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利用依据热量平衡原理设计的热扩散探针(TDP),在自然务件下测定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顶级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活体树冠蒸腾量,并定量评价了树冠蒸腾与主要气候因子PAR和VPD的关系.结果表明:绒毛番龙眼树冠蒸腾的昼夜变化趋势与PAR和VPD变化趋势一致,基本呈单峰型.白天蒸腾显著高于夜晚,各月白天的蒸腾量约占全天的80% ~ 90%.树冠蒸腾总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雨季、雨季末和干热季蒸腾总量平均值分别为530.32、460.81、222.80kg· m-2 ·d-1.树冠蒸腾与VPD之间幂指数曲线拟合最好,而与PAR之间直线拟合最好;树冠蒸腾的变化更多地依赖于PAR地变化.  相似文献   

2.
马占相思整树蒸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为深刻揭示华南丘陵退化荒坡植被恢复树种的水分利用特征,运用Granier 热消散式探针法对马占相思的树干液流进行了连续测定,并同步测定样树周围环境因子如光合有效辐射、总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湿度等. 结果表明,马占相思树干东、南、西、北各方位测得的液流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并显著相关;以北方位液流密度为自变量,其他各方位液流密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回归系数随时间和个体的变化而变化. 对9月和2月的液流和光合有效辐射及水蒸气压亏缺的日变化作了对比,发现存在较大差异,分析认为是由于环境因子如温度低、雨雾多及落叶较多造成的. 相关分析得出各样树间整树液流季节变化格型一致. 分析了液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后发现树干液流与光合有效辐射、总辐射、温度、水蒸气压亏缺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日内、日间、年内)均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与土壤湿度则在任何时间尺度(日内、日间、年内)不存在相关关系. 此外,精确计算得出马占相思整树全年的平均蒸腾量为9 380.9 kg,最大整树蒸腾量为14 076.6 kg,最小整树蒸腾量为6 229.8 kg,个体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避雨栽培旱渍胁迫下番茄蒸腾量的高精度计算,在考虑气象、作物、土壤水分等变量因子对蒸腾量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番茄蒸腾过程因素模型;为了验证模型在不同灌溉下模拟值的精确度,采用正常灌水(CK)及苗期不同干旱花后不同渍水的12个水分处理的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番茄日蒸腾量模型的检测精度达到85%以上,能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毛乌素沙地地下水浅埋区沙柳蒸腾对降水的响应,为确定该地区植被用水来源提供依据。【方法】2011-05-29-07-13,在毛乌素沙地海流兔河流域,运用包裹式树干径流仪测定沙柳枝条的蒸腾量,并监测同期的气象要素、土壤含水率及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基于监测数据,分析沙柳蒸腾量在降水过程中的变化及蒸腾量与降水量、土壤含水率和地下水水位的相关性。【结果】1)降水过程中净辐射迅速减小,导致沙柳蒸腾量迅速减少甚至为0。2)降水后的沙柳蒸腾量较降水前有所增加,但最大蒸腾量出现的时间不同,且蒸腾量与降水量之间呈非线性关系。3)沙柳潜在蒸腾量解释了65%的蒸腾量变化,表明沙柳蒸腾主要受潜在蒸腾量的控制。4)土壤水和地下水均为沙柳的蒸腾水源。【结论】在毛乌素沙地的地下水浅埋区,沙柳蒸腾量与降水量呈非线性关系,土壤水和地下水是沙柳的蒸腾水源。  相似文献   

5.
利用热扩散茎流测定系统(TDP)对渭北高原矮化红富士树干液流进行长期定点定位观测,结果表明:苹果树各月平均日蒸腾速率变化规律除5、6、7月表现为双峰曲线外,其余月份基本呈现单峰曲线趋势。各月平均日蒸腾量存在差异,7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一年中,不同施肥处理的红富士苹果树蒸腾量在5-10月表现为施95 kg有机肥的最大,其次是施有机肥150 kg,再次是施有机肥40 kg,不施肥的最小,其他月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热平衡技术与气孔计法测定沙生植物蒸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热平衡技术和气孔计对沙漠人工植被区的油蒿与柠条的蒸腾速率进行了观测,然后以叶面积作为纯量尺度转换后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油蒿的蒸腾速率明显高于柠条,受近地面的微气象条件的影响,两种植物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变化步调高度一致. 土壤干旱不但使蒸腾速率峰值提前,而且造成植物通过叶片蒸腾散失水分滞后于吸水约2 h. 气孔计法测定的蒸腾速率利用多项式拟合后的日变化曲线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多项式积分求得日蒸腾量;然后同热平衡法测定的日蒸腾量比较后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差异(P0.05). 从而说明,以叶面积作为纯量,对植物蒸腾从叶片水平到单株水平的尺度转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探讨芝麻不同生育阶段需水特性与干旱灌溉水分生产效率,为芝麻高产栽培的合理灌溉和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3-2018年在安徽、新疆等不同地域,选用6个芝麻主栽品种,开展芝麻不同生育阶段需水特性和灌溉水利用研究。结果表明:盆栽芝麻的全生育期蒸腾需水量平均为283.59mm,品种间差异大,形成100kg芝麻籽粒蒸腾需水量为263.56mm(175.7t/666.7m2),苗期、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成熟期的蒸腾需水量分别为18.76mm、21.91mm、21.03mm、149.28mm、71.21mm和34.79mm,蒸腾模系数为5.89%、7.21%、6.85%、47.07%、23.93%和9.05%;盛花期最大,出苗期最小。池栽芝麻全生育期需水量531.36mm,其中株间蒸发量、蒸腾量分别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46.1%和53.9%;株间蒸发量最大的时期为苗期;蒸腾量最大的时期为花期。芝麻苗期、花期和成熟期需水模系数平均为18.65%、66.79%和14.56%。合肥基地出苗期、临泉基地花期遇旱喷灌,水分生产效率高达0.61kg/m3和0.65kg/m3;新疆精河基地按需滴灌处理比传统滴灌方式的水分生产效率提高43.28%,节水19.61%,这对水资源匮乏的新疆干旱区来说意义重大。芝麻需水量与栽培条件、品种、气温(r=0.99)等密切相关。在芝麻不同生育阶段遇旱灌溉是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和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根据试验资料,对Jensen模型水分敏感指数的求取方法、最高产量及其对应的阶段蒸发蒸腾量的选取和生育阶段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求解水分敏感指数时,可用试验条件下的实际最高产量及其对应的阶段蒸发蒸腾量去代替模型中的最大产量及其对应的蒸发蒸腾量;推求棉花水分敏感指数的时间阶段以生育期划分才能与棉花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结合,从而反映棉花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特性,揭示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对棉花产量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液流—株间微型蒸渗仪法测定人工种植环境下新疆杨蒸发蒸腾量,并对此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5—10月,新疆杨蒸腾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总蒸发蒸腾量为508.26 mm,蒸发量、蒸腾量所占比率分别为37.1%和62.9%;树干液流速率与叶片蒸腾速率变化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热脉冲法能够用于新疆杨蒸腾测定;液流—株间微型蒸渗仪法和水量平衡法测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在±15%之内,液流—株间微型蒸渗仪法能够适用于新疆杨蒸发蒸腾量测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脉冲技术-微型蒸渗仪和水量平衡原理,测定和计算了树体大小不均匀的苹果树蒸发蒸腾及其组成,利用冠层分析仪测定了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两种不同的方法测定和计算的蒸发蒸腾量之间的偏差很小,最大偏差不超过10%.在夏季,蒸发蒸腾主要由果树蒸腾组成,而在春季和秋季,刚好相反.作物系数(Kc)和叶面积指数成线性关系,依据这一关系可以用普通的气象资料计算苹果树的蒸发蒸腾量.  相似文献   

11.
施磷对苏打盐碱土区水稻养分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吉林省中西部水稻主产区水稻合理施用磷肥问题,通过连续2年(2014—2015)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磷(P2O5)量(0,40,80,120,160 kg/hm~2)条件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磷量为40~120 kg/hm~2时,水稻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磷肥用量增加至160 kg/hm~2时水稻产量下降。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磷量(x)拟合,得出2014年和2015年最佳施磷量分别为111.3 kg/hm~2和102.3 kg/hm~2,施用磷肥可显著增加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且能提高水稻抽穗期氮、磷、钾养分向子粒的转运,施磷量为40~120 kg/hm~2时抽穗期各养分积累量与子粒转运量呈正相关,当磷肥用量增加至160 kg/hm~2,氮、磷、钾养分向子粒转运出现负效应。相关分析表明,除返青期外,水稻其他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并且氮、磷、钾吸收与产量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其中灌浆期氮、磷、钾的吸收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综合考虑施磷水稻的产量、养分吸收及稻株氮、磷、钾吸收与产量关系间的表现,适宜磷肥用量应控制在102.3~111.3 kg/hm~2范围内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抑制甜椒病害、提高甜椒种植效益,利用玉米高秆作物为甜椒遮阳,开展了甜椒套种商品玉米、甜玉米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甜椒套种商品玉米,甜椒产量2541kg/667m2,玉米产量357kg/667m2,产值3255元/667m2;甜椒套种甜玉米,甜椒产量2617kg/667m2,甜玉米产量396kg/667m2,产值3484元/667m2。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重庆市涪陵区南沱生态养猪模式的三元杂交瘦肉型猪产品中砷残留检测,以评定该模式中猪产品的安全质量.试验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对猪肉和肾脏中砷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被检样品猪肉和肾脏中砷残留量分别为0.05 mg/kg、0.04 mg/kg,不仅符合我国无公害畜禽肉中砷限量标准,并达到了我国绿色食品中砷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不同绿肥间套作方式对培肥地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研究在不同间套作模式下增施有机肥对中低产土壤肥力的影响,特进行了不同绿肥间套作方式对地力培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培肥区有机肥和无机肥施用比例为1∶1左右,玉米产量比常规施肥平均增产102.5kg/667m2,平均增产率为23.05%,其中马铃薯/绿肥/玉米分带种植模式增产幅度较小(51.2~66kg/667m2),而油菜/绿肥/玉米和小麦/绿肥/玉米种植,增产幅度在100kg/667m2以上.改良培肥区与常规施肥相比,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分别提高0.23%、0.033%、23.23mg/kg、1.5mg/kg和17.75mg/kg,土壤肥力指标都有所提高,同时玉米生长健壮,植株高大、粗壮,穗大、粒多,粒重,秃尖率低,产量高.  相似文献   

15.
在施用等量紫云英条件下进行了不同化肥用量对早稻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影响的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翻压紫云英22500kg/hm2的条件下,早稻田可减少化肥用量20%~60%,但是以减少化肥用量20%的效果最佳,能有效促进水稻植株地上部对N、P、K养分的吸收与积累,同时有利于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绿芦笋产量的影响。[方法]在芦笋生产基地,以3年生芦笋UC308为试材,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芦笋产量的影响。[结果]增施氮肥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明显,处理N3(纯氮475.0 kg/hm~2)产量最高,较常规施肥对照处理N1(纯氮127.5 kg/hm~2)增产38.2%,其次为处理N2(纯氮301.5 kg/hm~2),增产20.7%,高肥处理N4(纯氮648.8 kg/hm~2)增产较少,为12.8%。增施氮肥处理N2、N3、N4平均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N1增加17.0%。[结论]该试验条件下,推荐最佳氮肥用量为纯N 407.3 kg/hm~2。  相似文献   

17.
绿肥茬水稻化肥减量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蚕豆为绿肥,降低化学氮肥用量,对水稻的试验结果表明:以产量800.4 kg/666.7 m2的蚕豆作为绿肥时,化学氮使用量减少15%,即从常规的18.0 kg/666.7 m2减至15.3 kg/666.7 m2,水稻产量仍可达到585.56 kg/666.7 m2,比常规施肥增收51.65元人民币/666.7 m2,增幅为4.85%。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为稻茬直播油菜精确定量施用氮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扬油6号为材料,测定不同施氮处理(0、45、90、135、180、225、270、315和360 kg/hm2)初花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重和氮素含量。[结果]油菜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满足二次曲线关系。当施氮量低于110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对氮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都呈增加的趋势;当施氮量在110~315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吸收量仍呈增加的趋势,但氮素利用率已呈下降的趋势;当氮施用量超过315 kg/hm2时,随施氮量的增加二者均呈下降趋势。籽粒产量与施氮量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78 kg/hm2。施氮量为278 kg/hm2时的氮素吸收量和利用率分别为209.90 kg/hm2和20.01 g(籽粒)/g(N),与最大氮素吸收量211.78 kg/hm2和最高氮素利用率20.88 g(籽粒)/g(N)相比,获得最高产量时的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分别下降0.89%和4.17%。[结论]油菜达到最大氮素吸收量和最大氮素利用率的施氮量分别为315和110 kg/hm2。施氮量为278 kg/hm2能较好地协调油菜对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关系并取得最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9.
绿芦笋经不同浓度的Na2CO3处理后,在pH6.5~8.5的条件下,用Cu2+、Zn2+和Cu2++Zn2+溶液护绿,并检测其护绿效果。结果表明,0.150mol/LNa2CO3处理后,在pH8.0的条件下,以50mg/kgCu2++150mg/kg的Zn2+溶液护绿处理24h,其护绿效果为最佳,产品经检测,铜、锌残留量符合国家允许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不同改良剂降低稻米镉含量的效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大冶县镉污染土壤应用石灰、钙镁磷肥、草炭、粉煤灰、绿肥等改良剂抑制水稻吸收镉的效果,以及六个水稻品种吸收镉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对镉的富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几种供试改良剂均不同程度地降低米镉含量,以施钙镁磷肥大于150 kg/100m~2最为有效,使米镉含量降低77×10~(-2)以上,低于粮食卫生标准,其后效维持一年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