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筹委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6月27—28日联合召开了小麦锈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为北京地区有关单位的锈病工作者30多人,会议交流了小麦锈病研究工作本年在流行规律、抗病品种、药剂防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方针方向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小麦条锈病是以夏孢子随气流传播的病害。以往对夏孢子多采用载玻片定向与不定向、孢子浓缩或电子自控等性能各异的孢子捕捉器进行捕捉,但这些捕捉器都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小麦条锈病越夏及春、秋流行季节,也是小麦叶锈病、燕麦冠锈病的发生季节,这些锈病的夏孢子在形态及大小上很难区别。虽然用结晶紫、藏红、浓盐酸等药品进行染色或处理,可以提高分辨率,但操作起来多有不便;第二,即使用上述方法检查出条锈菌夏孢子,也无法测定其有无侵染力。而条锈菌夏孢子随气流运行过程中,其存活能力易受紫外线照射、辐射热、空气离子、温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捕捉器捕捉孢子数量的多寡,常与锈病实际发  相似文献   

3.
洪锡午 《植物保护》1965,3(2):47-47
1965年1月6—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召集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北京市等十个省市的有关小麦育种和锈病工作者,进行座谈。讨论在当前形势下,为迎接工农业生产高潮,小麦锈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如何革命化的问题。 会上,不少同志检查了过去锈病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种种思想,认为今后要在较短时期内,控制锈病的为害,确保小麦丰产稳产,首先必须科研人员思想革命化,打破旧框框、洋框框;从当前生产需要出发,从实际出发,才能实现科研技术的革命化。  相似文献   

4.
 治疗剂的应用是防治小麦锈病的新方向,已引起国际上普遍重视,并有不少成功的先例。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陇东既是我国小麦条锈菌重要越夏基地,又是秋季向外传播的桥梁地区。陇东越夏菌量的多少是该地秋苗条锈病流行与否的主要因素。目前,多采用跑面选点的调查方法来确定越夏菌量。但这一方法误差较大,难于准确地反映越夏菌量。据多年资料分析,其调查结果与秋季病情相关性不明  相似文献   

6.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抗锈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鸣  牛永春 《植物保护》2000,26(2):32-35
小麦锈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 ,它分布广、传播快、危害大 ,常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 ,选育并合理利用抗锈品种是控制小麦锈病大发生、保护小麦生产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自Biffen(190 5)证实小麦抗锈病遗传遵从孟德尔遗传规律和Stakeman(1917)发现小麦秆锈菌的生理专化现象后 ,小麦抗锈育种得以蓬勃开展。目前 ,国际上已正式命名了 2 5个抗条锈病基因、4 6个抗叶锈病基因和 4 1个抗秆锈病基因。这些抗锈病基因的利用 ,在小麦抗锈病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小麦锈菌的高度变异性 ,品种的抗…  相似文献   

7.
农业部科技局委托河北农业大学在保定举办了一期“全国小麦锈病讲习班”,邀请了美国密苏里大学植物病理学家和小麦锈病专家雷格林教授前来讲学。 讲习班从4月28日开始,历时两周。学员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54个单位,大都是多年从事小麦锈病和抗病育种研究工作者,共82名。  相似文献   

8.
我国小麦产区间病害发生与损失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也  蒋沁宏  车琳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4):278-285
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各产区小麦病害的发生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小麦五大产区(华东麦区、华中麦区、华北麦区、西北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病害发生危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华东和华中麦区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发病面积较大,且造成产量损失占比远超其余三大产区;华北麦区以白粉病发生最重;西北和西南麦区锈病和白粉病发生最重。我国小麦病害防治效果显著,华东和华中麦区赤霉病、纹枯病的年均挽回损失率均在80%以上;华北麦区年均挽回损失率最高的病害是白粉病(84.43%);西北和西南麦区对锈病年均挽回损失率分别为78.20%和85.26%;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挽回损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问题。1950年全国锈病会议及第二届华东技术会议后,曾与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进行小麦品种对条锈病苗期抵抗性的测定及病菌变异性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种植抗绣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但是,目前适于各地种植的抗锈品种还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即使已经种植抗锈品种的地区,也往往由于品种本身的变化,或新的锈菌生理小种的出现而丧失抗病性。在一些还没有适当抗锈品种、或原有抗锈品种丧失抗病力的地区,在尚无新的抗病品种更替以前,一旦发生锈病,就需要采取其他措施,以求尽量减少绣病的为害。在药剂防治方面,几年来通过各地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示范推广,有很多成功的事例。但是,药剂防治小麦锈病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技术,影响效果的因素很多,如使用不当,有时效果很低甚至无效,不  相似文献   

11.
洪锡午 《植物保护》1963,1(2):53-55
种植抗病丰产良种、合理栽培和化学防治是当前解决小麦锈病问题的三个重要方面。尤以前二项现实意义更大,而且需要在小麦播种以前就要作好安排。 一、种植抗锈良种是防治小麦锈病的根本措施 种植抗病丰产良种防治小麦锈病,国内外已有很多经验。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品种抗锈性丧失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碧蚂1号,从1956年起,巳在大面积上“丧失”了抗锈性。据今年了解南大2419在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也开始普遍感染了条锈病。此外,还有不少抗锈良种如:矮立多、中农28、玉皮、甘肃96号、农大183等也  相似文献   

12.
小麦锈病抗性基因推导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锈菌的相互识别是研究小麦锈病的关键。根据寄主-病原物互作关系分析小麦品种抗病基因组成的基因推导方法是目前研究小麦锈病的热点领域,现已有大量关于基因推导的研究报道。本文综述了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抗病基因推导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基因推导方法的产生、发展,介绍了基因推导在小麦抗病基因鉴定中的应用情况,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抗病基因推导的展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陇东发现一种小麦条锈菌的天敌昆虫高兆国,吴中堡,鱼洁波,张明科(甘肃省泾川县农技推广中心744300)小麦条锈病是陇东地区小麦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几年我们在调查锈病病情时,发现一种取食条锈菌的夏孢子堆,约2mm长的桔红色小虫,经室内饲养并初步鉴定,确认...  相似文献   

14.
三种粉锈宁络合物,即保丰宁、植保宁和粉锈铜对小麦锈病防病保产效果显著,用药量低、持效期长,使用安全,而且在田间试验与粉锈宁用药量相同的情况下,其效果接近。据室内测定,植保宁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性能,但基本上是向上传导;具有较强的治疗和铲除作用,但对夏孢子萌发的影响很弱。据田间试验,用药量与品种感病性关系密切,随着小麦品种感病性提高,用药量应适当增加,才能控制锈病为害;施药次数主要取决于施药时小麦所处的生育期,施药1次的适期在病叶率5%—10%时、小麦处于旗叶伸长至抽穗期。  相似文献   

15.
七月份,农业部召集派往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和北京市的小麦锈病调查组,和上述省市的有关同志,座谈小麦锈病问题。 一年来,五省一市通过领导、群众、技术三结合,搞了400多个防锈样板,有很大的收获。从样板田中看到了药剂防病保产的实效,肯定了不少抗锈品种,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防治信心增强了,防锈科学知识提高了;科学家们在实践中发现不少新问题,得到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选用适应当地的抗锈良种,是预防锈病保证小麦稳定增产的根本措施。在小麦锈病综合防治技术中,利用药剂防治是一项有效的辅助措施。下面谈谈我们是怎样应用药剂预防小麦锈病的体会。我们认为,要使药剂防锈工作达到既经济又高效的目的,应注意掌握以下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三唑酮(粉锈宁)拌种控制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年试验结果表明,用三唑酮拌种对防治小麦秋苗条锈病,压低田间菌量都有显著作用。这对控制越夏区(包括传播桥梁地带)的菌量保护广大麦区具有实际意义;对翌春条锈病有控制流行的作用,可推迟暴发期8~15天,保产效果为6~15.6%。试验结果还说明,拌种对翌春条锈病的控制作用,是在于压低初始菌量。因此拌种方法,适用于春季菌源以当地为主的地区,适用于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的地区,并且处理的范围越大,越彻底,效果越好。还讨论了用拌种防治秋苗叶锈病和白粉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麦秆锈病越冬初菌源地的发现及验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1-1998年,通过反复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并结合我国40余年小麦秆锈病的自然流行及近几次局部流行资料,对滇、川、湘、鄂、豫诸省的小麦秆锈病发生规律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元谋县海拔1000-1200m坝区,11月至元月为秆锈病流行盛期,重病田严重度高于80%,病情指数亦在80以上;海拔1500-2000m山地,秆锈病在夏季发生,接着,危害漏割晚分孽和自生麦,完成病菌周年循环。元谋县毗邻地区四川梁山州南部及东南部,秆锈病发生盛期在2-4月,亦能产生大量夏孢子菌源。以上地区是造成目前我国中、西部省份秆锈病流行的重要初菌源基地。  相似文献   

19.
解放以来,我国在小麦锈病的防治和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尤其联系生产实际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细致地进行工作。兹提出个人看法,供大家讨论。 一、品种混杂问题:不少地方都有这一问题,以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桥的早洋麦为例,1959年调查,混杂率为35%;1964年在同地调查,混杂率增至43%。品种混杂,从锈病的角度来看,寄主的变异与病原的变异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在早洋麦的群体中,有很多形态类似早洋麦但对条锈病完全成染的类型。这些变种,可能是由于品种混杂发生天然杂交所致;在上寄生的绣菌,有可能形成对早洋麦能致病的类型,终于使早洋麦完全丧失对条锈病的免疫性。今后如能认真地进行穗选,选得精些,并结合建立留种地以得到较纯的种子。  相似文献   

20.
梨锈病侵染特征及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锦丰"梨园梨锈病发生情况调查、梨锈病侵染过程中生态因子影响的研究、梨锈病发生、发展和侵染特征的观察及不同药剂和施药时期对梨锈病防治效果的影响试验,了解了梨锈病侵染全过程和各时期侵染特征;3~10d叶龄的梨叶锈病侵染最重;降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梨锈病发生的关键因子;有效成分为三唑酮、氟硅唑和苯醚甲环唑的杀菌药剂可作为治疗梨锈病的首选药剂,并以病斑出现后1~5 d为治疗梨锈病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