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最重要来源。本文细分碳排放源为工业能耗、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三部分,分别计算2000~2012年碳排放值,并结合脱钩系数确定陕西省各年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特征,最后通过协整检验分析陕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明确减排路径。结果表明: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从2000年的2 779.31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0 391.42万吨,工业能耗贡献最大;一次能源消费量和民用汽车拥有量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从使用新能源、优化城市规划等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2.
王志强  唐琪 《农学学报》2022,12(4):80-88
构建新疆农村居民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探求各影响因素的实际贡献,为实现新疆人口、消费、环境协调发展目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文章运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和CLA法对2002—2017年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并从环境、人口、技术3个方面选取新疆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能源强度、生活消费碳排放强度、农村人口比重4个影响指标,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结合岭回归分析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发展整体呈现递增趋势,其中居民直接碳排放增幅较大,增速较快,在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较大,间接碳排放量占比逐年增加,但增速和增幅相对缓慢;(2)各自变量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9、-0.19、0.89、-0.2,新疆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生活消费碳排放强度为碳排放量带来正效应,新疆农村人口比重、能源强度为碳排放量带来负效应。(3)从影响程度来看,生活消费碳排放强度对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最大;能源强度对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大。提出建议:(1)优化农村能源系统: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村生物质转化,提高农村居民资源利用率;(2)提倡科技兴农:引进低碳技术,提高农村市场供给力,改变农村地区粗放式经济的发展,实现节能产业和循环经济双向发展;(3)推进新型生态农业建设:加大农村“绿色宣传”力度,改革“绿色供给”,加强“绿色治理”,强化“绿色监管”。  相似文献   

3.
农村能源消费结构问题是关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问题。以甘肃省农村的485户居民有效调查问卷搜集整理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使用SPSS17.0软件,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居民能源消费实地调查数据的整理,研究家庭收入、地理差异、收入来源、家庭最高学历、居住聚集程度等对农村能源消费的影响,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结论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利用能源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云南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的消费现状,结合相应的碳排放计算公式,估算了云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能源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在云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能源碳排放中,非商品性能源碳排放占主导地位,总占比为94%,其中秸秆的平均碳排量占27%,薪柴的平均碳排量占63%,沼气的平均碳排量占4%;商品性能源的碳排量占6%。因此,为了满足农村居民对能源消费的需求,并减少碳排放、改善农村环境,就需要转变农村能源的利用方式,改变农村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5.
依赖于传统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往往带来巨大的碳排放.对于强调“十二五”经济转型的浙江省.需要探讨经济增长方式与碳排放的关系.从而探索基于减排目标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之路.本研究基于产业-能源消费和能源-碳排放2个基本判断模型,运用1990-2009年相关数据分析了浙江省产业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则对浙江省碳排放影响不明显.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基于减排目标的协调能源利用与产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即开发新能源技术,促使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多元化;加强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挥经济优势,引导金融机构为低碳产业服务.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中各类型土地的碳排放量及各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甘肃省为例,在分析1995—2012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基础上,估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量,并运用LMDI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体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交通用地变化幅度显著;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1 882.07×104t增加到2012年的7 503.23×104t,年均增加341.48×104t;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碳排放强度呈缓慢上升态势,但到2012年有所下降;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规模增加促进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抑制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结论]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影响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是今后甘肃省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研究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对陕西省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Kaya恒等扩展式和LMDI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陕西省2000~2011年人口、人均GDP、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等5方面的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人均GDP增长是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最大的因素,其次是能源消费强度;人口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有较微弱的拉动作用;产业结构效应对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产生负作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以抑制碳排放量增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居民生活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逐渐受到重视。为推动“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工作,实现农村地区节能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双向发展,基于低碳经济背景,围绕2002—2017年新疆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新疆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结构变化明显,正在由完全的物质需求向物质与精神需求并举转变,能源消耗水平不断上升,结构得到优化,天然气、石油等清洁能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后,围绕新疆农村区域绿色发展的实现从提高农村低碳技术水平的创新与发展、积极开发新疆新能源、大力开展农村消费教育和环保教育的宣传、扩大新疆地域多功能的生态农业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益文  胡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125-4128,4132
基于过程生命周期理论,将肉类消费分解为生产、运输和消费3个阶段,量化了2000~2010年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并分析其潜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城乡居民肉类生命周期碳排总量呈现增长趋势,且城镇居民大于农村居民.肉类生产阶段碳排放量占全生命周期比重最大,运输阶段碳排量增长迅速,消费阶段排放较少;②肉类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变化、农村生活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以及高耗能低效率的肉类物流现状均是造成我国居民肉类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③加强饲养环节的技术革新、建立节能环保畜产品运输流通模式、提倡地产地销以及优化农村地区生活能源利用结构是现阶段肉类消费生命周期各阶段减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张继义  王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622-3623,3681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提出的能源碳排放计算方法,计算了甘肃省1995~2009年化石燃料消费的CO2排放量。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甘肃省化石燃料消费的CO2排放量呈增加趋势,排放强度不断下降,由1995年的11.01 t/万元下降到2009年的3.42 t/万元。甘肃省化石燃料消费增长迅速,但化石燃料消费结构变化不大。未来甘肃省节能减排压力巨大,要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大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尤其加大对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0-2010年的数据,对湖北农村的碳排放规模进行了测算,借鉴KAYA恒等式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农村碳排放总量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能源利用效率、劳动力规模、能源结构等都对农村碳排放量的增加有一定反向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农村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诱因.为实现湖北农村的节能减排,必须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低碳技术推广;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宣传,提高农民的低碳生产、生活意识,以期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采用碳足迹模型分析了2003—2013年邢台市能源消费碳排放足迹、碳排放足迹生态压力和碳排放足迹强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10年来邢台市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多,在总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消费所占比例在50%左右。在化石能源消费中,仍以煤炭消费为主,煤炭消费占化石能源消费的97%以上;人均总碳排放足迹变化呈现波动、平稳上升两个阶段,10年间增加了0.748 84 hm2/人。其中,煤炭人均碳足迹变化与人均总碳排放足迹变化一致,石油人均碳足迹总体变化不大,天然气人均碳足迹呈现平稳、波动和快速上升三个阶段;碳排放足迹的生态压力总体为增加态势,且其值大于1,10年间增加了4.998 96;碳排放足迹强度为逐年下降的走势,10年间减少了0.236 29 hm2/万元,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据此,对邢台市未来的能源利用及产业结构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以期为邢台市能源利用结构优化和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运用IPCC中碳排放量公式,结合能源消费数据,对北京和上海2005~2012年碳排放终端能源总量进行估计;运用LMDI模型定量分析了经济总量、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 2012年经济总量上升是推动北京和上海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结构调整是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碳排放量原因之一.通过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分析得出北京和上海两市应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率来减少碳排放,上海市应同时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碳排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山西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进而为山西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和依据,构建了碳排放计算模型,对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能源消费项目进行对应,构建了基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碳足迹模型,并对山西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和碳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9年山西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人类活动集中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最大;虽然全省的碳汇总量呈增长的趋势,但是历年的碳足迹压力指数均大于1,区域碳循环系统压力过大;全省的碳足迹总量亦呈增长态势,且远大于实际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赤字严重。因此,优化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等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山西省降低区域碳排放和碳足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2005-2016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变化轨迹和LMDI效应显示,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和经济水平效应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正向拉动作用,其中效果较大的是能源强度效应,这是导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其中效果较大的是能源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16.
农村新能源因其可持续、低碳、环保已经成为未来农村能源利用的方向和战略选择,而农户对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行为直接关系到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概述了农村新能源推广和利用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影响农户应用新能源技术的因素进行了归纳整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思想提出碳足迹和碳承载力概念,对甘肃省1995-2009年化石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和植被的碳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化石能源消费的碳足迹由1995年的2 466.12×104 t C增长到2009年的4 464.47×104 t C;煤炭消费的碳足迹最大,其次为石油,天然气比重最小,2009年的比重分别为81.54%、15.20%和3.26%;碳承载力由1995年的1 158.89×104 t C增长到2009年的1 472.19×104 t C,其中,森林的碳承载力最大,其次为草地,农田最小;甘肃省能源消费碳足迹远高于生产性土地的碳承载力。伴随着碳足迹的高增长率,碳赤字持续增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武汉市1998~2011年的土地变更数据及能源消耗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别测度土地结构与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关联度及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和人均能源碳排放量三者关联度最高的分别是交通用地(0.884)、耕地(0.735)和园地(0.894),对应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0.777和0.915。关联度及相关系数都处于很高的水平,因此,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对武汉市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双碳目标的历史背景下,控制并减少农村地区的碳排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深入研究山东省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选取2000-2016年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影响山东省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因素的STIRPAT模型。结果显示,在17年间,居民人口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生活用能传统能源占比与生活碳排放量呈正相关,恩格尔系数与生活碳排放量呈负相关,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减碳工作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利用Kuznets曲线进一步阐释了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活碳排放量之间的倒U型关系,指出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推动碳排放量到达拐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及减排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谢淑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14-17516,17536
[目的]研究广东省农业生产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并提出可行的减排对策。[方法]基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广东统计年鉴》提供的农业终端能源消费数据,采用IPCC推荐的碳排放计算方法,估算了2000~2009年广东省农业生产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措施。[结果]随着农业产值和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2000~2009年广东农业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423.63万t碳增加到2009年的605.99万t碳,年均增长率4.1%;而农业终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则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0.424 t碳/万元下降至2009年的0.301t碳/万元,年均下降率为3.7%。农业产值增长、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能源消费结构高碳化等是农业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大力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的节能,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宏观调控机制等措施,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结论]该研究为广东省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