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验证海蜇增殖放流回捕率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洋  毕远溥 《水产科学》2006,25(3):150-151
自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取得“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生活史”研究成果以后,针对自然海域海蜇资源逐年减少的现状,又先后对“海蜇人工繁殖及繁殖机理”(1986~1987),“海蜇人工繁殖及增殖”(1985~1987),“黄海北部海蜇增殖”(1987~1993),“渤海海蜇增殖”(1991~1995)等专项课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在诸多研究成果中,关于海蜇放流回捕率问题,至今尚未探讨出较为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3.
开展海蜇增殖放流是实施水生动物养护行动纲要的重点项目之一,仅就山东省莱州而言,海蜇增殖放流每年的投入保持在150万元以上,投放苗种数量4000万只以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年份、不同海区的海蜇回捕率差异悬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增殖放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进一步提高海蜇增殖放流回捕率,使海蜇在捕捞渔民增收和维系海洋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满足孤立种群条件下,用放流前后的相对资源量调查资料,估算放流虾与自然虾的比例,8年(1985~1992)平均值,放流虾占92.9%,标准差7.4。由此而计算的回捕率,8年平均值为9.2%,标准差3.5。最高1985年为16%,最低1989年仅为5%。前4年(1985~1988)平均值为11.6%,后4年(1989~1992)为6.7%,约下降了45%。讨论了回捕率趋势性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大亚湾黑鲷标志放流及回捕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评价大亚湾海域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增殖放流效果,使用塑料椭圆标志牌(plasticovaltags,POTs),开展了黑鲷幼鱼标志保持率与生长实验。结果显示,背鳍鳍棘基部第4~6鳍棘下方5mm左右的背部肌肉为最适标志位置, 90 d后标志保持率为81.76%。POTs标志黑鲷幼鱼45 d内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90 d后标志组生长显著缓于对照组(P<0.05)。并于2014—2016年每年1次在大亚湾开展黑鲷幼鱼标志放流试验。采用有奖回收方式进行标志鱼回捕,测量体长、体重,收集回捕日期、回捕地点、回捕方式等信息,整理分析相关数据。3年共放流标志黑鲷幼鱼60115尾,共2758尾回捕标志鱼被定置网、流刺网及垂钓捕获(总回捕率4.59%);大规格放流苗种回捕率高于小规格放流苗种;垂钓回捕鱼数量占总回捕数量的比例为62.08%。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认为放流后的标志鱼最初主要沿湾内和湾外两个方向呈近岸辐射状扩散,最远扩散距离约70 km。放流后1~2个月标志黑鲷生长较慢,随后相对加快,放流5~7个月后,黑鲷幼鱼体长、体重分别增长59.51%~127.20%和322.75%~989.83%。结论认为,POT是黑鲷幼鱼体外标志的适宜选择;在研究海域,放流后的标志黑鲷更易于被垂钓方式捕获;丰富的食物和可供躲避敌害的空间是影响其扩散、生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以幼蜇伞径大小异来区分放流幼蜇与自然幼蜇的方法是可行的基础上,用二年来调查回捕结果,验证了莱州年生产数量中,放流海蜇数量所占百分比基本与回捕结果一致,为了使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留有余地,综合分析认为:莱州湾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估计为0.5-1是妥当的,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下降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军  安树升 《水产科学》2002,21(3):43-44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始于 1985年 ,按回捕率变化情况 ,可分为三段 ,1985~ 1992年 ,8年的平均回捕率约9 2 % ,每放流 1亿尾幼虾产量为 188t;1993~ 1996年 ,4年的平均回捕率约 3 4 % ,每放流 1亿尾幼虾产量为 6 5t;1997~ 1998年 ,平均回捕率 9 4 % ,已恢复到前 8年的水平。笔者主要讨论回捕率下降原因和恢复回捕率措施。1 资料本文所用资料列成表 1。其中相对资源量用试捕调查所得的平均网产表示 (7月 10日~ 14日航次调查 ,网具用扒拉网和手推网 ;8月 10日~ 14日航次调查 ,网具用扒拉网和手推网 ;8月 10日~ 14日航次调查 ,网具…  相似文献   

8.
即墨县位于山东半岛南岸,东濒黄海,海岸线曲折回环长达172公里。沿岸水域多为泥沙底质,基础饵料生物丰富,是对虾等多种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的优良场所。具有进行对虾人工增殖放流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1984年起,我县投入了山东南部沿海的对虾增  相似文献   

9.
2015年6月,将约500万只人工繁育的三疣梭子蟹C2期稚蟹放流到辽宁盘锦沿岸海域.当年7月28日—10月3日在盘锦沿岸以地笼网回捕1671只三疣梭子蟹样本,剪其螯足,剥离肌肉,提取DNA,利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进行亲子鉴定,开展个体识别.试验结果显示,120只为当年放流蟹,放流后苗种短期月间放流蟹占当月回捕蟹群体的...  相似文献   

10.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10年和2011年5-8月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增殖放流前后分别进行的每年3个航次的对比调查结果,定量分析了三疣梭子蟹自然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数量,并根据三疣梭子蟹放流苗种数量和放流后捕捞产量,对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5月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自然群体资源量很少,相对资源密度为0.90 ind/(站.h);在5-6月共放流苗种11 015.13万只,放流后10d左右资源量增加为26.08 ind/(站.h),放流群体所占的比例为96.55%;8月进行调查的相对资源密度为1.70 ind/(站.h),当年生群体数量占所有群体数量的比例为64.29%;9月、10月、11月秋汛期间捕捞产量为3 108 t,捕捞个体平均质量为232.3 g,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为7.54%.201 1年5月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自然群体相对资源密度为1.70 ind/(站.h);在5-6月共放流苗种13 132万只,放流后10d左右资源量增加为29.15 ind/(站.h),放流群体所占的比例为94.17%;8月进行调查的相对数量为1.00 ind/(站.h),当年生群体数量占所有群体数量的比例为70.00%;9月、10月、11月秋汛期间捕捞产量为2 896 t,回捕个体平均质量为226.0 g,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为6.43%.除2011年胶州湾海域由于富营养化水质较差,以及其他因素对黄家塘湾海域的影响导致这两个放流点放流群体回捕率偏低外,2010年和2011年山东半岛南部放流海域整体水质良好,水温、透明度、盐度、营养盐比例、生物饵料等均比较适中,属于放流环境条件较佳的海域,比较适合三疣梭子蟹生长,放流群体回捕率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餐饮业的发展,龙虾已成为餐桌上宠物,身价倍增,价格一路攀升,据预测未来5年内龙虾市场不会出现过饱和现象,各地龙虾养殖迅速崛起。经笔者调查目前龙虾养殖回捕率只有30%左右,高的不超过50%,影响了养殖效益。笔者认为造成龙虾回捕率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河蟹养殖生产中会遇到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死亡,从而造成河蟹回捕率降低,致使养殖效益下降、乃至出现亏损现象。因此,针对河蟹死亡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提高河蟹养殖回捕率显得十分重要。一、引起河蟹死亡的原因1.劣质蟹苗造成河蟹养殖成活率低蟹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河蟹养殖的效果。选用优质健壮蟹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李晓霞 《科学养鱼》2003,(10):30-30
一、池塘海蜇养殖回捕率低的原因 1.养殖池塘选择不规范。一是池塘水质差,单个池塘面积不合理,池面积太小或太浅。二是养殖多年的旧池塘,淤泥厚,坡比小,清塘不彻底,敌害生物多;有的池中已养花蛤、文蛤或竹蛏等,养殖户为了眼前利益,难以进行彻底晒滩、清塘、消毒;有的是连片垦区虾池,现已承包到户,养殖品种不一,规格不同,思想不统一,加之池渗漏严重,造成晒滩不彻底,外堤中沟进排水污染严重。三是进出水条件差,有的垦区虾池小  相似文献   

14.
候传宝 《内陆水产》2002,27(2):21-21
近年来,随着大水面河蟹养殖的发展,围网养蟹以其节省饲料和养成规格大、品质好而得到迅猛发展,仅我县东平湖区就有几千亩围网养蟹面积。根据几年的养殖情况看,不少围网养殖存在河蟹回捕率差(有的回捕率仅20%左右),单位面积产量低。现根据我地的情况,分析围网养蟹回捕率低的原因,并介绍一些解决方法,供参考。1围网养蟹回捕率低的原因1.1苗种质量差从目前看,大多养殖者不是自己培育蟹种进行养殖,而是到外地购买蟹种。由于缺乏蟹种鉴别知识,不少人所购买的蟹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是辽蟹、或是瓯江蟹;有的还掺有性成…  相似文献   

15.
丁汉明 《内陆水产》1996,(11):20-20
提高池塘养蟹回捕率的几个技术要点螃蟹养殖业的开发越来越普及,如何提高螃蟹养殖的回捕率,则成为广大养殖户迫切需要解块的问题。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了几条生产经验,谨供大家参考。一、充分作好放种前的塘口准备工作。放养之前,塘口必须清整好。第一,岸边杂草要全部...  相似文献   

16.
《齐鲁渔业》2007,24(4)
1池塘养殖海蜇回捕率低的原因1.1养殖池塘不规范一是池塘水质差,单个池塘面积太小或水深太浅。二是养殖多年的旧池塘,淤泥厚,坡比小,清塘不彻底,敌害生物多。有的池中已养花蛤、文蛤或竹蛏等,未能进行彻底晒滩、清塘、消毒。有的是连片垦区虾池,养殖品种不一,规格不同。加之池塘渗透严重,造成晒滩不彻底。外堤中沟进排水污染严重。三  相似文献   

17.
2002年黔东南州水产站从上海引进优质中华绒螯蟹扣蟹8000只,在州内凯里市三棵树镇小营村的10.5亩的稻田中进行试验。从5月6日引种投放至10月24日捕测验收历经5个多月的养殖,成蟹个体最大165克,平均66.7克,共捕获1800只,回捕率23%。以上数据表明,尽管此次试验基本取得成功,但其回捕率还比较低,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初步分析如下: 一、稻田生态环境未能得到有效调控 1.清野消毒不彻底 刚放入田沟中的蟹种较为弱小,若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12对微卫星标记对秦皇岛近海增殖放流区内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回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与放流用牙鲆亲本群体和放流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3个群体中,等位基因数(N_a)为11.917–22.167个,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800–0.836,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814–0.84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75–0.818。其中,回捕群体的平均N_a最多,为22.167,放流前群体的平均N_a最少,为11.917。平均H_o最大的是回捕群体(0.836),最小的是放流前群体(0.800)。平均H_e最大的是亲本群体(0.845),最小的是放流前群体(0.814)。在36个群体–位点组合中,有23个群体–位点组合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3个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G_(st)值为0.005–0.043,遗传分化均为较弱。研究表明,3个群体均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放流人工培育苗种对回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未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养殖鱼类中,鲤鱼是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它生长迅速,肉味鲜美且抗病能力强,但由于鲤鱼属于底栖性鱼类,喜欢在水体下层活动,在生产捕捞过程中起捕率很低,漏网的成鱼,生长很缓慢,这样就会造成饵料,肥料的浪费,影响养殖承包户的经济效益。因此有效地提高鲤鱼的起捕率是发展养鲤业的主要措施。笔者根据工作中的调查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利用12对微卫星标记对秦皇岛近海增殖放流区内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回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与放流用牙鲆亲本群体和放流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3个群体中,等位基因数(Na)为11.917–22.167个,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800–0.836,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814–0.84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75–0.818。其中,回捕群体的平均Na最多,为22.167,放流前群体的平均Na最少,为11.917。平均Ho最大的是回捕群体(0.836),最小的是放流前群体(0.800)。平均He最大的是亲本群体(0.845),最小的是放流前群体(0.814)。在36个群体–位点组合中,有23个群体–位点组合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3个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Gst值为0.005–0.043,遗传分化均为较弱。研究表明,3个群体均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放流人工培育苗种对回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未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