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适应轻简化养蚕生产模式和生产优质茧丝,以体质强健、多丝量作为家蚕新品种选育的目标。利用保存的家蚕品种资源,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及设置特殊饲养环境和兼顾目标性状综合选择的技术方案,历经5年15代,选育并组配出符合育种目标且小蚕对人工饲料有较好适应性的强健性多丝量家蚕杂交组合金松·M5×红10·红12,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定名为云蚕9号。新品种在云南省进行农村多点饲养示范试验,虫蛹率、结茧率、盒种收茧量等性状成绩分别比现行春用品种菁松×皓月高1.1百分点、0.89百分点、0.98 kg,且上茧率高、茧形匀整、茧色洁白、茧丝品质优良,可缫制5A级生丝,充分表现出综合经济性状优的特性。新品种适合在云南蚕区春季、夏秋季以及西南各省年均气温较低蚕区的春季饲养。  相似文献   

2.
养蚕生产中家蚕的桑叶食下量难以人为控制在同一水平,通常认为食下量会对蚕体生长发育及全茧量等产茧量指标产生显著甚至极显著影响。以山东省现行的3个春用蚕品种为材料,将食下量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3个家蚕品种在3-5龄的蚕体质量增量、全茧量、茧层量性状指标上无统计学意义(P>0.125 2),仅个别指标均值间的最大差异在0.1水平下显著(P全茧量=0.066 9,P茧层量=0.056 1),因此该方法校正了用常规方差分析得出的上述性状指标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 1)的有偏结论,还明确了消化吸收量对上述性状指标影响不显著,可不作为协变量考虑。  相似文献   

3.
目前,内污茧成了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内污茧是病蚕毙死茧中造成的.预防内污茧的办法,除蚕室蚕具消毒外,还需要加强饲育技术处理.蚕儿发病不仅是由于病原物的侵入,某些降低蚕儿体质的因素亦有助于感染.这些因素包括饲育环境和技术处理等.所以,控制内污茧的发生,不但是要做到消毒彻底,而且,适当的饲养技术同样是很重要的.初秋蚕(日本初秋蚕一般是七月上旬收蚁)开始,蚕病发生就引人注目了,这是由于高温多湿、叶质差、蚕儿体质虚弱的原因引起.考虑到今年初秋蚕期也可能发生内部污染茧,所以,下面打算从养蚕技术角度,提出一些防止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丁小娟  李俊  陈惠蓉  易先华  杨雪梅  丁恒 《四川蚕业》2019,(收录汇总):53-55
为了解杀虫剂噻嗪酮对家蚕的影响,2022年春季用噻嗪酮1500、750倍液喷施桑树,施药后分别试喂1龄蚕和3龄蚕,明确其残效期,17 d后同时饲养2龄起蚕至上蔟,并发蛾制种,考察噻嗪酮残留药剂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其对种茧育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正常浓度下,喷雾噻嗪酮后7 d采叶养蚕,蚕出现急性中毒症状并陆续死亡;9 d采叶养蚕,蚕发育正常;20 d采叶养蚕,对家蚕生长发育、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发蛾制种等均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桂蚕8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选育的家蚕优良新品种,为了解其对广西高寒山区环境与饲养条件的适应性,在高温多湿的早秋季选择地处高寒山区的凌云县养蚕农户进行新品种“桂蚕8号”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桂蚕8号”具有以下优点:产量高、茧质优,张种产茧量较对照品种“两广二号”增产5.80%,平均茧层率提高1.10%,且茧形大、茧色洁白,上车茧率97%;体质强健,死笼率较对照品种减少3%;容易饲养,蚕体壮,食桑旺,眠起、老熟齐一,对高温多湿环境及不良叶质的适应性较强。根据试养结果初步认为,“桂蚕8号”能适应高寒山区昼夜温差大的自然环境和较粗放的地面片叶育饲养模式,可作为高寒山区更新换代的家蚕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杨培  贺光伟 《蚕学通讯》2001,21(2):3-4,12
本试验采取在同一饲育环境条件下给桑次数不同,探讨不同的给桑次数对家蚕虫质、茧质以及对制种量的影响,探索少回育合理的给桑次数,以提高养蚕制种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小蚕期(1-3龄)给桑次数的多少,对家蚕虫质,茧质以及制种量影响不大,大蚕期给桑次数的多少,其成绩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7.
闫巧凤 《北方蚕业》2007,28(4):35-36
家蚕病毒病的发生,会造成蚕茧减产、蚕农减收。要防治家蚕病毒病的发生就要从提高科技含量、养蚕布局,蚕前、蚕中、蚕后严格消毒,改善饲养环境,加强桑园管理,选采适熟叶,添食抗菌药和石灰水等全方位采取防治措施,创造适合蚕儿生长发育的饲育环节条件,增强蚕儿体质,切断传染源,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谢广平 《蚕学通讯》2021,41(1):53-55
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具有不受季节性、气候条件限制和蚕体营养均一、可无菌饲育等优势,在改变传统养蚕模式,构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蚕桑生产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对家蚕品种的特殊要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所培育出适宜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专用家蚕品种"中2016 ×日2016".该品种具有人工饲料适应性好、产量高、丝质优等特点,结茧率98% ~99%,张种平均产茧量达40 kg左右,单粒茧丝长1100 m ,可缫制5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自2016年开始引进该品种进行繁育,经过了近5年的繁育实践,逐步摸清了该品种的主要性状特点,无论是单产(克蚁制种量)或是无毒卵率都稳步提高.现将该品种繁育工作中的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2011年晚秋蚕期如东县开展了家蚕全龄人工饲料饲育试验,结果:采用人工饲料育1~4龄累计淘汰迟小蚕8.18%,实际结茧率仅为24.96%,主要原因是蚕座霉变所致;平均张产茧仅7.71kg;生产的蚕茧茧形小、丝长短、纤度细。作者认为,利用农村养蚕生产条件,实施家蚕全龄人工饲料饲育是可行的,但实施人工饲料养蚕,饲料质量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苏豪蚕种有限公司引进日本的家蚕育种素材,育成了粗纤度蚕品种206×205,本试验调查结果显示养蚕过程中同样的蚕品种,同样的饲养数量,由于给桑量的不同,对蚕品种的经济性状的影响出现了随着给桑量的增加,龄期经过时间缩短、收茧量增加、茧丝长加长、茧丝纤度增粗的趋向。  相似文献   

11.
桑叶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当代蚕的体质、茧质,而且还影响到其制种成绩和后代蚕的饲养成绩。针对生物学性状表现较好、桑叶质量优的4个主推桑品种农桑14号、农桑12号、强桑1号和金10,以荷叶白为对照,对原蚕种茧育成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桑品种对家蚕的种茧育成绩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不同的季节表现有所不同,综合考虑原蚕生命力、茧质、kg茧制种量及卵质等主要性状,种茧育采用农桑14号和农桑12号为好。  相似文献   

12.
蜕皮激素在种茧育中的实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蜕皮激素(MH)在丝茧育中的应用效果已为养蚕经营者熟知,即能促使熟蚕齐一,提早上簇,从而节省桑叶和劳力.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产茧量减少,干壳量下降的缺点,使用方法稍有不当,会降低养蚕的经济效益.在种茧育中MH的实用效果如何呢?赵瑞华(1991)对几对原蚕品种按常规方法使用MH,调查了茧质和产卵量,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的实用效果有所不同,有的使用MH后,体质、茧质、产卵量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但有的表现出或茧质下降或体质下降或产卵量下降的倾向.赵祖康等(1992)试验表明,  相似文献   

13.
杜国良 《四川蚕业》2012,40(2):48-50
本文以长期饲育的"七字号"品种为例,针对不同饲料环境和选择方式,分阶段进行了主要性状对比分析,从中探索出不同饲育及选择方式对家蚕性状的影响,采用切实可行的最佳饲育和选择方式,改良家蚕品种性状,适应农村养蚕实际的需要,最大程度保障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14.
家蚕全龄人工饲料饲育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报告了如东县2011年晚秋蚕期开展家蚕全龄人工饲料饲育试验的相关情况,调查认为:1~4龄采用人工饲料育累计淘汰迟小蚕8.18%,但实际结茧率仅为24.96%,主要是因为蚕座霉变所致;平均张产仅7.71kg;生产的蚕茧茧形小、丝长短、纤度细。作者认为,利用农村养蚕生产条件,实施家蚕全龄人工饲料饲育是可行的,同时指出,实施人工饲料养蚕,饲料质量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家蚕杆状病毒(BmNPV)生物反应器规模化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现有成熟的栽桑养蚕技术与尖端的生物工程技术嫁接、融合一体的"家蚕生物反应器"是新兴的高科技生物产业,为古老的养蚕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饲育生物反应器蚕的附加值远远高于丝茧育.经过2002年较大规模的生产实践,提出有关饲育家蚕杆状病毒生物反应器生产技术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为达到给整个养蚕室均匀补湿的目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与四川省南充市桃园生物化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于2008年合作研发了一种可应用在家蚕饲育全过程的高效智能补湿装置——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养蚕立体分布可调式补湿系统由湿度控制器、养蚕用超声波补湿器、立式分布可调式补湿管网3部分组成,该系统在小蚕共育室中使用,可保证小蚕共育室相对湿度分布均匀,缩短龄期经过2 d左右,增加全茧量0. 93%、茧层量0. 99%、万蚕收茧量3. 08%;在上蔟中使用,可提高清洁0. 5分、洁净1. 5分、解舒率6. 7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夏秋季品种大眠至终熟期间高温(88°F左右)饲育(鉴定)效果,一般长期接触高温对蚕的虫质与茧质的影响是劣性的,接触时间越长,影响也越大;抗高温性能确实是品种的固有性状;大眠至终熟期短期接触高温,对蚕的体质与茧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良性作用,其中尤以五龄第1、2日高温处理区最为明显。与常温区相比,五龄经过略有缩短、结茧率、虫蛹率稍有提高,全茧量、茧层量有所增加。综合长短期五种高温饲育处理的表现,抗高温鉴定的效果,似以五龄全龄高温饲育为好,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品种固有的抗高温性能。  相似文献   

18.
家蚕新品种"渝黔绿茧"原种饲养及产卵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充分掌握家蚕特殊用途品种"渝黔绿茧"(C101×N101)的2个对交原种C101、N101性状,为品种产业开发贮备繁种技术,开展了对交原种C101、N101的原蚕饲养与产卵性状研究.以全国指定白茧对照种的对交原种菁松(中系)、皓月(日系)和871(中系)、872(日系)为对照,以常规养蚕方法饲养原蚕,产卵性状.结果表明C101、N101原蚕好养,品种性状稳定,抗性较强,产茧量较高,茧质较优;产卵成绩较优,产附平整,产卵量较高,不受精卵、不良卵率低,克蚁制种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C101、N101是1对具有淡绿色蚕茧的特殊性状,且具有常规品种产量性状的对交原种,中系C101、日系N101原蚕性状与常规种相同,杂交种的正反交成绩都较好.  相似文献   

19.
蚕农在养蚕过程中,家蚕农药中毒现象时有发生。轻者造成减产,茧质差,重者则颗粒无收。如果家蚕农药中毒后处理措施得当,中毒较轻的蚕,经精心饲养仍可恢复并能正常营茧,取得较好的饲育成绩,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五龄原蚕进行蚕服康1号和蚕用氯霉素的添食试验,比较其对家蚕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五龄蚕期每天添食蚕服康1号和蚕用氯霉素1次,对家蚕的结茧粒数、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经济性状和对照无显著差异,即对家蚕蚕茧性状无不良影响,可以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