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在贵州民族药艳山姜的栽培过程中,发现一种艳山姜叶部未知病害,该病害严重地影响艳山姜药材的产量和品质,给药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开展该病害病原菌的鉴定、化学药剂对该病原菌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对制定病害防治对策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回接;使用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类鉴定;采用含药平板法研究了7种化学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结果】分离鉴定该病害的病原菌为新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并筛选了可行的化学防治药剂:75%百菌清,80%代森锰锌和57.6%冠菌清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25%咪鲜胺和70%甲基托布津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好,EC_(50)分别为0.150 3μg/mL和0.872 3μg/mL。【结论】该病害为艳山姜上的首次报道,笔者将其命名为艳山姜褐斑病,致病菌为新拟盘多毛孢属真菌;25%咪鲜胺对该病原菌室内防治效果较好,可作为艳山姜褐斑病的防治备选化学药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姜瘟病病原菌自然群体毒力组成的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从同一个姜瘟病田的不同区域分离获得26个菌株,观察其细胞学性状,测定其生物型,从灌根法、注射法、剪叶法中筛选姜瘟病病原菌适宜的接种方法。[结果]分离获得的26个菌株的形态、培养性状、染色反应及生理生化特性和对照菌株L2、G2表现完全一致,确定其是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即姜瘟病病原菌,其中7株为Ⅱ型,占总菌株数的27%,19株为Ⅲ型,占总菌株数的73%。在田间进行姜瘟病病原菌接种时,建议使用茎基部注射法。[结论]从1块有代表性的病田的不同病株上分离25个以上的菌株的致病力的测定结果是该地区姜瘟病病病菌自然群体毒力组成系统监测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姜瘟病发生规律调查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舒城、铜陵、临泉、体宁等主要栽姜区姜瘟病发生规律的调查、病原菌鉴定和防治研究,明确了引起姜瘟病的病原菌为姜青枯假单胞菌,除少数菌株属生物型Ⅲ外都为生物型Ⅳ。新栽姜区的菌原主要来自带病种姜,而老姜区土壤带菌和带病种姜都是主要侵染源。病害发生与轮作、种姜处理、气候、姜田管理、土质、施肥等关系密切。采取轮作、选留无病种姜建立留种田、种姜处理、加强田间管理等,结合大田期药物防治能有效的控制病害。  相似文献   

4.
<正>姜瘟病又称腐烂病或青枯病,是生姜生产中最为常见,且在各姜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发病田一般损失产量20%~30%,严重达80%,甚至绝收。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其病原菌可通过病姜、土壤及肥水进行传播,所以生产上应采取以农业技术措施为主,  相似文献   

5.
姜瘟病是中国生姜生产上发生较为普遍的病害,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引起的。此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可侵染44个科300多种植物。菌体短杆状,在TZC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出现白边较宽和白边较窄的两种菌落。菌系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和5个生化型,中国的姜瘟菌主要属生理小种1号,生物型属II、III、IV。此病害是一种较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在高温、高湿、雨水多、氮肥过量的情况下发生较为严重。中国植病工作者对此病害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中国姜瘟病的病原菌、发病规律、及防治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姜瘟病的发生危害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姜栽培面积和复种指数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种植品种单一,耕地面积有限,造成轮作和倒茬困难,姜瘟病危害日趋严重,影响了生姜的产量和质量。在田间实验和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对姜瘟病的危害症状,病原菌的分类学地位、病原特性、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归纳,并针对姜瘟病的危害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姜瘟病又称腐烂病或青枯病,是生姜生产中最为常见,且在各姜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发病田一般损失产量20%~30%,严重的达80%,甚至绝收。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其病原菌可通过病姜、土壤及肥水进行传播,所以生产上应采取以农业技术措施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姜瘟病又称腐烂病或青枯病,是生姜生产中最为常见,且在各姜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发病田一般损失产量20%~30%,严重达80%,甚至绝收。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其病原菌可通过病姜、土壤及肥水进行传播,所以生产上应采取以农业技术措施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及早加以防治。1实行轮作换茬因姜瘟病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轮作换茬是切断土壤传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已发  相似文献   

9.
姜细菌性青枯病病原菌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病原菌及其防治措施两个层面综述了姜细菌性青枯病的研究进展 ,包括生物型的划分、致病因子、传播途径、发病条件、检测方法 ,化学和生物防治近况等 ,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1姜腐烂病传播途径姜腐烂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主要在根茎和土壤中越冬,可在土中存活2年以上。病菌多从茎基部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在田间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传播:①土壤传播。发病的姜田因病株残体遗落在地里,致使土壤带菌。如果重茬连作,往往引起发病。所以,带菌土壤也是姜腐烂病的重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对唐菖蒲叶部发生的细菌病害通过症状观察、病原细菌的分离、致病性测定和细菌学性状的系统鉴定,并坚定出三种:Pseudomonas fluorescens BlovarⅡ所致的唐菖蒲疮痂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gumnusudans所致的唐菖蒲疫病和Eruinia chrysanthemi所致的唐菖蒲细菌性叶斑病。这三种病害国内均无记载,而唐菖蒲细菌性叶斑病在国外也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2.
广东花生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地区花生病害的初步调查和鉴定结果显示,广东花生病害有真菌性病害5种:叶斑病(褐斑病和黑斑病)、锈病、茎腐病、根腐病和冠腐病,细菌性病害1种:青枯病,病毒病1种:花叶病。其中发生比较普遍和严重的病害有青枯病、锈病、叶斑病、茎腐病和根腐病。对这些花生病害要采取农业措施和施用药剂相结合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茄子菌核病、棒孢叶斑病、拟黑斑病、赤星病、煤斑病和褐色圆星病的危害症状、发病特点,指出防治这些病害应在种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采用以铲除菌源和药剂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减轻病害危害,提高茄子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辣椒几种叶部病害——斑枯病、色链隔孢叶斑病、霜霉病、白星病和细菌性叶斑病的危害症状、发病特点,指出防治这些病害应在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的基础上,采取生长期喷药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温度和湿度对胡椒生长特性及发病率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在云南保山潞江坝胡椒试验示范基地研究了大气温度和湿度对胡椒生长量及主要病害发病率的影响。[结果]在5~10月温湿度绝对值相对大时,胡椒生长变化量较大,且在这高温高湿的月份胡椒细菌性叶斑病、叶斑病、藻斑病及炭疽病发生也较严重,发病率最高分别达44.0%、46.4%、17.7%和25.5%;在11月至次年2月温湿度绝对值相对小时,胡椒生长变化量较小,且在这低温低湿的月份胡椒细菌性叶斑病、叶斑病、藻斑病及炭疽病发病程度也较小,发病率分别达4.0%、9.5%、0.7%和6.3%。[结论]温度和湿度均对胡椒生长特性及发病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大豆主要病害为害现状及采取的相应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2001年对吉林省不同生态我进行了大豆主要病害普查。结果表明:吉林省大豆病害分布与为害存在区域性差异。东部山区以灰斑病、红菌性斑点病、霜霉病发生为主;中部地区以病毒症、褐斑病、灰斑病、细菌性斑点病发生为主;西部地区以孢囊线虫、菌核病发生为主。依据调查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大豆病害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区大豆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海地区的大豆叶斑病病株和病种上分离出20个细菌菌株,经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性、Biolog和脂肪酸测定,并与12个国际标准菌株比较,在国内首次明确了大豆"叶斑病"是由大豆细菌性疫病菌Pseudomonas savastanoi pv.Glycinea(萨氏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引起。种子可带菌和传病,10份自然病种的平均种子带菌率在7.6%,传病率在0.48%。  相似文献   

18.
BTH对新疆甜瓜抗病性的诱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大田中连续两年使用植物抗病性诱导剂BTH(100μg/mL和50μg/mL),并在皇后和早金甜瓜三个不同生长期施用,结果表明,BTH(100 μg/mL和50 μg/mL)对甜瓜的诱导处理,都能有效的抑制甜瓜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其中,仅在甜瓜开花期施用一次,防病效果最差.在甜瓜三个不同生长期连续施用BTH,对甜瓜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最好.仅在采前一周喷洒BTH的处理甜瓜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也较好,并且采前一周喷洒BTH和甜瓜三个不同生长期连续施用BTH在甜瓜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病情指数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从发病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生规律等方面对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褐斑病3种病害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的病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20.
甜瓜细菌性斑点病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新疆昌吉及吐鲁番甜瓜地采集样品86份,以果腐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F159、BFB和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P4为指示菌,采用试管混菌平板涂布法,共计分离到195株菌,对甜瓜细菌性斑点病有拮抗作用的菌株63株,其中细菌56株,放线菌7株.以管碟法复筛,获得有较强拮抗活力的菌株2株,分别为细菌G-14、放线菌P-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