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针对采用下入压力计现场测试高含硫高压气藏气层压力和井底压力存在危险的情况,提出了高含硫高压气藏井口一井底压力折算方法。利用高含硫气田硫化氢含量变化特征来确定异常高压气藏压力折算中基本参数,再进行气柱井筒压力折算。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井底压力值与实测井底压力值十分接近,因而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可行性,可以为油田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某泥水平衡式盾构接收洞口地层加固工程为例,对盾构隧道接收洞口周边土体加固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地面垂直注浆、高压旋喷和水平注浆等加固方案的优缺点,择优选择水平注浆加固工艺.介绍了根据实际地质情况优化注浆孔位的平面布置,井壁钻孔与埋设孔口管工艺,注浆孔口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浆工艺与参数等.通过井壁预留孔检查注浆固结情况,效果良好,有效防止了涌水、涌砂及倒灌等,可为后续盾构机顺利进洞提供保障.实践表明:水平注浆工艺有效缩短了施工时间,对于砂卵石层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灌入性,提高了地层固结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注浆方法最早是法国一名工程师在1802年应用于水闸工程。此后,注浆法成为坝基帷幕、地铁、隧道、以及建筑地基加固中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在此理论基础上,我国在1994年研究开发出了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此项技术最先提出的初始目标,是针对解决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存在的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的固有缺陷。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是灌注桩施工的一种辅助工艺,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钢筋笼底部和侧面预先埋设的注浆管,在成桩后2-30d内进行高压注浆,浆液通过渗入、劈裂、填充、挤密等作用与桩体周围土体结合,固化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起到提高承载力,减少沉降等效果。后注浆技术包括桩底后注浆、桩侧后注浆和桩底、桩侧复式后注浆。目前以桩底后注浆技术使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4.
根据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和Fick扩散定律,结合渗流理论建立了页岩气井渗流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绘制了井底压力变化曲线,分析了吸附气解吸扩散、表皮系数、Langmuir压力、Langrnuir体积对井底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吸附气解吸扩散,气井井底压力降低减慢;表皮系数增大,井筒附近污染严重,压力降低加快;Langmuir压力接近原始地层压力,井底压力降低最慢;Langmuir体积增大,地层中吸附气解吸量增加,井底压力降低缓慢。  相似文献   

5.
李明川  黄全华  孙雷 《油气储运》2011,30(6):431-434,392
建立了地下储气库注气系统物质平衡和能量平衡动态模型,选取井底作为节点,将注气系统划分为流入和流出两部分,建立了垂直管流流入和地层渗流流出注气节点模型,计算求得流入和流出动态特性参数,据此分析注气系统的注气动态。将气体在井筒中从地面到井底的垂直流动过程视为拟稳定状态流动,用"平均温度和平均偏差系数法"及"Cullender和Smith"方法计算井底压力;在气体从井底段到地层段的径向渗流过程引入表皮因数和流量相关表皮因数,计算气井的注气量。以xx36井区斜4-2井和斜3-6井为例进行注入流出组合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高压油管的压力控制,研究高压油管设计与优化等问题。方法对流体流动过程及高压油管两端压力差进行分析,设置不同的单向阀开启时长,结合流体连续性方程式建立数学模型。结果建立流体流动数学模型,解出高压油管稳定在一定压力的单向阀开启策略。结论给出了燃油密度随压力变化的函数关系,解决柴油机高压油管稳定在不同环境压力及单向阀开启时长的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针对乔原隧道穿越富水黄土地层时出现的各种病害,采用可控注浆加固技术,制定详细的注浆实施方案,并采用现场观察、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其加固效果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注浆后掌子面土体含有大量浆脉,其层理清晰,围岩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减弱,土体强度大幅提升,稳定性较好;注浆后富水黄土地层的抗压强度有大幅提高,围岩稳定性及自承能力随之提高;注浆后土体渗透系数较注浆前大幅下降,满足地下水平衡的要求;注浆后隧道初期支护轴力值及围岩塑性区分布范围有大幅下降.总之,可控注浆加固技术在隧道穿越富水黄土地层处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高地下水位砂质粉土地区,地下物障碍较多时的施工方法和在灌柱桩施工时采用的桩底压密注浆技术,这种技术能达到投资省、工效快、质量好的技术要求,在类似工程中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柔性钻注浆加固重载铁路基床的试验与应用.武钢320 t混铁车走行线由于先天不足,投入运营后铁路基床质量逐年下降,铁路运输安全保产十分艰难.采用柔性钻注浆排除重载铁路基床隐患,实现了零封道作业.经检测试验,注浆加固体最小抗压强度、注浆区域地基承载力等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重载铁路基床的要求,同时对于冶金企业重载铁路基床加固处理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建筑工程施工中注浆技术的类型、注浆技术的准备、以及注浆技术在施工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凝析气藏地下储气库单井注采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羽非  林涛 《油气储运》2008,27(3):27-29
凝析气藏地下储气库单井的注采能力主要受储层渗流能力和井筒性质的影响,通过气井的产气方程及节点压力分析法的计算,确定出注采井的流入流出动态关系曲线,在考虑最小携液流量和冲蚀安全流量的约束条件下,计算了储气库内单井的注采能力,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储库的优化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该文对植物木质部水分中气泡的平衡稳定性进行了热力学分析.从自由能判据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力学平衡所做的初步结论:水势较高、压力势较大时,微小气泡能够达到稳定平衡;当水势降低、压力势达到阈值时,气泡则胀大破裂,形成导管中的空腔;并推导出水分压强阈值公式  相似文献   

13.
结合某小型直列4缸、直喷式、增压中冷、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通过试验研究了十三工况点下不同共轨压力和喷油提前角参数组合对柴油机NOx排放的影响,并分析了NOx形成机理与喷油参数轨压、喷油提前角改善柴油机排放的作用。结果表明:NOx排放值随着轨压的增大基本上均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并且随着喷油提前角的增大而增高,同时轨压对NOx排放值的影响小于喷油提前角的影响;喷油提前角应在8~10°间选取,轨压选1 200 bar左右较为合适;仅改变喷油参数轨压和喷油提前角难以实现全工况的NOx排放值达标。  相似文献   

14.
研究高压注水时,地层渗透不均匀时的稳态和瞬态压力方程的弱解形式,并针对特定区块用有限元法计算分析高压注水时渗透不均匀特性引起的压力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输水管道均匀分流和沿管长水力坡降不变的情况下,对一级集中供水泵站、中间加设加压泵站及管道增压泵三种方案的能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管道增压泵节能效果最好,并确定了加压泵站及管道增压泵的最佳位置计算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安塞油田“三低”特性、强酸敏性储层油水井堵塞问题,提出了振动压裂复合酸化解堵增注技术。探讨了振动压裂复合酸化解堵增注机理,介绍了振动压裂复合酸化解堵增注技术的现场施工工艺。通过室内岩心酸蚀试验,优选酸液体系,在安塞油田应用了振动压裂复合酸化解堵增注工艺技术。应用效果表明,振动压裂复合酸化解堵增注技术工艺效果比单纯的物理、化学解堵工艺效果要好,可起到明显的解堵增注效果,延长措施有效期。  相似文献   

17.
陈福林  刘明亮  吴斌  孟祥华 《油气储运》2012,31(7):549-552,98,99
长输天然气管道在地形起伏山区地段清管时,必须考虑高程差引起的重力位能变化对水力计算的影响,以及管道中积水注静压阻力对清管器运行速度的影响。依据长输天然气管道清管作业规程SY/T6383-1999,结合榆济管道汾阳-武乡段清管作业实际,针对5次清管作业清管器的运行速度和运行区间的压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管道积水静压阻力、地形起伏山区诱发段塞流和强烈段塞流对清管作业的影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简化了积水静压阻力计算公式,建立了分段积水注长度和高程差与积水静压阻力的函数关系式。指出了长输天然气管道在不停输状态下利用清管器对大口径、高压力的北方山区管道进行清管作业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由水平直元线构成的犁体曲面元线角变化规律公式进行了应用研究.结合碎土型犁体和翻土型犁体的设计实例,提出了公式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利用导数方法,对两种犁体元线角变化律的大小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际设计,指出了原碎土型犁y=f(z)应用中的不便之处,提出了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双壁波纹塑料滤水管的结构及破坏特点,应用弹性稳定理论,推导了该种管材的临界围压力计算公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确定了实际耐围压能力。文中还给出两种常用双壁波纹塑料滤水管耐围压能力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0.
香根草提取物虫道注射对桉蝙蝠蛾作用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香根草提取物虫道注射对桉蝙蝠蛾作用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在野外试验中香根草提取物对桉蝙蝠蛾毒杀作用较强。施药后3个月调查发现香根草枯叶乙醚热提剂的防效最高,为90.4%,对桉蝙蝠蛾有较强毒杀作用;施药后8个月调查,防效为100%。初步试验表明,香根草提取物每孔注射防治桉蝙蝠蛾的适宜用药量为5m l(1∶50),可望成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植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