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硬壳蛤稚贝的中间培育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常亚青 《水产学报》2004,28(1):68-73
2001年6月至10月和2002年8月至10月对硬壳蛤稚贝中间培育进行了试验研究。中间培育选择了潮间带池塘底播、池塘网箱、海区吊挂网袋和育苗池网箱等方式。池塘底播试验在黄海北部庄河海域潮间带池塘(泥底)和渤海营城子海区的潮间带池塘(砂底)进行。结果表明:不同中间培育方式稚贝的日生长量和成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网箱和网袋的中间培育方式能够明显地提高稚贝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海上网袋、池塘网箱和育苗池网箱稚贝壳长日生长量分别为0.16mm·d~(-1)、0.14mm·d~(-1)、0.15mm·d~(-1),成活率大于98.0%,试验结束时稚贝的壳长大于10mm。底播方式培养稚贝在试验结束时壳长小于7mm,壳长日生长量小于0.06mm·d~(-1)。两地潮间带池塘的成活率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结束时渤海营城子的成活率为96.0%。  相似文献   

2.
利用室内水泥池中间培育毛蚶稚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蚶种苗生产包括蚶苗和种苗两个阶段,稚贝中间培育前期为蚶苗培育。从2005年8月12日至2005年9月15日,我们利用室内水泥池培育蚶苗,实验水体571.2m3,稚贝的平均规格由实验开始的450μm×280μm~500μm×300μm左右,生长到0.5cm×0.3cm~0.6cm×0.32cm左右,稚贝的壳长平均日增长134μm~162μm。培育蚶苗2.06亿粒,累计成活率为85.1%。说明利用室内水泥池培育蚶苗,能显著提高种苗培育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施氏獭蛤稚贝中间培育与海区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氏獭蛤稚贝中间培育和海区养养殖试验在雷州市覃斗镇英岭村海区进行,结果显示:经过35d的中间培育,稚贝壳长、壳高、壳厚平均值分别为23.1、11.2、6.2mm,平均重量1.8g,成活率达53%。经过一年的海区养殖试验,壳长、壳高、壳厚平均值分别为68.2mm、33.5mm、19.3mm,体重达40g以上。  相似文献   

4.
5.
利用16个底面积为25m^2的水泥池,中间育成大,中,小三种规格文蛤稚贝共计15718.14万枚;密度分别为12.42万枚/m^2,38.77万枚/m^2和50.36万枚/m^2。从2001年4月7日-7月2日经过86d的室内中间育成,总平均成活率84.11%。其中。大苗平均成活率为99.20%,平均体重增加了5.64倍;中苗平均成活率为88.36%。平均体重增加了3.74倍,小苗平均成活率69.70%。平均体重增加了2.34倍。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东港养殖场利用两口沙泥底质虾池(5.33公顷)进行花蛤育苗试验,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1993年10月投放亲蛤750公斤,经7个月管理,培育出每公斤3000粒的花蛤苗17.5万公斤,产值75万元(包括亲蛤产后出售收入3万元),扣除生产成本10万元,纯收入65万元,每公顷纯收入12万余元。现将主要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毛蚶俗名瓦楞子,是我国重要的海产埋栖型经济贝类。为恢复毛蚶资源,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滨州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在毛蚶苗种育苗、生态养殖以及底播增殖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将规格较小的稚贝通过强化培育后进行生态养殖与底播,是保证苗种成活率的重要环节。近年我们在无棣海旺贝类增养殖有限公司采用工厂化养殖车间结合室外虾池培育进行工厂化毛蚶稚贝强化培育技术研究,在规格达到20毫米以上再进行  相似文献   

8.
<正>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毛蚶属(Scapharca),俗称毛蛤、瓦楞子,是重要的海水经济贝类~([1])。毛蚶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沿海,我国以莱州湾和渤海湾分布较多。毛蚶因其具有鲜美的味道、丰富的营养与一定的药用价值,而备受消费者的青睐。毛蚶自然分布在泥、沙底质的潮间带和潮下带,为埋栖型贝类,适应能力较强~([2])。黄河口浅海滩涂受黄河水的影响,海水营养盐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河篮蛤稚贝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璐 《水产科学》2000,19(6):28-29
实验观察结果表明:黑龙江河篮蛤稚贝存活的水温上限为32.5℃;海水相对密度在1.005~1.030范围内存活率达90%以上;在淡水中经10h开始死亡,14h死亡率达70%以上;阴干4h开始死亡,8h死亡率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正>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是黄河口地区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受生境破坏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其资源和产量大幅下降。针对毛蚶稚贝海区成活率较低、生长缓慢等问题,开展了毛蚶稚贝池塘中间培育技术研究,主要在池塘使用自主研制的网笼进行了试验。本试验投放毛蚶稚贝437.4kg,平均壳长3.4mm、壳高2.3mm,使用网笼180组,经过45d培育,共收获稚贝2155万粒,共计1728kg,成活率98.5%,平均壳长10.1mm,增长了197.1%。  相似文献   

11.
<正>毛蚶,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列齿目(Taxodonta)、蚶科(Arcidae),是海产经济贝类,分布于西太平洋日本、朝鲜、中国沿岸。在中国,北起鸭緑江,南至广西都有分布,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州湾等浅水区资源尤为丰富。毛蚶为雌雄异体,成体壳长4~5cm,壳面膨胀呈卵圆形,两壳不等,壳顶突出而内卷且偏于前方;壳面放射肋30~44条,肋上显出方形  相似文献   

12.
海湾扇贝在室内培育成功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稚贝保苗率是养殖生产中关键的一个环节,近年来我们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使用方形网箱保苗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稚贝成活率,比以前使用传统的网袋保苗方法保苗率提高30%以上,现将此项新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海湾扇贝在室内培育成功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稚贝保苗率是养殖生产中关键环节。近年来我们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使用方形网箱保苗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稚贝成活率,比传统的网袋保苗法保苗率平均可提高30%以上,现将此项新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林炫锋 《水产养殖》2012,33(3):32-34
花蛤属帘蛤科蛤仔属,学名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 Recve),在我国沿海北起辽宁,南至广西均有分布,为我国四大海水养殖贝类之一。福建省莆田市是我国最早、最大的花蛤苗种繁育基地。花蛤育苗养殖产业已成为莆田市的特色产业,苗种供应全国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5.
2015年11-12月在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育种中心进行偏顶蛤稚贝培育密度对日生长速度、成活率的影响试验,试验采用四个培育密度,分别为10万枚/m~2、20万枚/m~2、30万枚/m~2和40万枚/m~2,各组平均日生长分别为:8.2μm、7.9μm、5.6μm、3.8μm;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0.2%、88.5%、78.7%、66.1%。综合分析比较,20万枚/m~2的培育密度较为适合工厂化稚贝培育生产,此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更大规模的苗种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菲律宾蛤仔稚贝期不同培育密度对生长、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2002年在大连普兰店市进行了菲律宾蛤仔稚贝期在大水体培育条件下,培育密度为260万~400万枚/m2对稚贝的日生长速度、成活率的影响试验,2001年试验中总平均日生长速度为44 7μm,出苗量为12 168亿枚,成活率为85 4%;2002年试验中总平均日生长速度为39 2μm,出苗量为15 47亿枚,成活率为90 7%。试验表明,菲律宾哈仔稚贝培育密度为260万~400万枚/m2在实际生产中是可行的,对稚贝的日生长速度、成活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摄食底栖硅藻和几种浮游单细胞藻的菲律宾蛤仔稚贝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结果表明,稚贝不论是摄食底栖硅藻还是摄食浮游单细胞藻都能正常生长,只是摄食不同种类的饵料生长速度不同而已,其中以摄食底栖硅藻和角毛藻、湛江叉鞭藻和角毛藻的混合投喂效果最佳。稚贝摄食这些饵料,不但生长快(分别为33.7微米/日和29.2微米/日),而且存活率高(80%左右)。除要注意选择适宜的饵料种类外,饵料的投放密度也不可勿视。在稚贝的培养中,所投饵料的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5—5万个,毫升(混合饵料各一半)。本文还论述了底栖硅藻和冷冻扁藻混合投喂也能获得较满意结果,但比上述最佳的混合饵料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18.
土池大水面培育花蛤苗种技术的突破,实现了花蛤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养殖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我们在莆田北江垦区1500亩(单口池塘)的土池中开展花蛤苗种大水面培育,现将技术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西施舌(C o e l o m a c t r aantiquata spengler)俗称海蚌,是一种生长快、个体大、品味好、营养丰富、价值高的名贵海产珍品。福建长乐沿海独特的海洋地理环境和水质特点,使养殖西施舌的肉质脆嫩,味道独特。近年来,西施舌人工育苗生产始终存在规模小、稚贝成活率低等问题,苗种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制约西施舌养殖业的发展。为了突破西施舌规模化人工育苗关,为其浅海养殖提供2cm~4cm幼贝苗种,福建省科委立项进行西施舌规模化人工育苗及稚贝中间培育技术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一、亲贝来源1.亲贝收集地点长乐市漳港海区。2.亲贝数量共收集30…  相似文献   

20.
一般的育苗场家在太平洋牡蛎的人工育苗生产中,往往不进行亲贝的强化培育或者培育的时间太短,而采用反复刺激的方法进行采卵(如流水、干露、药物等),结果给后期幼体的培育、附着、变态埋下隐患,导致出苗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进而影响了育苗生产及养殖生产。对此,我们于2001年春天对育苗及养殖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报告如下。1基本情况1.1亲贝室外暂养2001年1月5日由莱州购进亲贝50kg,放入大棚中暂养,水温6.1℃,水质新鲜,pH8.2,盐度30‰,饵料充足,其中有金藻、硅藻、少量的扁藻等;定期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