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稻、菜田耕作制改革策略与初步成效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分析了目前广东一些耕作制度存在过分强调直接经济效益及对耕地资源从外在数量到内在质量的过度利用,带来粮食安全与稻田效益增长不协调、菜田用地与养地不协调两大突出问题,提出了要突破传统种植制度观念束缚、以“菜稻(一季中晚稻)菜”轮作高效耕作制(123种植模式)为主要内容推动广东稻(菜)田耕作制度改革的策略,阐述了“123种植模式”的科学与技术内涵和创新实质以及实施该耕作模式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2.
1月23日,由广东省农科院承担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稻莱轮作高效种植制度”(简称“123种植模式”)年度研讨会在广州白云基地召开。省农科院李康活副院长指出,2006年,“123种植模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示范点的中晚稻栽培技术日趋成熟,“123种植模式”配套技术特别是免耕法前景诱人。据了解,“123种植模式”自2005年开始示范推广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在东莞、南海、番禺、增城、深圳龙岗区、博罗、江门、汕头等地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万亩。  相似文献   

3.
广东稻田耕作制改革策略与初步成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目前广东一些耕作制度存在过分强调直接经济效益及对耕地资源从外在数量到内在质量的过度利用,带来粮食安全与稻田效益增长不协调、菜田用地与养地不协调两大突出问题,提出了要突破传统种植制度观念束缚、以“菜稻(一季中晚稻)菜”轮作高效耕作制(123种植模式)为主要内容推动广东稻(菜)田耕作制度改革的策略,阐述了“123种植模式”的科学与技术内涵和创新实质以及实施该耕作模式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4.
动态·简讯     
广东耕作制改革新进展———稻田123种植模式近年来广东省在珠江三角洲的南海区、增城市和东莞市开展稻、菜田耕作制改革试点,以示范推广一季中晚稻配套的“菜-稻-菜”耕作制(稻田123种植模式)为突破口,以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在连续种植蔬菜等经济  相似文献   

5.
东莞市"123种植模式"一季中晚稻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4~2005年对“123种植模式”中的菜-稻-菜模式、虾-稻-虾模式和草莓-稻-草莓模式进行试验,取得了一季中晚稻平均每677 m2产量400 kg、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的初步成效,筛选出适合一季中晚稻种植的优质水稻新品种黄华占,并讨论了“123种植模式”研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123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珠三角地区菜田连作出现的突出问题,采用“123种植模式”(菜-中晚稻-菜”轮作模式)与当地传统的“早稻或晚稻-蔬菜”轮作及蔬菜连作等几种模式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3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最佳,其中“白瓜-中晚稻-番茄”模式每667m^2的年产值和年纯收益分别达到12377元和10931元,实现了在最有利于种植高效作物的高效生产时段优先安排种植高效作物,并较好地发挥了作物间对气候、土壤生态条件利用的互补作用,从而达到耕地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2004年9月7日,“一季中晚稻高产高效配套技术暨种植制度改革专家研讨会”在佛山市南海区召开。由中科院院士卢永根教授、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李康活研究员等9位水稻育种、栽培、土肥、植保、种子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考察了南海区狮山街道办事处唐边村一季中晚稻试验示范场,听取了南海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试验示范情况汇报,对一季中晚稻种植试验示范及种植制度的改革进行了认真研讨。  相似文献   

8.
苏南稻田新种植制度的轮作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苏南地区麦稻长期连作带来的诸多问题,选用“油-稻”、“(麦+肥)-稻”、“经济绿肥/玉米-稻”、“麦/玉米-稻”、“(麦+菜)/玉米-稻”等几种种植制度与麦稻轮作,研究了轮作对产量,土壤养分及麦田杂草的影响,明确了轮作效应,并提出了与麦稻累作的原则及适合轮作的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每年5~9 月不利于蔬菜生长的高温阶段种植一季中晚稻实行稻-菜水旱轮作的耕作制度123 种植 模式是广东省正在进行的耕作制度变革,惠阳区中稻试验始于2004 年,随着试验研究的深入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中稻面积逐年扩大单产连年提高,在分析总结惠阳区中稻生产特点基础上从水稻品种选用生产季节安排栽植 方式合理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等方面总结了惠阳区菜田种植一季中稻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123种植模式"在增城市的示范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年在增城市进行了40 hm2“123种植模式”示范栽培试验,结果一季中晚稻平均每667 m2产量397.2kg,后作平均每667 m2产值1 876元,同比提高25.7%,并讨论了“123种植模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轮作种植模式是作物种植制度的重要模式,烟稻轮作种植模式是烟草和水稻充分的利用土地,实现土地用养,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品质和增加烟稻的品质.文章主要分析了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优势、并就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技术关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瞿云明 《浙江农业科学》2014,1(12):1879-1881
在全面分析莲都区菜稻轮作模式推广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丽水市莲都区菜稻轮作模式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推广菜稻轮作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江苏沿江经济发达区高产高效持续多熟种植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苏农业科学》1997,(1):1-4,25
针对江苏沿江经济发达区步入21世纪农业和种植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经199101995年对江苏太湖、丘陵、沿江三个生态经济区多熟种植制度的研究,提出了本区种植结构优化框架与发展多熟种植制度的技术方向:“玉米-稻”种植方式的高产省工配套技术;多熟种植轮作效应与轮作原则;推荐一批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的多元多熟种的种植制度并提出了本区第四代耕作制度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稻-稻-四季豆”种植制度下不同周年养分调控策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广东省“稻-稻-菜”种植制度的高效施肥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在广东省江门市开展田间试验,设置3个处理:CK,常规施肥;LNP,早稻季氮、磷减施20%,冬种四季豆和晚稻季等量施肥;OLNP,冬种四季豆磷减施10%,早稻季减氮10%,晚稻季减磷10%。比较不同处理对作物养分含量、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LNP处理的周年产量和生物量最高,其次是CK,OLNP处理最低。LNP处理和OLNP处理的作物氮、磷、钾含量与CK没有显著差异。OLNP处理可降低冬种蔬菜季土壤有效磷含量,降幅达9.71%;LNP处理早稻季的土壤氮含量显著低于CK,降幅为16.76%。LNP处理显著提高早稻季土壤蔗糖酶活性,OLNP处理的早稻蔗糖酶活性也较CK提高,而3个处理间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β-葡糖甘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LNP处理周年减少氮、磷用量6.25%和5.62%,可有效降低土壤氮、磷含量,减少养分流失风险,且作物不减产,为“稻-稻-菜”种植制度下较优的周年养分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区低洼湖田虾稻轮作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科技》2015,(15):260-262
洞庭湖拥有大片低洼湖田,由于地势低洼,受洪涝灾害影响大,因此目前主要以种植一季中稻为主,其他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极大影响低洼湖田的高效利用。为此,洞庭湖区低洼湖田虾稻轮作复合农业模式的集成与创新得到了持续推动和完善,针对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良心堡镇护城村8 hm2低洼湖田虾稻轮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院虾稻轮作模式使低洼湖田没有闲置期,且避开了洞庭湖区主要的气象灾害且改良土壤,全年产值53 841元/hm2左右,较原来仅种植一季中稻增加产值31 827元/hm2。低洼湖田虾稻轮作复合农业模式是一种高效的经济生态型模式。  相似文献   

16.
高安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297-11297,11300
耳稻轮作模式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提高了种植效益,一水一旱,病虫害少,土地利用率高,是一种“千斤粮万元钱”的高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梅县采取"早、晚造种植杂交稻,冬种石扇咸菜"一年三熟的"稻-稻—菜"轮作栽培模式,通过成立小组、精心组织、制定好栽培技术措施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介绍了石扇咸菜的"稻-稻-菜"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效益及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总结了江苏水稻产区已经成熟且有推广价值的稻菜轮作高效生产模式,包括建议茬口和技术要点等,为稻菜产区缓解连作障碍、增加生产收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大棚瓜菜连作与菜稻轮作两种不同的种植模式,通过试验对不同模式下土壤性状、肥力及生产效益等指标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瓜菜连作田块酸化较严重,且采收结束后土壤中仍有较多的氮磷钾肥料富余,而菜稻轮作则具有明显缓解土壤酸化、减少土壤中富余肥料等作用,瓜菜连作在高产量、高产值、高成本的种植模式下,种植效益也只是比菜稻轮作小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1999,(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嵊州市的农业种植结构已从原来的麦稻稻纯粮型高产低效种植结构,逐步向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千斤粮,亩创万元值的菜稻轮作高产高效模式发展,姜稻轮作是其中一种比较理想的种植模式。本文就嵊州市生姜的早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经验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