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盘锦稻区稻蟹共养对优势杂草的防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盘锦稻区主要杂草种类进行调查,并对稻蟹共养田、常规稻田和对照田中4种优势杂草密度变化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稻田养蟹能够显著抑制稻田4种优势杂草密度,即河蟹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取食与活动,间接地抑制了杂草的生长,从而起到对优势杂草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稻田养蟹生态种养模式利用稻蟹互利共生,可以实现一地多用、一水多用、一地双收,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从稻田选择、稻田工程、蟹苗投放前的准备、蟹苗选择与投放、河蟹养殖与田间管理、稻蟹收获等方面总结了鲁西南滨湖稻区稻田养蟹技术要点,为滨湖稻区及山东省同类地区稻蟹共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物农药1%苦参碱水剂防治蟹田稻水象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与示范应用结果表明,生物农药1%苦参碱水剂防治河蟹养殖稻田稻水象甲效果较好,且对河蟹安全,可作为蟹田防治稻水象甲的理想药剂,在成蟹田和蟹花田的安全用药量分别为60 ml/667 m2和50 ml/667 m2。  相似文献   

4.
稻田养蟹是水稻和河蟹利用同一生态环境共生共长,在同一生态系统中既要保证水稻高产稳产,又要保证河蟹安全生长。因此蟹田田间管理的核心技术是改变传统水稻栽培上的一些做法,解决稻、蟹共同生长之间的矛盾,实现稻蟹双赢。  相似文献   

5.
针对养蟹稻田中水稻产量偏低的生产实际,提出了品种选择、种子消毒、旱育稀播育壮秧、早插秧、早放蟹苗等蟹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整地挖环沟、蟹苗暂养、加强饲养管理等河蟹高产养殖措施,为争取稻蟹双高产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吉林省洮南市幸福乡2001年~2004年稻田养蟹成功经验。重点抓住养蟹田工程建设、放养前准备、水稻栽插、河蟹饲养管理、水质调控、水稻施肥、河蟹捕捞等技术措施,获得稻蟹双赢。  相似文献   

7.
针对养蟹稻田中水稻产量偏低的生产实际,提出了品种选择、种子消毒、旱育稀播育壮秧、早插秧、早放蟹苗等蟹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整地挖环沟、蟹苗暂养、加强饲养管理等河蟹高产养殖措施,为争取稻蟹双高产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吉林省洮南市幸福乡2001年-2004年年稻田养蟹成功经验。重点抓住养蟹田工程建设,放养前准备,水稻栽插,河蟹饲养管理,水质调控,水稻施肥,河蟹捕捞等技术措施,获得稻蟹双赢。  相似文献   

9.
李绪美 《中国稻米》2005,11(1):36-36
稻田养蟹是一种高效立体生态农业,是根据水稻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河蟹的生活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立体种养模式。稻田水质清新,水温适宜,能促进浮游生物生长,为河蟹提供部分饵料资源;茂盛稻株又为河蟹提供栖息、隐蔽的场所。稻田养蟹具有改土、培肥、减少污染、生产绿色产品等作用。经检测表明,稻蟹双作一年,喂蟹剩余的残饵、河蟹粪便,可增加土壤0.05%~0.26%的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0.
稻鸭共育对超级稻田稻飞虱控制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共育对稻田稻飞虱控制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对稻田稻飞虱和天敌蜘蛛数量具有较大影响。与不养鸭的稻田相比,稻鸭共育后20d和50d,稻飞虱数量减少45.93%和66.83%;稻鸭共育还增加了稻田害虫天敌蜘蛛的数量,稻鸭共育田平均每百丛稻的蜘蛛数量分别是不养鸭稻田的1.59和1.60倍。此外,稻鸭共育还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稻鸭共育田比对照田经济收入要高22%。  相似文献   

11.
稻蟹共作模式作为相对成熟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给稻田生物带来了显著影响,但对其影响结果,目前缺少系统总结与分析。基于此,结合近年来国内稻蟹共作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稻蟹共作对稻田生物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稻田生物重点研究的几个方面,进而为发挥稻田生物之间的互作效应甚至更好地保护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稻田的选择和工程要求、投放蟹苗前的准备、蟹苗的投放、饲养管理、扣蟹的起捕、性早熟的控制等稻田养殖扣蟹技术,并阐述了养殖成蟹中的稻田的选择和工程要求、投放蟹种前的准备、蟹种放养、饲养管理、河蟹的病害防治、河蟹敌害生物防治、河蟹的收获暂养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在元  倪飞 《北方水稻》2008,38(3):85-88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的效益。结果表明:稻-蟹-泥鳅田饵料转化率在16.57%~18.34%,比稻-蟹田提高2.96%~4.73%;产无公害水稻9 111 kg/hm2、无公害河蟹474 kg/hm2,分别与稻-蟹田9 200 kg/hm2、489.6 kg/hm2相近;增收无公害泥鳅145.8 kg/hm2,经济效益比稻-蟹田14 458元/hm2增加1 015.6元/hm2。其中养泥鳅利润为1 191.11元/hm2。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稻田的选择和工程要求、投放蟹苗前的准备、蟹苗的投放、饲养管理、扣蟹的起捕、性早熟的控制等稻田养殖扣蟹技术,并阐述了养殖成蟹中的稻田的选择和工程要求、投放蟹种前的准备、蟹种放养、饲养管理、河蟹的病害防治、河蟹敌害生物防治、河蟹的收获暂养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典 《中国稻米》2006,(2):52-53
本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析了稻-蟹-鳅田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和价值流。结果表明:稻-蟹-鳅田生态系统饵料转化率在16.67%~18.33%,比稻-蟹田提高2.78%~2.44%。输入有机氮、磷、钾占输入氮、磷、钾百分比在15.60%~16.00%,比单作稻田提高14.38%~14.78%,与稻-蟹田相近。1hm2利润为15978元,比稻-蟹田增加1097元。  相似文献   

16.
稻田养蟹是根据水稻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河蟹的生活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立体种养模式。稻田水质清新 ,水温适宜 ,能促进浮游生物生长 ,为河蟹提供部分饵料资源 ;稻株茂盛又为河蟹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河蟹的生长可以疏松土壤 ,消灭稻田部分杂草和害虫 ,残余饵料还可以转化成肥料 ,达到稻蟹共生、相互利用、稻蟹双丰收的目的。其经济效益是单作稻田的 5~ 1 0倍 ,是一种高效立体生态农业。1 水稻栽培技术1 1 选地 养蟹稻田必须选择灌排水畅通、水质清新、地势平坦、盐碱较轻、保水性好、无污染的地块。1 2 品种选择 水稻品…  相似文献   

17.
张兵 《北方水稻》2008,38(3):117-118
根据水稻、河蟹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在盘山县坝墙子镇进行了稻田生态养殖大规格河蟹技术研究,在河蟹养殖上注重饲料选用、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环节,同时兼顾水稻栽培管理过程中的测土施肥、病害防治等技术环节,取得了河蟹产量20kg/667m2以上,水稻产量600kg/667m2以上,稻蟹综合效益1000/667m2元,实现了稻蟹双赢.  相似文献   

18.
《中国稻米》2000,(5):32
思想观念更新,耕地"主角”转换.辽宁省盘锦市改变过去稻田养蟹 以稻为主,养蟹为辅的做法,使稻田以养蟹为主,种稻为辅,今年一举实 现2万hm2养殖面积,从而为农业结构调整开创一条新路.盘锦市地处辽河入海口,盛产河 蟹.前几年,这里在稻田养蟹,获得成功,每亩河蟹经济收入大大超过水稻 收入.但是为了不影响水稻产量,稻田里的河蟹生长受到一定影响.随着当前粮食由卖方 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徘徊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更为有 利的生存发展空间,盘锦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依靠科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效益 第一、群众自愿的原则,遵循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思路,调整农业结构.他们算了一笔账:在稻田 里养扣蟹,每667m2投苗0.3公斤,每公斤5000元.每667m2成本1500元,每667m2产扣蟹60公斤,售价70 元/公斤,每亩产值4200元,除去蟹苗及生产费用2000元,每667m2扣蟹纯收入可达2200元;如果养成蟹,纯 收入也可达1000元以上,都比种水稻亩效益高出好多倍.因此,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从今年开始,拿出2 万hm2水田,变种稻为主为养蟹为主,种稻为辅,即把稻田养蟹变成蟹田种稻.随着耕地主角的转换,今年 可实现农村劳动力人均667m2蟹稻田,仅靠河蟹一项,今年农民平均可增收500元.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盘锦地区稻田养殖河蟹规格小(50-75 g/只)、价格低,影响农民收入的实际问题 进行了稻田生态养殖大规格河蟹技术推 广。按照稻田工程建设、水稻种植、病害防 治等技术路线规范实施。通过3 a的养殖技 术推广,1040 hm2稻田实行生态养殖,河蟹 规格均达90 g/只,实现稻蟹双赢。  相似文献   

20.
在盘锦地区"养大蟹"的河蟹养殖模式下,使河蟹的品质与产量得到提升始终是这个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经过多年的养殖实践与摸索,初步总结出环境、蟹种、饵料和管理等稻田养大蟹的关键因素,并从养殖田块的选择、田块规模、稻田工程修建、水质调控、蟹种选择、饵料数量及种类、投饵方法、放养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上述诸项因素在稻田养大蟹过程中的合理运用,为北方地区稻蟹种养模式的长足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