA30.1 mg/L+AC 1.0 g/L+蔗糖30 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 0.5 mg/L+IBA 0.5 mg/L+蔗糖25 g/L+AC 0.5 g/L;添加0.5~1 g/L的AC能有效减小参薯组培苗的褐化。  相似文献   

20.
以白兰花半木质化的侧芽为外植体,用两种灭菌剂配合使用比单一使用效果要好,污染率从100%下降到20%以下;最佳芽诱导培养基为1/2MS+6-BA1.0mg/L+2,4-D0.1mg/L+KT0.5 mg/L+椰子水5%+蔗糖30g/L+琼脂5.8 g/L;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1mg/L+KT0.1mg/L+GA30.1mg/L+蔗糖6%+琼脂粉5.8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