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油溶性茶多酚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比较了油溶性茶多酚、水溶性茶多酚、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和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在植物油中的抗氧化作用。并采用测色色差计比较这些抗氧化剂对植物油色泽和亮度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环境条件中光线和温度对油溶性茶多酚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芳 《福建茶叶》2016,(5):35-36
茶叶之中蕴含着许多活性提取物,而茶多酚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功效,能够在很多领域内得到应用,尤其是在医药和食品领域。此外,茶多酚所具有的抗氧化功效还能够有效的促进运动后的疲劳恢复。因此本文主要对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综合叙述茶多酚的组成和其生物活性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油溶性茶多酚对色拉油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沈生荣  贾春友 《茶叶》1998,24(3):134-137
经用油酸改性后的水溶性茶多酚,对大豆色拉油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效能与TBHQ接近,抗氧化效果随添加量增加而加强,随过氧化时间延长抗氧化作用更显著,且对油品质量没有影响;经急性毒性试验,半致死剂是为8000mg/kg,属无毒性。  相似文献   

4.
茶多酚抗氧化机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46,自引:13,他引:46  
胡秀芳 《茶叶科学》1999,19(2):93-103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主要活性成份, 有着独特的抗氧化效果。其抗氧化机理表现在6个方面: 作用于自由基有关的酶, 直接作用于自由基, 络合金属离子, 再生体内高效抗氧化剂,与其他成份协同增效和调节机体免疫力。文中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近三年茶多酚在抗氧化,抗癌研究的简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宇成 《茶叶》1996,22(4):36-37
  相似文献   

6.
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溶剂法、乳剂法和分子修饰法等技术对茶多酚进行改性,以制备具有较好脂溶性的改性茶多酚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目前用于茶多酚改性的三种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及改性后的脂溶性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与机理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并对茶多酚改性技术发展与脂溶性茶多酚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茶多酚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动物实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从绿茶中提取的茶多酚制品,分别按0,2、10、50mg/只/日4组不同用量口喂SD大鼠,5用后实验结果表明:茶多酚有明显降低血清TC、LDLc及升高HDLc作用(p<0.05),且TC、LDLc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TC—HDLc)/HDLc]和血清LDLc/TC值,中、高剂量组均显低于对照组(p<0.05)。茶多酚有明显降低血清和心肌组织中LPO及升高红细胞中SOD的作用(p<0.05),但对肝,肾中LPO作甩不显  相似文献   

8.
茶多酚—优良的抗氧化自由基清除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昕映 《茶叶》1998,24(4):217-218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的抗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善瑾  杨贤强 《茶叶》1990,16(3):40-41,47
本文筛选了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胀杆菌、副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等六种细菌,采用杯碟法对茶灰的提取物——茶多酚粗晶的抗菌活性进行测定。并与黄岑素作对照。结果表示:茶多酚对福氏痢疾杆菌等6种细菌的抑菌圈大于16mm 的浓度分别为1%、3%、与5%;而黄岑素对福氏痢疾杆菌等4种细菌的抑菌圈大于16mm 的浓度分别为10%与15%,并高达15%浓度的黄岑素药液对大肠杆菌无抑菌作用,对副伤寒杆菌的抑菌作用也不强。由此说明,茶多酚的抗菌活性比黄岑素强,抗菌谱也比黄岑素广。  相似文献   

10.
11.
茶多酚与其他抗氧化剂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茶多酚是一种高效的复合抗氧化剂,其强抗氧化性与各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茶多酚与其他抗氧化剂也存在协同作用,如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卡素及谷胱甘肽等。协同作用增强了茶多酚的抗氧化效果。茶多酚的协同作用是通过偶联氧化实现的。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采用DPPH体系、ABTS体系和Oyaizu法对白沙绿茶的甲醇提取物、70%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并利用HPLC-MS对活性较高的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特征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沙绿茶3种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呈浓度效应关系。其中3种提取物中以70%乙醇提取物对DPPH和ABTS清除能力最强,而还原力则弱于水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通过HPLC-MS从70%乙醇提取物中得到24个酚类物质,其中15个酚类物质被鉴定为新绿原酸、花旗松素-3-O-芸香糖苷、绿原酸、隐绿原酸、去甲氧基姜黄素、表儿茶素、山奈酚-3-O-芸香糖苷、花旗松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双己糖苷、Di-O-咖啡酰奎宁酸、槲皮素、山奈素-3-O-戊糖苷、牛蒡子苷、杨梅素和山奈素。  相似文献   

13.
茶多酚及儿茶素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星海  杨贤强 《茶叶》2003,29(3):142-144,158
前列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茶多酚及其儿茶素单体对前列腺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 ,作用效果的 IC50 顺序为 88、97、112μM(EGCG>ECG>EGC) ,EC几乎没有作用 ,但含 EC的 TPS(茶多酚 )和不含 EC的 TPS存在差异 ,它们的 IC50 为 39μg/ m l和 4 3μg/ m l,且成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同时用荧光显微镜可以看到癌细胞的凋亡小体。  相似文献   

14.
茶多酚的化学发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海宁  洪军  沈生荣 《茶叶科学》2003,23(2):124-128
研究了茶多酚在不同浓度,不同pH值,不同金属离子(Fe2+,Cu2+,Zn2+)存在下的化学发光,结果表明,茶多酚浓度对其发光强度有一定影响;pH越高茶多酚的发光强度越大;Cu2+可抑制茶多酚的发光,而Fe2+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发光, Zn2+对茶多酚的化学发光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建立 测定槟榔壳中多种酚类物质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分析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硼酸缓冲液对10种标准品的分离效果,最后确定最佳缓冲液为0.1 mol/L,pH 9.0的硼酸缓冲液,紫外检测波长为280 nm,分离电压为20 kV。方法简便快速,能在20 min之内将10种酚类物质完全分离开,检测限为0.5~4.5 mg/L。此外,进一步测定了槟榔壳多酚的抗氧化活性,选用3个评价抗氧化能力的指标,即: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对还原能力以及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6.
2种提取工艺对橄榄果实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橄榄果实为原料,利用正交实验探讨有机溶剂和超声波提取对多酚提取量和总还原力FRAP的影响,并分析比较2种提取方法,以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和参数。结果表明:有机溶剂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料液比为1∶60、提取时间60 min、提取温度60℃、乙醇浓度50%,其多酚提取量和总还原力FRAP分别为79.07 mg/g和740.45μmol/g。超声波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料液比1∶40、提取时间20 min、超声功率180 W及乙醇浓度60%,该条件下多酚提取量和总还原力FRAP分别为85.26 mg/g和952.27μmol/g。超声波提取具有多酚提取量高、抗氧化活性强、提取时间短、溶剂耗量少的特点,优于有机溶剂提取。  相似文献   

17.
绿茶及茶多酚抗人轮状病毒的实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国营  何丽娜 《茶叶科学》1994,14(2):155-158
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引起人感染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毒。用绿茶及茶多酚对人轮状病毒进行了细胞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绿茶和茶多酚稀释浓度分别在1:100(每毫升细胞培养液含200μg绿茶)和1:8(每毫升细胞培养液含6.25μg茶多酚)时,表现对该病毒的完全抑制作用,使正常细胞不受病毒侵袭。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的范围内与茶汤浓度和茶多酚的浓度成正相关。试验结果还表明,绿茶茶汤在高浓度时具有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 4 种黔引迷迭香的多酚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利用 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3 种方法评价多酚成分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 4 种材料均富含类黄酮、酚酸和二萜酚等多酚类化合物,总酚含量介于 4 345.5~5 673.0 mg/100 g 。其中槲皮素、迷迭香酸、阿魏酸、绿原酸和鼠尾草酸是迷迭香最主要的酚类物质。黔引迷迭香 4 号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利用 DPPH、ABTS 和 FRAP等 3 种方法检测的结果依次为 184.4、290.0、155.6 μmol/g。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酚与总抗氧化活性能力显著相关,迷迭香酸对总抗氧化活性能力贡献最大,其次为鼠尾草酸、槲皮素和水杨酸。本研究对于了解黔引迷迭香抗氧化活性成分,以及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吸附茶多酚树脂的筛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徐向群  陈瑞锋 《茶叶科学》1995,15(2):137-140
通过对4种离子交换树脂和16种吸附树脂对茶多酚的交换或吸附及解吸性能的研究表明,92─2和92─3吸附树脂对茶多酚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好解吸性能,优于AmberliteXAD─7和日本HP─21。经这两种树脂静态吸附后,其提取物的茶多酚含量均可达60%左右(对照仅为26.6%,用日本《茶分析法》修改法测定结果)。表明这两种树脂适于从茶叶中制取高纯度茶多酚制品的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20.
茶多糖和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目的:研究茶多糖、茶多酚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SD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和机制。方法:饲喂SD大鼠茶多糖、茶多酚3周后,观察大鼠血糖、葡萄糖耐量、血胰岛素以及小肠糖降解酶(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变化。结果:茶多糖、茶多酚都有显著抑制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茶多糖组大鼠血胰岛素水平有显著提高(P<0.05),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茶多酚组的血胰岛素水平有升高趋势,小肠各降解酶活力也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茶多糖对高血糖大鼠有显著的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茶多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小肠糖降解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