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稻田水产养殖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如稻田养鱼形成的稻鱼共生系统,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陕西汉中、四川成都等地区就有记载,浙江南部的稻田养鱼具有1200年的历史。近10年来,在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上,稻田水产养殖出现许多新的模式,稻-鱼、稻-蟹、稻-虾、稻-蛙、稻-鳅等共作或轮作模式。这些模式吸收新的种养技术和管理技术,形成了具有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特征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  相似文献   

2.
稻蛙综合种养模式技术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蛙共生是一种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具有其他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所不具备的特点,其推广范围广,适应性强,带来的综合效益高,越来越成为当前全国实施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对安徽省常见稻渔种养产业化模式进行了系统介绍,稻虾种养原生态模式解决"小龙虾五月瘟"病害问题,稻虾种养369模式控制留田小龙虾密度,平板式稻田养虾模式预防土壤可能发生的潜育化,稻虾鳖模式可使老稻田和新开挖的稻田一样小龙虾密度可控,稻鳖蛙综合种养模式鳖蛙可全方位捕食害虫,稻鳅综合种养泥鳅服务水稻生产。2019年~2020年,安徽省累计推广稻渔种养产业化主要模式687.02万亩,实现总产值311.15亿元,利润174.24亿元。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水稻种植大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谷物的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在温饱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的同时,人们对粮食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及生态农业、增效、环保等诸多概念的提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逐渐形成并趋于成熟。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以水稻为主、兼顾养殖的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在提升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的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但出售养殖动物可增加收益,由于品质的提高,水稻的产出效益也明显增加。经过多年的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也从原来单纯的稻鱼共作向稻虾共作、稻蟹共作、稻蛙共作、稻鸭共作等诸多种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为提高稻田综合种养效益和农业生产能力,实现"一田多用、渔农获利"的发展目标,2014年,芜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在陶辛镇奚村一养殖基地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试验示范——"虾、鱼、稻"共生轮作养殖技术模式。根据水稻与水生动物的共生互利关系,在不破坏地块耕作的条件下,通过开挖环沟、加高和夯实田埂,保持水深1.2~1.4米,实施种植一季稻,轮养两季青虾、两季鱼等综合种养模式,即当年2月份投放春虾  相似文献   

6.
《海洋与渔业》2008,(10):33-34
稻田生态养殖模式是以“稻鱼共生”理论和“稻田轮作”模式为基础,通过加高和固化田埂,提高水位,改善稻田种养生态条件;改水稻密植为适当稀植,扩大鱼类活动空间,并改善水稻通风条件,减少水稻病害发生;选种高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确保大田水稻穗数和稳产高产;改依赖化肥生产为通过加强鱼类投饲增肥增产等措施,以建立稻田良陛循环的生态体系,实现少施化肥农药,提高产品品质,实现稻田养鱼种稻,高产优质促增效,稻谷和鱼双丰收。稻田生态养殖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模式;二是稻鱼共生与种养轮作模式,冬闲田养殖龙虾与种植单季稻轮作。  相似文献   

7.
正稻蟹综合种养是天津地区主推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占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的90%以上。近年来,为了缓解扣蟹苗种对本地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制约,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天津市尝试了"稻田-扣蟹""稻田-成蟹"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稻田蟹池工程改造、水稻种植管理、成蟹养殖管理、蟹种培育管理等综合种养技术的应用,获得本地区稻蟹综合种养的基础养殖数据,为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稻田生态种养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品养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稻鱼、稻蟹、稻虾、稻鳖共生,种植、养殖相互促进,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的一种新技术模式。2011年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在京山县的2块稻田中进行了稻田生态种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利用生物间互利共生关系、减少水稻病害和杂草,发挥稻田湿地养殖效能,形成全天候、多层次、多级利用的互济共生的生态体系,于2020年8月—2021年12月在上海市崇明区开展了综合“稻虾轮作”与“稻鱼种养结合”的“一稻多渔”(水稻-瓯江彩鲤-克氏原螯虾)综合种养新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一稻多渔”模式的稻田平均产值为150 112.5元/hm2,与传统的“稻虾轮作”或“稻鱼种养结合”相比较,分别提高了26.84%和159.60%。试验说明,“一稻多渔”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利用稻田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方式,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目的,是一种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稻和渔是一个相互依存、循环利用的生物链,养殖的鱼能为秧苗活泥增氧,田间的秸  相似文献   

11.
稻鳖共生种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桐庐县积极探索稻鳖共生种养模式,在分水镇等地的粮食功能区推广稻鳖共生模式。试验证明,稻鳖共生种养模式能够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对于发展生态高效的水产养殖业以及稳定粮食生产,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稻田改建(1)稻田选择:根据养殖品种中华鳖的生活习  相似文献   

12.
<正>稻-鳖综合种养是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常见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空间,两者相互促进,达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效果。目前稻-鳖种养在全国各地均有开展,但具体的养殖模式不尽相同,为了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益,2022年笔者在肥西县进行了稻-鳖-鱼菜共生的综合种养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稻田综合种养助推成都向“鱼米之乡”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市有宜渔稻田3.33万hm~2以上,非常适合发展稻田养殖,但长期以来受技术、观念等影响,2014年全市有稻田养殖面积仅354.0hm~2,2016年就发展到了3713.3 hm~2,种养模式也在2015年已有的6种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并示范推广了"稻-蛙"模式,养殖品种也增加了乌鳢、丁鱥、黄颡等名特优品种,形成了多种模式、多个养殖品种、多种配套技术同时推广的良好格局,2016年全市实现稻田综合种养增收1.4亿元。本文阐述了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的背景,主要做法、取得的主要成效,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23年在江西省吉水县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开展了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该模式利用稻田+垄沟+虾沟,在虾稻田环沟里耦合养殖鳖,进行种稻、养虾和养鳖共作。结果显示,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平均每667 m2产水稻662.5 kg、小龙虾80 kg、鳖105.9 kg;总产值13434.0元,纯利润达到8315.1元。表明垄沟稻虾鳖互利共生效果明显,稻虾鳖产量高,节本增效明显,该模式实现了“一田三用”,是一种适合在南方水源充足的地区大力推广的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稻鳖综合种养模式创新试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的生态种养模式之一,但受当前土地保护政策限制和给稻田机械作业带来不方便等多种因素影响,推广工作常常事倍功半,效果不明显。2018年,我们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了稻鳖(甲鱼)综合种养模式创新试验。项目在坚持不破坏土壤、不改变土地现状、不影响水稻生产的情况下,深入探索稻鳖共生生态种养技术。通过一年试验与摸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亩增加养殖效益483元。  相似文献   

16.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一种绿色生态种养模式,是利用稻田浅水环境为水产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形成稻渔共生的新型复合立体稻田养殖技术模式,具备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广西三江县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广西北部山区,自古以来就有稻田养鱼的传统,至今已有1 0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17.
<正>在稻-鳅种养系统中耦合黄鳝养殖,是一种新型的稻渔生态种养模式。黄鳝是肉食性鱼,能吃掉稻田中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作用;黄鳝和泥鳅在稻田寻食、爬行,除去稻田的一部分杂草,减少了中耕除草和农药用量;黄鳝和泥鳅的残饵、粪便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稻、鳅、鳝生态种养模式运用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和物种互惠共生技术,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本文通过对水稻单作模式和稻、鳅、鳝综合种养模式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8.
正稻、虾、鳅生态种养模式,是在稻虾轮作、稻鳅共生基础上进行融合和提升的生态种养模式,该模式利用水稻"吸肥去污",净化养殖水质;青虾摄食稻田饵料,泥鳅钻地松土,在田中造肥、松土、除虫;稻田生态系统实行"一种二养三收",使粮食生产和水产养殖双丰收,从而达到稳粮增收、减肥减药、绿色生态的生态高效目标。现将该模式进行总结介绍。一、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9.
湖北荆州市和潜江市稻虾综合种养情况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作为传统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是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一。这种立体式种养结合的模式已经延续千年,在此种养模式下既能稳定稻田生态、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三产"融合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18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了3000万亩以上,现已发展为稻田养虾、养蟹、养鱼、养鳖等17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其中小龙虾养殖已被推至水产行业的最高点。湖北省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土资源优越、气候适宜,特别是江汉平原,土壤肥沃,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发展优势,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水稻是湖北的主要作物,面积和总产量均排在全国前列;湖北又是水产大省,淡水水产品产量连年位居全国第一。为促进稻田种养产业迈上新台阶,实现可持续发展,扩大并充分释放潜在效益,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双水双绿"理念,作为产业发展升级的模式和目标。华中农大成立了"双水双绿"研究院,建立"双水双绿"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示范与推广。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稻虾综合种养的养殖模式,湖北省便是调研首选之地。近期科学养鱼杂志社调研了湖北省荆州市和潜江市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为养殖户提供最真实的一线养殖方法和养殖效益数据,从而更好地促进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为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可靠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以水稻种植为主、兼顾养殖的稻田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在提升粮食产量的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不但出售养殖动物可增加收益,由于品质的提高,水稻的产出效益也明显增加。一、养殖动物在稻田综合种养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稻田综合种养能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利用养殖动物的作用使稻田生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