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休闲农业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理论框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对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构成主体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产业集群发展内在逻辑就是要素、动力机制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作用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以要素禀赋、产业链、创新能力为形成基础,以市场需求为诱因,以政府培育为作用路径的良性动力循环,并在产生、成长和成熟3个阶段形成基础由静态要素需求逐渐变为动态要素需求,而诱因和路径不变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居民收人水平的不断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旅游市场需求体现出渴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需求特点,尤其希望能在优美的农村环境中增加体验,于是农业旅游应运而生。简要概述河南概况和农业旅游的概念、介绍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典型类型,分析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对河南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加快河南省农业旅游的发展,最终就是为了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挥农业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巴中革命老区贫困县旅游资源开发扶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中市南江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旅游经济对带动贫困农户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南江县农村贫困特点和旅游扶贫开发的现状与基础条件,提出旅游扶贫开发对策。结果表明:南江县域贫困人口多,恩格尔系数大,区域连片贫困,多数年份的农业纯收益为负,依托于光雾山风景区进行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果但不显著。主要结论:南江县扶贫出路在“三农”之外;进一步实施旅游扶贫开发的优势条件已经形成,但尚需克服投入、人才、体制、营销和文化挖掘等5个瓶颈,构建旅游整合特色农产品开发机制、当地老百姓参与旅游开发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兴义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鹏宇  安岩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1):159-164
产业融合作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目前还在探索的初期阶段,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大量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力图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以贵州省兴义市为典型案例,进行中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探索。结果表明,兴义市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中,以多元主体培育机制、商业运营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创业就业机制为保障,探索出农牧产业融合、农林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农业融合、旅游扶贫开发融合四大产业融合模式。在对兴义市农村产业融合机制与模式的分析之下,本研究认为农村产业融合的两大要点是多元融合主体的培育与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这会在本质上促进农村社会治理方式的革新,形成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5.
发展乡村旅游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新选择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分析中国劳动力转移现状,指出现状不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以及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提出21世纪新选择:发展乡村旅游,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最后提出一些建议:加强3个战略转型,实现一个转移。3个转型即农业供给结构转型、农民思想观念转型和农村劳动力素质转型,一个转移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6.
日照农村和农业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孔悉茹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6):311-316
中国农业旅游发展较晚,目前关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尚不成熟。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农村和农业旅游开发研究。通过对日照市所辖农村区域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的调研,提出农村和农业旅游开发必须树立大农村旅游观念,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农村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规划、旅游产品策划和投融资,以保证旅游开发顺利进行和科学运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上海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位于东海之滨的独特地理位置与悠久的人类经济活动,赋予了上海旅游资源浓郁的海洋特征,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体系,为海洋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介绍了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旅游,指出上海在其发展进程中与海洋形成的密切关系,认为上海具有发展海洋文化旅游的巨大优势,因此,提出利用这些优势,从制度、观念、教育、可持续发展等层面发展上海海洋文化旅游,以很好的促进上海海洋文化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5月28日,由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和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共同举办的2014年第一期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及复查工作内审员培训班在福建省福州市开班,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王秀忠主任出席了开班仪式并讲话。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等省市近150人参加了培训班。  相似文献   

9.
乡村休闲旅游是现代农业新型产业形态和现代旅游新型消费业态,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也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新热点、新亮点、新看点.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在多个政策性文件中都提出明确要求.陕西省各级农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大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决策部署,以“规范、引导、培育、提升”为主线,不断创新思路方法,强化措施抓手,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对影响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因素分析,确定了农民收入、农机产品价格、作物种植的单一性、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价格、机械化作业的难易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八个因素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黑龙江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11.
常洁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1):149-156
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对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科学评价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把握融合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主要障碍十分必要。通过文献分析,从资源禀赋条件、融合创新水平、融合发展效应3个方面构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AHP、熵权法、障碍度评价等对四川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2005—2016年,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总体趋好;(2)融合创新指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非农资源导向的旅游产品大大降低了农业主题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3)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指数变化呈显著增长,但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尚处于起步阶段;(4)总体而言,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尚处于资源依托型向产品(业务)融合型的发展模式过渡;(5)现阶段,融合创新水平是持续影响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且障碍度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必须走精品化发展之路,要推动农业与旅游业资源的协同化、精品化开发,要利用新技术进一步扩大旅游知识的扩散和拓展多元主体参与的渠道,以全面提升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上海旅游农业的开发建设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分析了旅游农业具有的农业特性、生态特性和娱乐特性等基本特性,阐述了发展旅游农业的作用,提出了上海发展旅游农业的对策:①树立新观念,拓宽旅游农业的功能;②把旅游农业置于都市旅游系统与都市农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③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④旅游农业自身的设计必须强调独创性开发。  相似文献   

13.
国内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理论研究中的若干争议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晓  常洁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9):138-144
在国内,将产业融合理论等运用于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已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理论争议。通过对近20年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集中分析了当前国内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动力、阶段和测度、基本形态等基础理论中的主要争议点,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研究表明:(1)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对当前国内农业发展现实困境的破解;(2)农业资源的通用性是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基础;(3)旅游需求转向、管制放松和技术进步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力;(4)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产生了新的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受旅游需求、产品创新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融合经济发展并非是一条持续增长的曲线;(5)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与农业资源通用性程度、产品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其融合发展的效应是一种经济、社会、生态多层面的综合效应,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应立足资源-创新-效应的系统视角进行探讨。由此,要进一步加强融合发展与旅游需求、农业困境及区域经济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强化资源、主体、经济、市场的监测、评估和管理,以科学指导国内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AHP法的上海崇明岛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的旅游资源,其丰富程度与开发利用的价值直接影响着旅游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上海崇明岛的海岛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了崇明岛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资源条件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与观赏价值决定了崇明岛旅游的发展,并根据崇明岛旅游开发实际存在的旅游资源丰富与客源充足等优势与发展程度低、发展不完善等劣势,为崇明海岛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决策意见。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聚类模型的上饶市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华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165-170
为更好地协调上饶市农业诸方面的关系,充分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和利益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走生态农业之路。利用生态聚类模型的绝对距离法对该区域主要农业指标进行了归类分析,找出各子区域之间在农业发展上的优劣之处、所处阶段及可优化的方面。结果表明,谱系图λ值位于区间[1.58,4.26]内,跨度较小,说明各县区农业指标综合差异化程度不显著,农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均衡。分析发现,该区农业增长动力主要受四大因素影响:经济辐射和科技创新,旅游集群效应,城市工业发展及自然要素,并以农业综合实力高低将该辖区分为领先、较高、一般、较低4组,各区组间的优势农业类型和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尽管各县市发展各有特色,水平不一,但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和条件建立现代农业模式,走生态发展和谐之路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以工补农"政策的地区适用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统一的"以工补农"模式和政策在全国各个地区也不一定都适用。运用钱纳里和赛尔昆等设计的标准模型,分析了2005年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仍有皖、豫、湘、桂、琼、黔、滇、藏、甘九省区与全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总体判断不符;而京、津、沪、苏、浙五省市则明显超越全国平均水平,已基本进入大规模反哺期。需要针对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分类研究其工农关系和"以工补农"政策措施。因此,判断中国区域工业化进程发展阶段,研究"以工补农"政策的地区适用性和对策,将为中国"以工补农"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志宏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7):242-245
摘要: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当前,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初级化、同质化和老龄化的困境。人才培养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综合分析了乡村旅游职业教育的现状、目标以及发展路径,为乡村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