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胡松  李昆洋 《南方农机》2017,(8):132-134
近几年来,我国对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高度重视,但是在城乡二元经济背景下,城乡仍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文章根据湖北省的调查数据,构建方程模型,基于农户视角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较为明显,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加有促进作用。农民在转移中增加收入,会激励更多农村劳动力加入到转移的行列中,这进一步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然将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数生产能手手中,要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践证明,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而且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靠保证.为此,简述了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浅析了两者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前言(一)农业机械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要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相关的国家政策精神。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农忙季节缺劳力、务农劳动力老龄化的现象,且土地承包分割太细,分散经营成本太高。  相似文献   

4.
<正>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将农机化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农业机械化、振兴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支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和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主力军应该是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严重束缚着机械化发展的进程。在国家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带动下,尤其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农民购买农机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大量技术含量高、性能强的新型农业机械涌入农村千家万户,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新型农业机械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最新报告,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农忙季节缺人手、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的现象,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求更加紧迫。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据有关专家披露,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有望聚焦农业经营体制,政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在坚持农户作为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农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改变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农业机械化对江苏省实现2010年之前,农村劳动力转移500万的目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初次转移"来讲,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已经实现农村劳动力"初次转移"的农民工,从中低端制造业、工商业、服务业向中高端制造业、工商业和服务业的转移可以称为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基于此,本文就我国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杠杆促进农业机械化,使农村拥有的农业机械不断增加,农机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农业耕作制度的革新,加速了农业的产业化步伐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指出了农业机械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农民就业观念的不断转变,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情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对于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性,对于拓宽农民增收路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也有益处。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许多不和谐的因素逐渐出现,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严峻问题。如何科学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的流动,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余志寨 《福建农机》2006,(1):13-13,12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近阶段中央对农业发展新阶段做出的重大决策。农业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我市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是今后我市农机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和国家对农业"多予"方针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金湖县农机部门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通过科学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农机装备结构的更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马夫良 《河北农机》2023,(22):103-105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农村土地流转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因素。农村土地流转是指村庄内或村庄之间的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或无偿转移,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含义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土地流转对农村农业经济的多方面影响,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促进措施,如将农村的土地进行整合;增加农民的就业渠道和保障;以更好地管理土地流转,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广大农村对农业机械化有着迫切的要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关联着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农业生产条件很艰苦,农民收入水平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才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把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劳作中解脱出来,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结构的调整创造条件,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  相似文献   

16.
<正>水稻是河北省唐山市重要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80万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唐山市农村产业结构和种植模式的调整,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者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农业可用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推广高效率、规模化植保机械进行专业化、系统化防治工作已是大势所趋。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其稳产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病虫害的防治是所有农业工作者一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江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通过对江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在全面分析制约江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快江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转变观念,优化制度环境,加强职业培训,加大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拓展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开始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防止劳动力逐渐减少所带来的种植业萎缩现象发生,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此.农业机械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农机购置补贴的目的及意义 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是中央扶持"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效措施。农机购置补贴的目的是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机节能降耗,促进农机产品技术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振兴农机工业,拉动农村消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愈来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事关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从永济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和劳动力转移情况来看,产业带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1.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纯收入的增加(1)农村劳动力结构永济市共有人口43万,其中农业人口32万,农村劳动力19万。截止2004年6月底,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9.1万人。其中向外地转移3.9万人,本地吸纳转移5.2万人。从转移的结构分析,从事第一产业的有2.7万人,第二产业的有1.8万人,餐饮、运输、商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