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指出了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促进促进自心健康,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对校园体育生活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了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并从服务号和订阅号两方面构建一站式服务矩阵,利用服务号为学生提供功能强大的服务,利用订阅号为学生推送所需的信息,实现体育健康知识由学生被动获取向学校主动供给转变。“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构建在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体育生活服务的同时,更好地丰富广大学生体育知识获得路径,引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改变,力求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校开展的体育保健项目教学,遵循了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了我校体育教学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本文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高运动能力入手,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对体育保健项目教学的开展进行可行性研究,为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通过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的回顾和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现状的研究,了解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存在的不足,从学校体育教学领域目标入手,呼唤体育回归教育本义,完成从“健康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以构建中小学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向自然生命质量方向发展。为实现“珍视生命安全”的实体健康教育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测试、统计、调查的方法对贵州大学2000~2002年,大学三、四年级在校学生进行体育达标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结果显示,只有8%的被测试者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优秀等级,有18%的被测试者未能达到或通过合格等级,其不尽如人意显而易见。学生在测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不良的考纪考风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如何提高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水平,从政策、措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提出通过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变被动单纯的学习为自觉行为,为国家输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学生体质水平,我校对体育教育任务、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体质调研”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结果表明,我校的体育教育改革是符合体育教育规律的。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终身体育和体育意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保健”和“激励”2种因素的阐述,分析了在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过程中,2种因素的发展和完善对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连续七年来体育“达标率”逐年呈下降趋势的情况分析,发现我校在校大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现状较差。研究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和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试论大学生体育兴趣与体育课程的设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对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研究,体育是大学生活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与其自身的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紧密联系,从中了解到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既有广泛性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对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了一些弊端,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构建21世纪的现代体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试论体育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意识的形成,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体育意识淡薄,忽视身体锻炼,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相当一部分人患上“三高”疾病,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培养体育意识的战略思考,应立足于:学龄前,家长、保育员、幼儿教师应有意识地给予施教,重视婴幼儿的身体活动;小学阶段,有目的地开始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喜爱体育运动;中学阶段,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通过体育实践和心理体验,形成体育意识,自觉参与体育活动;大学阶段,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强化对于体育的心理体验,强化体育意识的形成,自觉坚持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终身受益。培养体育意识,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高素质人才健康工作和幸福长寿的需要,理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