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河姆渡周边遗址原始稻作农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姆渡周边遗址原始稻作农业的研究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赵晓波一、河姆渡文化周边遗址简况八十年代初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会同有关县(市)文物部门对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作过一次普查工作,发现30多处河姆渡文化1期以后的文化遗址,近几年在基本建设中又有新的发现,增加了... 相似文献
3.
4.
5.
6.
苏晓明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2):129-131
马克思文化理论的形成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体现出了明显的历史传承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维柯的理论开创、康德哲学的引导以及黑格尔对文化理论的探索。深入研究马克思文化理论的渊源和脉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哲学的认识,更加全面的理解马克思文化理论,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8.
9.
10.
一、从河姆渡遗址探索原始茶
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以其七千年左右的文明史震憾中外。那里4米厚的四个文化层,众多的出土文物如厚厚的史书,展示了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社会风貌。原来普遍认为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摇篮,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向世界宣告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均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几千年来,民间形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其中茶在原始社会的形态,从地处江南的河姆渡遗址追溯考证,无疑是一条较为科学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1.
汉代稻作遗存和稻作农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汉代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汉代农业考古资料的出土一直伴随着今天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是田野考古资料中的大宗。单就水稻来说,其种植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社会地位上升等等,都有充分的考占资料来说明。出土材料无疑对深化汉代稻作的研究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仅就汉代稻作考占资料的出土情况作一初步梳理,对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值得注意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汉代稻作的专用农具提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一、五叶纹植物是中国古老野生烟草1、五叶纹植物描绘的是野生烟草生长至5-6片叶子时的幼苗出土于河姆渡第四文化层中的“河姆渡五叶纹陶块”,形似马鞍、造型厚重、上刻五叶纹植物的夹炭灰陶块(T213④:84),此陶块高19.5、残宽18、厚5.7厘米。笔者研究认为,“河姆渡五叶纹陶块” 相似文献
13.
蔡爱梅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5):92-96
通过对五叶纹陶块及河姆渡出土有类似植物纹样的文物进行归纳研究认为,河姆渡五叶纹陶块植物为烟草。相关文物反映出烟草在河姆渡宗教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4.
河姆渡人如何食用稻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一处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千年的原始人类遗存。经大规模地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稻谷、动植物遗骸和原始艺术品等实物标本。这些珍贵的实物资料,为研究原始人类在长江流域的发展和农业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从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稻谷、稻壳、稻秆和稻叶等实物资料证实:河姆渡的先民们,已栽培稻谷。当然也可由此推知河姆渡人已食用稻米,但如何食用呢?仅此还难以定论。本文试图用掌握的标本资料来论证这一问题。一九七八年,笔者为组织“古人类陈列”专程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察和征集标本资 相似文献
15.
16.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重点强调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深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形成,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河姆渡“石磨盘”质疑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和发掘使我国南方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吸引了考古、建筑、农史等诸多学科专家学者投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弄清楚了许多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歧议和疑问。 牟永抗先生在《钱塘江以南的古文化及相关问题》和《浙江省新近十年的考古工作》两文中首次指出河姆渡遗址原先混杂在数量甚多的砺石中间,有相当部分是与原始农业有关的石磨盘,并把它作为钱塘江以南地区的一项重要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河姆渡双季茭白是从当地农家品种选育的茭白品种,夏茭上市早,秋茭上市时值淡季,而且品质佳,受到农民及消费者欢迎。 1999年余姚市种植面积 1.65万亩以上,已成为宁波市主栽品种。河姆渡双季茭白 1998年 11月经浙江省农作物审 (认 )定委员会认定通过。
1 河姆渡双季茭白品种特性
河姆渡双季茭白生育周期为一年半,即当年春季定植, 6月中旬可收梅茭,下半年收秋茭,第二年上半年收夏茭,夏茭收后改种晚稻及其他作物,忌连作。
1.1 植株性状植株高大,秋茭株高 258 cm左右,茭肉长 22~ 23 cm,最宽处直径 3.5~ 4 cm,茭肉洁白,分蘖强,节间短,上部弯曲不明显,单茭重 70~ 80 g左右,秋茭 8月底初收,终收在 9月底,最迟到 10月初,亩产壳茭 1 500 kg左右。夏茭株高 223 cm左右,茭肉长 18 cm左右,单茭重 60~ 70 g,常年 5月上旬始收,如 4月份气温适宜则可在 4月下旬初收,亩产壳茭 1 500~ 2 500 kg,收获时间约 1个多月。梅茭茭肉长短同秋茭相似,一般 6月中旬始收,收获期近 20天,产量根据我地天气情况而定,如 4月气温高, 6月气温相对不高,则产量较高,否则产量较低,一般亩产壳茭 500 kg不等。
1.2 生长特性吸肥力强,耐肥抗倒,梅茭、秋茭以墩苗结茭为主,由于地下匍匐茎发达,夏茭则以游茭苗结茭为主,由于游茭苗萌芽早,生长茁壮,因此上市早。游茭苗多,产量高。但为防止种性退化,不宜用游茭苗作种苗。
2 河姆渡双季茭白主要栽培技术
2.1 梅、秋茭栽培技术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条件好,上年未种过茭白的田块 (切忌连作 )。茭田要在年内及早翻耕,增加土壤通透性,开春后及时耙平、耙碎、施足基肥,并清除田中及田边杂草,加高田塍。
种苗要求上年种性强、上市集中,经过几次精选的田块作苗地,要求茭墩内无杂株、无雄株。 相似文献
19.
河姆渡稻谷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姆渡稻谷研究进展及展望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郑云飞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有稻谷的遗址累积到1970年代初止,约30处;从1973—1989这十多年中又出土了49处,合计达79处。1989以后至1992年止,共已达112处。稻作遗址的不断出现,促进了稻作起...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