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4):196-197
农业气象灾害是危害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因素。农业保险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当下,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已成为当下相关专家以及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在构建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阐述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气象灾害保险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自1983年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以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随着市场、基本国情、经济环境的迭代等因素的变化,辽宁农业保险不断发展创新,经营模式和风险保障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今,辽宁农业保险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已初具规模,但与新发展阶段“三农”目标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笔者从辽宁省农业保险业现状入手,探析辽宁农业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新技术解决辽宁农业保险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辽宁农业的稳定生产、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和辽宁农业保险产业健康蓬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1统一认识,转变农业保险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农业保险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服务重点,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保险的前提,农业保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农业保险不能满足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的矛盾。保险业要摒弃"就保险  相似文献   

4.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保险业必须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保体系、提高保障水平、辅助社会管理等方面加强探索创新,提高城镇化质量,造福农民. 从现阶段看,保险业可以从加大农民人身保障、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发挥资金融通功能等几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5.
日前记者从中国保监会获悉,2009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将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并增加险种,除粮、棉、油和能繁母猪、奶牛保险的承保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外,保险业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林业、育肥猪和橡胶保险等新型产品,并将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逐步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  相似文献   

6.
钟祝 《现代农业》2008,(3):81-8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整体发展迅速,但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农业风险保障严重缺乏,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对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学术界多归于政府行为的缺失。本文认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既有外在因素,如缺乏必要的法律、财税、行政等政策的长期有效支持;更有内在因素,农业保险特殊的技术障碍,保险供求结构失衡,农民购买力较低等原因。认真总结农业保险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市场。编织农业安全网。  相似文献   

7.
伴随首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的建立,我国农业保险走上了新的发展历程.但如何最终改变农业保险萎靡的现状还需要政府的一系列措施.本文从保险机构的运作模式、再保险制度、制定保险费率、建立农业保险基金等方面阐释了政府在健康发展农业保险业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法国农业互助保险制度经验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互助保险是农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高度契合农业生产、农村社会等制度优势,被很多国家农业保险领域广泛采用。法国农业互助保险产生于1840年,迄今已160多年历史,其发展农业互助保险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形成了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了明晰的农业互助保险组织。本文通过对法国农业互助保险机制梳理,结合中国农业保险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中国农业互助保险制度的框架及设想。  相似文献   

9.
<正>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银保监会日前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拓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业务覆盖面,因地制宜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  相似文献   

10.
刘萍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2):88-90,133
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落实国家扶持农业生产发展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措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利于有效化解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自然风险,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保险业的发展。通过对四川珙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农产品参保种类少,保险理赔涉及部门及程序多,政策保险抗风险保障能力弱,保险收支不匹配影响农户等问题,而分别从农户、保险公司、政府3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日前发布《农业保险服务通则》,这是保险业首个团体标准,将从实际操作层面规范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全流程。据介绍,我国农业保险从业机构的专业能力、规范程度差异很大,导致农业保险服务的水平、流程、内容、方式不一致,有必要在监管框架之下进行规范协调。《农业保险服务通则》对保险机构基础服务、内控管理、承保服务、  相似文献   

12.
黄秀霞 《河南农业》2014,(17):58-59
<正>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化的意义(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信息化以其强大的创新性和渗透性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起着积  相似文献   

13.
《福建农业》2006,(10):35-35
国务院日前颁发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正式启动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据悉,福建、新疆和浙江成为农业保险全国三个试点省份。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方向和新挑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内涵、规模和形式等方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该文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内外动力和特征,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若干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保险对于保证农业和粮食安全、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正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但仍然面临农业保险管理经验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问题。文章认为,一个合格的农业保险经营管理人员应该做到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保险业从业经验、熟悉农业生产专业知识、理解农民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6.
<正>经过7年的实践和发展,农业保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显露出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现就运行中的成绩和不足,提出完善制度的相关建议,以促进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1农业保险发展取得的成效1.1保费规模迅速增加自2007年中央财政开始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我国农业保险步入发展快车道。2013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306.6亿元,同比增长27.4%,比2007年增长了490%;承担风险金额达1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的6倍;承保农作物突破0.67亿hm2,较2007年提高了近5倍。自2008年起,我国农业保险业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效用理论,对新疆自治区475户农户进行调研,探究在经典理论假设下的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行为及保险需求程度。结果发现,农民不同的风险态度下,收入与农业保险需求之间呈不同的相关性,并提出农户、保险公司、政府应从风险态度、收入水平等多方面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促进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其主旨在于通过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一、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农业保险对于保证农业和粮食安全、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正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但仍然面临农业保险管理经验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问题.文章认为,一个合格的农业保险经营管理人员应该做到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保险业从业经验、熟悉农业生产专业知识,理解农民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0.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通过构建粤东西北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计算其2000—2017年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的权重及二者时空耦合协调度。研究表明,2000—2017年粤东西北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程度逐年增加,且呈现"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初级协调"的变动态势。其中,2000—2011年除2006年外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效应逐年上升;而2012—2017年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效应也逐年上升;此外,2017年粤东西北大多城市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均处于失调阶段,仅湛江、揭阳、汕头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且除潮州、揭阳、湛江、云浮外的其他城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基于此,建议通过协同推进农业供给质量和生态治理,加快工业化转型升级,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来促进粤东西北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