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化学抑制型氮素释放延缓剂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中、小3种穗型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脲酶抑制剂(NBPT)以及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DCD)组合(NBPT DCD)对玉米单株产量和子粒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抑制型氮素释放延缓剂可增加玉米的成粒数,有效提高玉米子粒的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不同类型抑制剂对不同穗型玉米品种的影响不同。大穗型品种丹玉39的蛋白质含量对NBPT DCD的反应敏感;中穗型品种郑单958的成粒数对两种抑制剂组合的反应敏感;而小穗型品种四单19对抑制剂的反应不敏感。因此,生产中应根据玉米品种不同选用适合的氮素释放延缓剂。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施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常规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常规氮肥(CK)和常规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2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监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DCD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15.1%)和地上部生物量(28.4%),并且显著降低了稻田甲烷(CH4)累积排放量(22.2%)、氧化亚氮(N2O)累积排放量(56.0%)、综合温室效应(GWP)(24.4%)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31.7%)。可见,常规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可以协同实现水稻丰产和稻田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3.
生化抑制剂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与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明确生化抑制剂对沿淮稻茬小麦的效应,以淮麦38为供试品种,在安徽怀远县稻茬麦田设不施氮肥(CK)、尿素(U)、尿素+脲酶抑制剂NBPT(UN)、尿素+硝化抑制剂DMPP(UD)、尿素+硝化抑制剂NBPT+脲酶抑制剂DMPP(UND)共5个处理,研究了脲酶抑制剂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及其两者组合对稻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子、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U处理相比,UD和UND处理显著提高稻茬小麦产量、植株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UD和UND处理分别增产8.9%和10.7%,穗数和穗粒数同步提高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UN处理产量增加不显著;UD和UND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氮收获指数无显著变化;UD和UND处理降低了小麦收获后耕层土壤无机氮的残留量,显著提高了微生物量氮的含量。综上,在沿淮地区稻茬小麦种植中,尿素配施DMPP或者配施DMPP+NBPT可以有效增加小麦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脲酶抑制剂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在石门县利用湘棉10号进行了脲酶抑制剂--氢醌(HQ)对棉花产量和效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氢醌能提高棉花对尿素氮的利用率,在施氮水平适宜的条件下,按尿素用量的5%加入氢醌.可以提高皮棉产量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氮素调控措施对小麦植株氮素同化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氮素调控措施对小麦氮素同化过程和产量的影响,以皖麦68为试验材料,设置传统施肥+生物炭(CN+C)、传统施肥+硝化抑制剂(CN+D)、传统施肥+叶面肥(CN+P)、不施氮肥(CK)和传统施肥(CN)5个处理,分析各氮素调控措施与小麦叶片和茎秆的氮代谢物质含量、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等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相比,施用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能提高小麦体内铵态氮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叶面喷肥能提高小麦灌浆期铵态氮含量和NR活性;各氮素调控措施能提高小麦灌浆期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强小麦的氮素转运速率和氮代谢水平,显著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进而提高小麦产量;施用生物炭、硝化抑制剂和叶面肥相比传统施肥分别增产568.3、520.0和663.3 kg·hm~(-2)。  相似文献   

6.
稻田脲酶抑制剂的应用效果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用脲酶抑制剂可以抑制土壤中脲酶活性,延缓尿素水解速率,从而达到调控氮素,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目的。为了提高脲酶抑制剂的应用效果和完善配套施用技术,我们于1988~1990年对几种抑制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施用效果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和田间应用效果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热带菜地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探讨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联合施用下土壤无机氮含量和强度及N2O排放的变化规律,旨在明确施用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对热区土壤硝化过程的调控作用及对N2O的减排效应。本试验设置4个处理:单施氮肥(N),氮肥配施生物炭(N+Bc),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N+Ni)以及氮肥同时配施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N+Bc+Ni)。结果表明:培养期间,生物炭施用下土壤NO3--N强度显著提高15.8%,表明添加生物炭能够显著促进土壤硝化过程;硝化抑制剂添加下土壤NH4+-N强度显著提高33.4%,表明硝化抑制剂的施用显著减缓硝化过程;此外,硝化抑制剂能够削弱由生物炭添加引起的激发硝化过程的效应,表明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对硝化过程影响存在交互效应。施用生物炭或硝化抑制剂都能降低NO2--N强度,其中硝化抑制剂作用更加显著;此外,生物炭或硝化抑制剂单独施用能够降低菜地土壤15.1%~68.3%的N2O排放量,二者联合施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更强的减排作用。综合来看,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联合施用有望在热带菜地土壤中发挥固碳和减排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8.
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探讨脲酶/硝化抑制剂配施氮肥在黑土区玉米体系中的氨减排及氮素增效效果。设置两种耕作模式(条耕和旋耕)和3种氮肥类型(常规尿素、添加脲酶抑制剂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尿素)。结果表明,条耕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分别为8 631 kg/hm2和33.4%,明显低于旋耕;氨挥发总量为20.6 kg/hm2,明显高于旋耕。脲酶/硝化抑制剂配施氮肥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分别为10 737 kg/hm2和46.0%,较常规尿素分别提高25.6%和23.6%;土壤氨挥发累积量为18.6 kg/hm2,明显低于常规尿素。抑制剂类型显著影响氨排放,添加脲酶抑制剂尿素低于添加硝化抑制剂尿素。相同氮素投入条件下,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尿素在土壤条耕和旋耕模式下均可实现增产增效及氨减排效果,且添加脲酶抑制剂尿素具有较好的氨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9.
脲酶抑制剂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2009年在河北省正定、辛集、深州等地,对添加不同浓度脲酶抑制剂尿素在夏玉米上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脲酶抑制剂的尿素对夏玉米有一定的增产效应,增产幅度为1.7%~20.5%。肥料利用率和收获后土壤无机氮含量均较普通尿素有明显的提高,表明脲酶抑制剂能显著减少尿素在土壤中的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0.
王蒙  赵兰坡  王立春  侯云鹏  李前  谢佳贵 《玉米科学》2012,20(6):128-131,136
在吉林省榆树市粮食高产示范区,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春玉米的生长、产量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氮肥运筹方式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氮量200 kg/hm2,全部用作基肥不追肥(基追比1∶0)处理前期氮素供应过量,导致氮素向子粒转运量减少,过多保留在营养体中,致使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相对其他处理较低;氮肥1/5基施,2/5拔节期追施,2/5大喇叭口期追施(基追比为1∶2∶2)的处理有较高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玉米生育期田间氮肥的表观损失主要由一次性过量施肥造成,增大拔节后追肥比例增加了收获后土壤的无机氮残留。对氮肥的调控应结合作物养分不同阶段需求及土壤养分供应,达到玉米高产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损失对环境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五丰优T025在红壤稻田上的合理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本试验以天优998为对照品种,在典型的红壤性水稻土设置了氮肥用量与种植密度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氮密互作条件下五丰优T025的茎蘖动态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氮密互作下五丰优T025和天优998的分蘖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在移栽后60 d(齐穗期),五丰优T025每m^2有效分蘖328个,天优998为349个;不同氮肥用量的分蘖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种植密度之间的分蘖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与低密度处理(D21)相比,五丰优T025 D26和D32处理每m^2分蘖数分别增加了13.8%-33.1%、6.4%-11.1%,天优998分别增加30.1%-34.9%、5.7%-12.1%;五丰优T025和天优998均以N180D32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10 719.0 kg/hm^2和9 682.7 kg/hm^2;与天优998相比,五丰优T025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明显要高,由于有效穗数与产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五丰优T025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实现水稻增产。在南方红壤稻田上,五丰优T025的合理氮密配比为N 180 kg/hm^2、栽插密度32万丛/hm^2。  相似文献   

12.
13.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固碳、促进养分元素循环、减少化肥施用、维持土壤肥力的积极作用。本文概述了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对秸秆还田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15.
在西南稻区的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实施了水稻农民习惯施肥技术与空白试验(不施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技术具有如下不足:一是水稻投入产出率低;二是肥料利用率低;三是大面积水稻产量不高,单产仅520.9 kg/667 m~2;四是水稻生产穗数不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提高水稻产量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施肥对策。  相似文献   

16.
红壤稻田钾肥施用量对超级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超高产水稻中浙优1号、甬优9号为材料,研究土壤不同钾素水平(50 mg/kg、90 mg/kg)及钾肥用量(0、75、150、225 kg/hm2氯化钾)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土壤不同钾素水平对穗数、成穗率、每穗粒数、着粒密度、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时期施用钾肥对产量的贡献依次为:基肥>分蘖肥>穗肥,产量差异达到3%~10%;随着施钾量增加植株高度明显增加,中浙优1号上表现更为明显,且随着施钾量增加,茎秆加粗,特别是基部节间粗度增加尤为明显。施钾与不施钾相比,两个品种产量分别增加5.6%和8.8%,但产量增加并不与施钾量成正比,不同施钾水平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常规栽培条件下,采用盆栽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土壤脲酶活性和碱解氮含量在不同施氮水平下随水稻生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高氮处理的含量最高;而脲酶活性则表现为中氮处理的整体水平高于高氮处理,施氮量在0~214.65 kg/hm2的范围内,脲酶活性随着氮素水平的升高而增强,两种水稻品种相比较,弯穗型不抗倒伏的秋光对氮素的敏感程度显著高于直立穗型抗倒伏的074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