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65份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和1份对照种蜀杂6号作了收获前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了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的休眠特性。结果表明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间休眠期差异显著,抗收获前发芽资源数量少;根据材料发芽进程和发芽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参试材料被聚为4类:第一类为第1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二类为第2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三类为第1、2天发芽高峰类型,第四类为抗收获前发芽类型。本研究显示的甘蓝型油菜地方种的休眠特性和筛选到的抗收获前发芽的宝贵资源,将为甘蓝型油菜的抗收获前发芽生理研究和育种提供信息和材料。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为探明不同类型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对油菜菌核病的抗性差异,提供筛选抗耐病性的材料的新来源;【方法】选用1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接种方法和病圃自然发病鉴定,研究了其青角期茎秆接种后病斑的扩展情况和成熟期自然发病情况以及在大田生产中的侵染发病;[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抗病性存在有明显差异,自然鉴定冬油菜材料Wany-ou14的抗耐病要优于其他材料,抗病指数为0.36(对照Zhongyou821抗病指数为0),人工接种春油菜材料Ranger具有较好的病害抗扩展性,抗病指数为0.64,中晚熟的材料抗耐病强于早熟材料;【结论】冬油菜材料的抗耐病要优于春油菜材料,春油菜类型也具有较好的抗耐病性,抗性资源通过转育可提高冬油菜的抗病性;生产中油菜类型的选择以中晚熟的冬油菜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3.
对52份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和24份四川推广品种作了收获前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了四川 甘蓝型油菜的休眠特性。结果表明四川甘蓝型油莱品种间的休眠期差异达显著水平,抗收获前发芽 资源数量少;地方种与推广品种间发芽指数差异不显著,但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变幅及分布差异达 0.05显著水平,四川甘蓝型油菜推广品种发芽指数的分布较地方种更集中于低和高的范围内;根据 材料发芽进程和发芽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将推广品种聚为三类:第一类为第1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二 类为第1、2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三类为抗收获前发芽类型;地方种聚为四类,比推广品种多一种类 型:第1、2天发芽高峰类型。鉴定筛选的四川甘蓝型油菜抗收获前发芽的宝贵资源及其休眠特性,将 为甘蓝型油菜的抗收获前发芽生理研究和育种提供信息和材料。  相似文献   

4.
 采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HPCE-MECC)技术分析了我国3大类型油菜种质资源365份材料中硫代葡萄糖甙(以下简称硫甙)的主要成分及分布。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资源133份材料中主要硫甙成分为2-羟基-3-丁烯基硫甙和3-丁烯基硫甙,其次为4-羟基-3吲哚甲基、2-羟基-4-戊烯基、苯乙基和3-吲哚甲基硫甙;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材料中主要硫甙成分为丙烯基硫甙和3-丁烯基硫甙。170份白菜型油菜资源材料中硫甙总量的80%为3-丁烯基硫甙和4-羟基-3-吲哚甲基硫甙。地域分布调查表明:多数高丙烯基硫甙材料来自云南、贵州油菜产区。2-羟基-3-丁烯基、丙烯基、2-羟基-4-戊烯基、3-吲哚甲基、N-甲氧基-3-吲哚甲基、苯甲基、苯乙基硫甙为微量成分。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条件下,对154份甘蓝型油菜资源材料进行抗寒性鉴定与选育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材料的冻害死苗率及冻害指数为弱冬性>冬性>强冬性。利用远缘杂交、定向选择、系谱选择等方法,能选育出抗寒性强的资源材料;使其在种优势利用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疆野生油菜资源十分丰富,其形态特征多样,有诸多的优良特性。目前国内有关单位对部分材料在形态学、解剖学、种子学、细胞学、品质性状以及抗(耐)病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对野生油菜育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项目开展新疆野生油菜自交亲和性研究,从中发现有部分雄性不育材料。该发现在国内外尚属首例,首次获得野生油菜不育基因,不仅丰富了我国油菜种质资源,而且对油菜杂种优势的研究及利用提供了新的不育种源。 1 材料和方法   选用1964年采集的18份新疆昭苏野生油菜为材料,通过剥蕾自交获得不育材料。对不育材料采用小区及株系观察鉴定,育性调查,花粉镜检以及杂交等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油菜种质资源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对陕西省境内的油菜种质资源进行搜集,整理,鉴定,评价,明确了陕西省油菜地方种质资源包拓芸薹属的3大类型及芝麻菜属的芸芥(Eruca.sativa);陕西省油菜按生育期可分为陕西南秦巴山区及汉江谷地的早熟生莳在中灌区及渭北旱魂的北方白菜型油菜及南部灌区的甘蓝型油菜和陕北高原的极早熟春播油菜3个生态型;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探明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通过对西藏野生白菜类型油菜和野生芥菜类型油菜共49份种质资源的子叶形态、苗期生长习性、伸长茎性状、苔茎叶性状、植株性状、花瓣类型、角果着生状态、果喙长度、角果密度、籽粒性状等多种表型形态进行了种植观察与分析,结果发现:西藏野生油菜的形态类型多种多样,不仅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与西藏林芝地区栽培油菜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有些性状在西藏的油菜育种中有着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油菜种子贮藏蛋白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55份油菜种子可溶性蛋白进行了SDS-PAGE分析,结果不同类型油菜种子的蛋白质具有组分差异。芥菜型油菜种子蛋白质资源比白菜型和甘蓝型油菜种子蛋白质资源丰富。。本文用可溶性蛋白条带的信息,估计了所有参试品种(系)之间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1207的水平上可将参试材料分为三类。I类:为16个B.napus品种(系)。Ⅱ类:为所有参试的4个芥菜型油菜品种(系)、2个埃塞俄比亚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多态性,对来自我国19个省市和国外8个油菜主产国的104份不同类型、不同性状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进行了RAPD分析,在3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表现稳定的引物40条,在此基础上共扩增出DNA片段288条,其中具多态性的252条,多态率87.5%,每引物平均多态位点6.3个.采用非加权类平均法(UPGMA)对统计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当遗传距离为0.3时,可将104份材料分为8大类,其中最大遗传距离0.6467,最小0.0729,表明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各类种质资源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与材料的来源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对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甘蓝型油菜育种资源间材料的遗传关系已明显的表现出遗传多样、基因融合、区域弱化的复杂状态.  相似文献   

11.
26份甘蓝型油菜自交系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改良甘蓝型油菜品种与杂种优势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通过RAPD标记技术,分析甘蓝型油菜自交系相互间亲缘关系远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材料的DNA指纹图谱。[结果]华东地区与西南地区的甘蓝型油菜自交系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分属在6个类别中,其中西南地区的材料在6大类中都有归属,个别自交系材料单独归属在一个大类,与同地区的其他材料的遗传距离较大。[结论]自交后代选系中可能包含亲本的某些优良基因,有助于引入特异种质资源和丰富的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是由甘蓝与白菜型油菜杂交,染色体自然加倍而成.与甘蓝亲本相比,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资源狭窄,利用甘蓝资源是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的方式之一,但是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存在生殖隔离.利用29份甘蓝与1份自然甘蓝型油菜杂交;利用12份自然甘蓝型油菜,8份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48份新型甘蓝型油菜和95份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同自然甘蓝型油菜杂交的DH系与1份甘蓝杂交,期望筛选出亲和性高的甘蓝或者甘蓝型油菜.对7份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柱头识别反应和胚珠发育观察,发现甘蓝花粉能够在甘蓝型油菜柱头上正常萌发、伸长和生长,但是授粉10d后胚珠开始败育,直到30d完全死亡.尽管29份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平均结实率低(36.00%),但是一份野生甘蓝K8934与甘蓝型油菜的结实率能达到148.60%.4种不同类型的甘蓝型油菜与甘蓝杂交均表现低的可交配性,平均结实率差(10.90%).说明了从变异广泛的甘蓝材料中,可能筛选到与甘蓝型油菜杂交亲和性高的甘蓝材料.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三系种质资源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国内外328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429次测定,结果表明,利用Qing-2A及PolimaA选育新的三系,可以从胜利油菜或具有胜利油菜亲缘的种质材料中育成保持系,从具有跃进油菜亲缘及具有中国南方白菜型油菜的胜利油菜种质材料中育成恢复系.然而,由于油菜异交授粉习性,多数长期自然繁殖的品种(系)都可能筛选出相应的不育系和恢复系,关键在于选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盐胁迫对3大类型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白菜型、甘蓝型和芥菜型油菜的耐盐性,为油菜耐盐性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分别用5种质量浓度(0.75,1.7,2.7,3.7,5.0g/L)的NaCl溶液,对上述3大类型油菜的30份种子材料(每个类型10份)处理后进行发芽比较试验。应用砂培法培养经过3.7g/LNaCl溶液处理的3大类型油菜幼苗,观测盐胁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种子发芽率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白菜型油菜的种子萌发率最高,甘蓝型油菜次之,芥菜型油菜最差。甘蓝型油菜的苗长、根长、鲜质量、叶绿素含量均大于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但是在苗长、鲜质量、叶绿素含量上甘蓝型油菜受盐胁迫程度最大,其耐盐性较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差。比较发现,1021、821、X6-W94分别在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中耐盐性最好。【结论】白菜型油菜1021、甘蓝型油菜821和芥菜型油菜X6-W94是耐盐性较好的材料,可用于油菜的耐盐性育种及耐盐分子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是由甘蓝与白菜型油菜杂交,染色体自然加倍而成.与甘蓝亲本相比,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资源狭窄,利用甘蓝资源是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的方式之一,但是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存在生殖隔离.利用29份甘蓝与1份自然甘蓝型油菜杂交;利用12份自然甘蓝型油菜,8份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48份新型甘蓝型油菜和95份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同自然甘蓝型油菜杂交的DH系与1份甘蓝杂交,期望筛选出亲和性高的甘蓝或者甘蓝型油菜.对7份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柱头识别反应和胚珠发育观察,发现甘蓝花粉能够在甘蓝型油菜柱头上正常萌发、伸长和生长,但是授粉10d后胚珠开始败育,直到30d完全死亡.尽管29份甘蓝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平均结实率低(36.00%),但是一份野生甘蓝K8934与甘蓝型油菜的结实率能达到148.60%.4种不同类型的甘蓝型油菜与甘蓝杂交均表现低的可交配性,平均结实率差(10.90%).说明了从变异广泛的甘蓝材料中,可能筛选到与甘蓝型油菜杂交亲和性高的甘蓝材料.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油菜区试材料对根肿病抗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发病条件下,对四川新育成油菜材料进行了根肿病抗性评价。根据发病严重度将70个油菜新材料分为高抗、中抗、低抄低感、中感、高感5个类型,其中,大部分新育成油菜材料为根肿病感病材料,40号和24号材料发病指数大于50,为高感材料;70号材料发病指数为2.67,为高抗材料,可用于进一步选育研究。  相似文献   

17.
西藏油菜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区的油菜育种研究经历了地方种质资源的系统选育、国内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类型间杂交。本文回顾了我区油菜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历程,全面阐述了我区油菜育种的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指出了应重视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加强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针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以及不同的生态条件选育品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化学杂交剂SX-1对甘肃春油菜区不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春性15份、半冬性20份、冬性7份)的雄性不育诱导效果和生育期的影响,为化学杂交剂SX-1在该区域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同生态类型的42份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在最大花蕾长度达2.0~2.5mm时,分别以6.5mg/L SX-1进行处理,间隔10~15d以7.0mg/L SX-1再喷第2次,第1次喷药4d后,每隔2d对植株生长发育和育性情况观察记载1次,直至终花。【结果】SX-1对参试的42份材料都有一定的杀雄作用,对SX-1的反应敏感程度表现为迟钝、略微敏感、敏感、特别敏感4种类型,分别占材料总数的4.76%,21.43%,61.91%,11.90%。略微敏感、敏感、特别敏感3种类型的材料全不育株率达到96%以上,占材料总数的95.2%。不同生态类型油菜不育持续时间19~31d,初花期推迟1.9~2d,花期延长3.4~3.8d,全生育期增加3~5d。【结论】SX-1对春油菜区不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都有较好的杀雄效果,在油菜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在该区域油菜的育种和制种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鉴定不同栽培类型油菜的抗寒性,选取3种栽培类型(甘蓝型、芥菜型和白菜型)油菜的幼苗,采用人工气候箱控温的方法,对油菜幼苗在不同程度的低温胁迫处理后叶片内丙二醛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菜叶片丙二醛含量总体上随温度下降及低温胁迫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油菜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幅度及具体变化规律因栽培类型和低温处理条件而异;3种类型油菜中,白菜型油菜的抗寒性强。  相似文献   

20.
云南油菜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美华  刘丽  符明联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056-17057
云南省有丰富的油菜种质资源,特别是芥菜型油菜资源中蕴藏着一些多分枝、多角果、多粒、抗(耐)菌核病等病害的特异种质材料。通过甘芥油菜种间杂交、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已创制了一批大籽粒、双主茎、抗(耐)旱、高油酸甘蓝型油菜材料,并育成油菜品种20余个应用于生产。随着劳动力转移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油菜产业向直播轻简化、机械化方向发展,要求品种具有突出的早熟性、适宜机械化生产、抗病抗逆能力强。利用包括转基因、小孢子培养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充分挖掘资源的利用潜力,将有效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