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国内观背青鳉养殖产业发展特点、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珠江流域及邻近区域主要的青鳉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鳍斑青鳉(Oryzias pectoralis)和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初孵仔鱼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7.0±1.0)℃水浴孵化条件下, 3 种青鳉鱼类初孵仔鱼形态存在差别。鳍斑青鳉初孵仔鱼体长为(4.64±0.18) mm,显著大于中华青鳉[体长(4.04±0.19) mm]及弓背青鳉[体长(3.88±0.17) mm]的初孵仔鱼。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者在 22 个形态测量及可数性状指标中 20个指标(占 90.9%)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体全长、头长、头长/体高、体长/体高、肛后长、口宽及卵长径等指标是影响三者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判别分析进一步表明三者形态差异明显,且易于区分。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更进一步证实三种青鳉初孵仔鱼形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聚类分析显示,鳍斑青鳉与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形态更为接近,中华青鳉初孵仔鱼独立成一类,该结果与 3 个物种间地理分布格局远近情况相同。更为浓密的背部及腹部色素特征可以将中华青鳉初孵仔鱼与其余两个物种初孵仔鱼区别,胸鳍上点状色素花特征则可进一步将鳍斑青鳉与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区分。另外,众多形态测量指标也可以将鳍斑青鳉及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区分。  相似文献   

3.
GABA、牛磺酸及枸杞子水浸液对青鳉抗缺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BA质量分数0.5%溶液对青鱼鳉抗缺氧能力有极显著改善,0.65%溶液对青鳉抗缺氧能力有显著改善。牛磺酸质景分数0.5%、0.7%溶液对青鳉每抗缺氧有显著改善,0.9%、1.05%、1.25%溶液对青鳉抗缺氧有极显著改善。适当剂量枸杞子的第1次和第2次热水浸出液明显提高了青鳉的耐缺氧能力。  相似文献   

4.
青鳉是研究基因功能、器官发生和发育机制的模式生物之一,基因编辑技术已在青鳉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青鳉突变体的详细过程还未见报道。为了完整详细地阐明青鳉突变体的构建过程,实验以青鳉Olpax6.1基因的敲除为例,首先利用ChopChop 网站设计获得 Olpax6.1基因gRNA的靶点;其次通过PCR扩增和质粒酶切分别获得gRNA和Cas9 mRNA体外转录的模板,并通过体外转录合成gRNA和Cas9 mRNA;再将Cas9 mRNA和gRNA混合进行青鳉胚胎显微注射获得突变F0;最后利用PCR、T7 Endonuclease Ⅰ酶切和Sanger测序筛选F0与野生型杂交的子代获得相同突变类型的F1,进而将相同突变的F1进行杂交并筛选其子代,获得青鳉 Olpax6.1 敲除的纯合突变体,纯合突变体表现出眼部发育畸形的经典表型。本研究为青鳉突变体的构建提供详细完整的实验方案,同时也为其他鱼类突变体的构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青鳉对不同重金属污染物的敏感性和响应阈值,为水体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的早期预警监测提供定量基础。青鳉3月龄,体长(1.5±0.1) cm,体重(0.15±0.01) g;4种重金属为Cd、Zn、Cu和Hg。研究结果表明:青鳉对Cu~(2+)、Zn~(2+)、Cd~(2+)和Hg~(2+)的急性致死毒性大小为Hg~(2+)Cu~(2+)Cd~(2+)Zn~(2+);Hg~(2+)、Cu~(2+)和Cd~(2+)暴露下青鳉呼吸频率和呼吸强度先升高再降低(P0.01),呼吸参数与重金属浓度间呈现倒"U"型关系;Zn~(2+)暴露下青鳉呼吸频率、呼吸强度显著下降(P0.01);青鳉呼吸行为对Cu~(2+)、Zn~(2+)、Cd~(2+)和Hg~(2+)4种重金属暴露的响应阈值和响应时间分别为0.15、0.95、0.15、0.045 mg/L和2 h 32 min、4 h 7.5 min、3 h 5.5 min、4 h 37 min,响应阈值与96 h LC_(50)的比值分别为0.43、0.19、0.33、0.77。青鳉对Cd~(2+)、Zn~(2+)、Cu~(2+)、Hg~(2+)污染较为敏感,其呼吸参数可作为突发性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生物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利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dmrt1基因和青鳉(Oryzias latipe)dmrt1基因构建过表达载体,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两种载体分别导入青鳉受精卵中,比较异源和同源dmrt1基因对青鳉胚胎孵化率的影响以及两种dmrt1基因在青鳉体内的基因整合率、基因表达率及对芳香化酶基因(cyp19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48 h后,两种载体均在胚胎内大量表达,注射青鳉同源性dmrt1载体的受精卵孵化率(69.5%)要显著高于注射异源性dmrt1载体的受精卵(36.5%)。30 dph(days post hatching)两组被注射稚鱼均能检测到基因整合,注射同源dmrt1的整合率(30%)要高于异源dmrt1(10%)。30 dph稚鱼体内检测不到异源性dmrt1载体的表达,但能检测到同源dmrt1载体的mRNA表达,同时芳香化酶基因的表达受到了抑制。本研究为研究舌鳎性别分化相关基因功能提供了基础,并为在模式鱼类中研究海水鱼相关基因功能累积了必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针对黑点青鳉实验室养殖成活率低的问题,对其摄食行为发育进行研究,了解其早期阶段的摄食行为发育状况,为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单摄像机结合镜面成像的方法,对黑点青鳉胚后发育阶段90 d摄食行为的观察与分析,研究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条件下黑点青鳉的生长特征和摄食行为发育。结果显示,幼体体长平均生长率为2.579%/d,体长与日龄间关系为y=3.132+0.383x-0.004x^2+0.00003x^3,R^2=0.98。通过各项摄食行为指标将其幼体生长发育分为3期6个阶段:仔鱼期(0~10 d)分为前仔鱼期(0~4 d)和后仔鱼期(5~10 d),稚鱼期(11~30 d)分为前稚鱼期(11~18 d)、中稚鱼期(19~24 d)和后稚鱼期(25~30 d),幼鱼期(31~65 d)。黑点青鳉幼体出膜4 d后开始投喂初孵卤虫,至10 d所有鱼苗均能捕食。黑点青鳉仔鱼期幼体死亡率较高,但摄食能力稳步提升,至该期末,摄食成功率提升至45%~55%,摄食效率达0.5~0.6个/min;稚鱼期幼体的各项摄食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对饵料的响应时间不断缩短,摄食速率提高,响应距离也逐渐增长,摄食量增大,摄食成功率已提升至90%~95%;幼鱼期各项摄食指标已接近成鱼,摄食效率达9个/min以上,摄食功能已趋于完善。研究表明,黑点青鳉在仔鱼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响应距离短、摄食速率低下,摄食成功率与摄食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其自身的发育以及摄食能力的稳定提升,摄食成功率和摄食效率逐步提高,成活率趋于稳定。养殖期间,通过密切注意黑点青鳉的摄食行为变化,改变投喂的数量和频次,使更多的仔鱼尽快过渡到稚鱼期,可能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9.
Tol2转座子是从青鳉(Oryzias latipes)中发现的唯一一个具有自主转座活性的转座子,是hAT转座子家族的一员。研究表明,Tol2在多种模式动植物中都有转座活性,如斑马鱼(Danio rerio)、小鼠、非洲爪蟾等,并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Tol2转座子的特性、转座机制以及其在斑马鱼、青鳉和罗非鱼等鱼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Tol2转座子在转基因养殖鱼类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以青鳉受精卵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抗冻液EFS40和EFS60对5个不同发育期的胚胎的毒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青鳉的囊胚期胚胎对EFS40和EFS60的毒性耐受力最差,在EFS40 和EFS60中处理2 min后的成活率分别为41.7%和35.6%,孵化率分别为38.2% 和31.9%,与对照组成活率(96.7%)与孵化率(93.3%)差异极显著(P<0.01);6肌节、16肌节和24肌节胚胎对EFS40 和EFS60的耐受力依次增强;发眼期胚胎的耐受力最强,其胚胎在EFS40中处理30 min后的成活率仍为93.3%,孵化率为77.3%,其余各时期胚胎成活率均显著地降低(P<0.01),发眼期胚胎在EFS60中处理20 min的成活率为75.9%,孵化率70.6%,其余各时期胚胎的成活率都显著地降低(P<0.01).各时期的青鳉胚胎在EFS40和EFS60中都随着毒性处理时间延长其成活率和孵化率逐步降低.EFS60对青鳉胚胎的毒性大于EFS40.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考察养殖系统中不同水质区域滞留时间差异对海洋青鳉(Oryzias melastigma)生长、摄食行为和抗胁迫能力的影响。将养殖系统分成中央区域和角部区域, 设置海洋青鳉在角部区域内滞留的 4 个时间梯度, 分别为 24 h、14.4 h、7.2 h、0 h, 即分别占一昼夜的 100% (P100)、60% (P60)、30% (P30)、0% (P0)。分析不同流场区域的水质差异, 然后比较海洋青鳉在不同流场中的生长、摄食行为和抗胁迫能力。结果显示, 在 28 d 的养殖实验中, 虽然中央区域和角部区域的溶解氧、pH、NO2 – -N 和 NH3-N 等水质指标均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要求, 但是随着养殖时间延长, 养殖容器角部区域水质质量逐渐劣于中央区域。所有处理组海洋青鳉的体长和体重均有增加, 但各处理组间的生长差异明显(P0>P30>P60=P100)(P<0.05)。随着鱼体在容器角部区域滞留时间的增加, 其生长速率逐渐下降, 摄食效率降低, 抗胁迫能力(MDA 含量、GSH 和 CAT 活性升高)下降(P<0.05)。综上所述, 养殖系统内水质的微差异能够影响海洋青鳉的摄食行为、抗胁迫能力和生长速率。因此, 养殖用水质量既要符合国家与行业的相关规定, 还应要求养殖系统内水质保持良好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3.
7种鱼类仔鱼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庆闻 《水产学报》1982,6(1):65-76
本文介绍了人工授精,孵化获得的麦穗鱼、蛇鮈、兴凯刺螃鮍、红鳍鲐、翘嘴红鮊、青鳉和翘嘴鳜鱼7种鱼类仔鱼的形态并作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4.
紫光 《海鲜世界》2005,(1):28-29
三叉琴尾鳉如同火焰鳉、黄金鳉一样,一直是鳉鱼迷们的宠爱。我酷爱三叉琴尾鳉,更为欣赏她亮丽的外表和飘柔的泳姿。  相似文献   

15.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 damselae, PDD)是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环境中的一种致病菌。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一株高致病性PDD菌株(PDD1608)作为对象,初步探究毒力基因dly对PDD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的影响。利用λRed重组技术成功构建毒力基因dly缺失株Δdly PDD1608::Cm,比较野生株和缺失株的生长、涌动性、药物敏感性、生理生化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菌株及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 ECP)的溶血性和磷脂酶活性等生物学特性。选用海水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作为实验动物,通过人工感染实验测定野生株和缺失株及其ECP对海水青鳉鱼的致病性。结果显示,毒力基因dly缺失后导致PDD菌株生长变慢,涌动性、溶血性和磷脂酶活性均降低;野生株和缺失株的药物敏感性和生理生化特性未产生变化;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有显著差异(P<0.05);人工感染实验表明,缺失株及其ECP对海水青鳉鱼的致病性降低。毒力基因dly影响PDD菌株的生长、涌动性、溶血性和磷脂酶活性等多种生物学特性,并且与PDD菌株及其ECP的致病力强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水质的改善,一些濒危鱼种开始出现。2014年2月记者从陕西省水利厅了解到,2013年11月底陕西省水产研究所在黄河港口段以上水域采集到一批小型鱼类(幼鱼),随机捞取并在室内11~18℃水族箱饲养。近日,经专家鉴定该鱼为青鳉(jiāng)鱼,标志着黄河陕西段水质转好。青鳉鱼是国际医学用鱼,对水质环境变化特别敏感,国内外多采用其作毒理学研究材料或监测水  相似文献   

17.
赵红雪 《淡水渔业》2006,36(5):10-10
2004年6月于宁夏银川市郊区稻田采集鳉科标本48尾,测量16尾青鳉。全长24~37 mm;体长19~31 mm。经生物学测定:背鳍i-5;臀鳍iii-16-19;胸鳍i-7-9;腹鳍i-5-6;尾鳍7 6;纵列鳞27-3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8-10;肠/标准长1/3,腹腔膜黑色。体长为体高的4·0~4·8倍,为头长的3·4~4·0倍,为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饲养卵生鳉鱼的时候首先应区分一年生鳉鱼和非一年生鳉鱼。  相似文献   

19.
以海洋模式物种—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为研究对象, 设置了 90%大个体捕捞(H-B)、90%随机捕捞 (H-R)、75%大个体捕捞(M-B)、75%随机捕捞(M-R)、50%大个体捕捞(L-B)、50%随机捕捞(L-R)、75%小个体捕捞 (M-S) 7 种捕捞策略处理组, 用以研究海水青鳉的生长特征在不同捕捞策略、不同世代(F1、F2 和 F3)之间的差异。 结果表明, 同代际不同捕捞策略条件下, 海水青鳉卵径和仔鱼全长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 不同代际间, 高强度捕捞处理组(90%捕捞策略) 卵径增大, 低强度捕捞处理组(50%捕捞策略)卵径变小, 但不同世代对下一代鱼卵的孵化率和存活率影响较小。不同代际间, 低强度捕捞处理组在幼鱼时期增长率高于其余处理组; 同代际间仔鱼发育阶段, 高强度捕捞处理组生长迅速, 前期增长率明显高于后期, 其在仔幼鱼阶段其增长率低。随着外界捕捞压力的增加, 同代际间高强度捕捞处理组瞬时增长率最低; 低强度大个体捕捞策略组瞬时增长率在代际间较稳定。与现阶段捕捞策略相同, 高强度大个体捕捞会导致鱼类生物学性状在 3 代中产生极大差异。因此本研究通过模拟不同捕捞策略探讨鱼类发生的生物学性状变化, 旨在为预测鱼类进化趋势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们俗称的鳉鱼并不是鱼类分类学上的一个名称,而是硬骨鱼纲中辅鳍亚纲下的银汉鱼总目(Atherinomorpha)中一个庞大的家族,广义上说包括卵生鳉鱼和卵胎生鳉鱼。本期我们为您主要推荐的卵生鳉鱼,来源于荷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