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以早熟甘蓝型油菜‘420’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蕾薹期、花期和成熟期测定不同氮肥条件下冠层反射高光谱和叶绿素a、b的含量,研究光谱与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条件下,油菜冠层的反射光谱都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光谱参数与叶绿素含量表现出都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取的植被指数以及从中拟合的函数模型的决定系数也比较高。本研究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可为油菜品质育种研究和区域尺度油菜生长的快速、无损遥感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名优祁红初制中的提香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6CTH-3型柜式茶叶提香机,进行茶坯含水量和提香温度对名优祁红品质影响试验,茶坯含水量分别处理为高(29.47%)、中(15.11%)、低(8.69%)3水平;提香温度设为低(65℃)、中(80℃)、高(95℃) 3个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结果表明:提香温度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大于茶坯水分含量;不同提香温度与不同茶坯水分含量组合处理,对名优祁红感官品质的外形和内质(香气、滋味)及综合评分影响显著(P<0.05),而对汤色和叶底影响不显著;对茶叶生化成分(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茶褐素)含量影响显著(P<0.05),但对(咖啡碱、茶多酚、茶红素、茶黄素)含量影响未达显著水平。茶坯含水量高(29.47%)采用低温(65℃)提香,茶叶甜香欠爽,稍有发酵味,滋味欠醇爽;茶坯含水量低(8.69%)采用高温(95℃)提香,茶叶香气呈现火功过足,滋味略有高火味。因此,名优祁红提香工序,将茶坯水分含量控制在15%上下,温度控制在80℃左右,有利于其综合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3.
工夫红茶加工中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茶叶微生物和铅、铜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工夫红茶初制加工是微生物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发酵工序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初制过程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与机具均可造成茶叶铅、铜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以杜仲叶与新鲜茶叶为主要原料,经漂烫、萎凋、揉捻、发酵及干燥等工序研制出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以茶叶的感官评价为评价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漂烫工艺参数为:漂烫温度95℃,漂烫时间2 min;萎凋工艺参数为:萎凋温度30℃,萎凋湿度20%,萎凋时间3 h;人工揉捻工艺参数为:轻压10 min-重压10 min-轻压10 min;发酵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0℃,发酵湿度95%,发酵时间5 h。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品质、风味俱佳。  相似文献   

5.
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国家、区域、省域、市县不同尺度总结归纳中国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进行驱动力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方法以定性定量结合为主;驱动力模型的建立多基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国家及区域研究成果较少,省域、市县等小尺度研究成果较多;存在成果分布不均、数据不统一、小尺度研究方法单一、驱动因子选择主观性强以及不同尺度研究成果借鉴性差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在不同尺度中选择耕地变化驱动力及未来耕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保护措施和城乡居民点集约用地标准,应用对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石家庄市耕地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石家庄市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减少速率时间和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年份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减少速率大;经济发展是耕地减少的根本动力,人口增长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和复种指数提高补偿了耕地减少的产能损失,国家政策松紧对耕地减少速率具有重要影响;应从控制人口数量、科学规划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等方面加强耕地保护,以促进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红茶发酵程度的传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纯  陈宗道 《茶业通报》1989,11(2):40-44
红茶发酵程度的传感红茶发酵传感包括发酵叶质量传感和发酵程度传感两方面。发酵叶的内在质量取决于鲜叶,所以发酵质量传感的主要问题是发酵程度传感。发酵叶质量传感的最简捷途径是发酵叶不作任河处理,直接将发酵程度变化信息转化为物理或化学量。红茶发酵目的是在一定温度、湿度、供氧等环境条件下,依赖发酵叶自身酶的作用,使发酵叶发生必要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和形。根据发酵目的,结合发酵过程中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了解耕地撂荒的原因,保护耕地质量和数量,进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本文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崆峒区耕地撂荒的时空分布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1995—2015年崆峒区耕地撂荒面积增加5012.06 hm~2,其中前10年撂荒地面积增加了3221.13 hm~2,后10年撂荒地面积增加了1790.93 hm~2。(2)近20年以来,撂荒地主要集中在坡度为5°~20°的山区坡耕地。(3)影响崆峒区耕地撂荒的10个因子中,除家庭规模、耕地数量和耕地产量的回归系数较小外,其余因子都具有较大的回归系数。因此,在崆峒区社会经济因素是耕地撂荒的主要驱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等原因引起的耕地边际化是撂荒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劳动力析出是造成耕地撂荒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与魔芋软腐病发生相关的土壤微生物,从患软腐病腐烂的魔芋球茎深处分离出1株优势菌株,命名为ZX001。将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菌种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同源性达到99%以上,结合细胞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结果,将ZX001菌株初步鉴定为Bacillus megaterium。该菌株具有降解和利用魔芋葡甘聚糖的能力。在降解利用魔芋球茎的实验中,该菌株不能在魔芋球茎皮的表面上生长,但能够在魔芋果肉上生长。这些实验结果显示,该菌株不是魔芋软腐病发生的致病菌,但其有可能通过球茎皮上的伤口进入,并产生多种酶降解魔芋果肉,从而加剧魔芋球茎的腐烂,增加魔芋软腐病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西部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利用与保护吉林省西部耕地资源,找出影响耕地变化的主导因素,以吉林省西部各县(市)2001—2009年耕地数据为研究基础,分析了吉林西部耕地面积变化和各县市耕地利用动态幅度、相对变化率以及耕地面积增减特征,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吉林西部2001—2009年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2001—2009年吉林西部耕地面积总体增长幅度为0.37%,其中,镇赉县耕地利用动态幅度、相对变化率较大,分别为0.74%、2.03%;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和农牧业发展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3大驱动力。通过研究发现:吉林西部耕地资源9年间呈现递增趋势,人地矛盾并不突出,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
长沙市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利用与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长沙市1998-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长沙市近12年来耕地资源变化的时空特点,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沙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长沙市耕地数量变化的3大驱动力,其中经济发展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12年来长沙市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度锐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且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结合湖南省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7年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具有较高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2)湖南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从东到西逐渐降低;(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低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集约度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农用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粮食安全、土地供需矛盾等重大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对农用地集约利用进行研究是解决目前问题的关键。此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农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表明不同阶段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不同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集约技术研究、农用地集约利用产生的负面影响、城乡结合部农用地集约利用问题、加强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研究、进一步完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今后农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促进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以2010年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山东省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均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从空间角度来看,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3市和济南的分值最高,而德州、聊城、菏泽、枣庄等远离山东省中心城市核心竞争群的城市得分较低。其格局大致形成由东北向西南穿插全省逐级递减,形成一个“N”字型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将上述17个城市可划分为4种不同的土地集约利用类型。最后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息熵的庄浪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庄浪县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情况,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基于庄浪县1997—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经济社会统计数据,采用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原理,分析庄浪县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庄浪县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12年,庄浪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浪式趋势变化,表明各区域的土地利用系统仍处于较大程度的开发中。耕地、林地及未利用地面积所占比例的高低,是影响庄浪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主要因素。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产业结构是庄浪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王昕  黄乾  孙力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172-177
黄河三角洲是保持山东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区域之一,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地区。以东营市为研究区,分析了该区域1992—2010 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引起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总体趋势是建筑用地、水体、盐田、林地的面积不断增加,而耕地、滩涂、草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减少,其中建筑用地增加了5.92%;(2)研究区耕地、盐田、建筑用地、水体之间频繁地转换关系,1992—2010 年耕地355.79 km2转为了建筑用地, 225.75 km2的滩涂转为盐田;(3)研究区8 种土地类型斑块个数51650 减少为32892,且耕地7 个景观指标均减少;(4)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宏观影响因子是政策导向,直接驱动力为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旨在分析长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城市提出因地制宜的土地集约利用对策提供借鉴,采用改进熵值法来评价2007—2013年长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变异系数反映土地集约利用随时间变化特征,并且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来揭示其空间特征。研究期以2008年为界,划分成土地集约利用缓慢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研究期内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上升,无锡和苏州等小幅上升,南通和泰州等小幅下降,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土地集约利用中高等和低等水平城市分别呈现半环式和条带式分布特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低)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多为高(低)值中心,但空间相关性较弱。区位因素、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土地市场化水平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均有影响。各地应有的放矢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应发挥中心城市的涓滴效应以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辨别不同土地利用研究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未来研究方向,从土地集约利用投入产出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因果关联2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研究内容、时空尺度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剖析研究的不足。指出未来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方向是:(1)农地与城市用地集约利用具有不同的特点,应该区别对待两类不同的集约利用评价;(2)GPS、RS、GIS技术手段相结合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水平高低的重要手段;(3)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研究应该和土地利用管理实践相结合,制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体系和开发出业务化的集约利用决策软件。  相似文献   

19.
济南市历城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对济南市历城区农用地在1995-2008年间的集约利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采用熵值法计算分析历城区统计年鉴资料(2000-2009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95-1998年)和实地调查资料的有关数据,利用GIS、SPSS等相关软件,结合协调系数,研究1995-2008年间历城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的集约值和协调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历城区农用地集约利用集约值较高,发展态势良好;农用地集约利用协调系数较高,生产协调性较好。通过对农用地集约利用中的投入方面、产出方面、土地利用方面、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研究得出,在研究期内,耕地总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较快,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在下降,说明农用地投入的科学合理性明显增强;农用地的产出效益在逐年上升,但北部平原地区高于南部山区;可持续发展状况方面的森林覆盖率和人均耕地在北部平原地区较少;协调系数在研究后期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