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兴安落叶松次生木质部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木材解剖图像分析系统和显微照相的方法对人工兴安落叶松次生木质部的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具正常树脂道和受伤树脂道两种类型,前者常见于晚材。落叶松生长轮内的早晚材在干和枝内急变,在根内缓变。早材管胞呈六边形至多边形,胞壁常见单列具缘纹孔,偶见对列具缘纹孔;晚材管胞多呈矩形,胞壁鲜见具缘纹孔,通常为单列具缘纹孔。落叶松木射线同时具有单列木射线和纺锤形木射线两种类型,纺锤形木射线中仅含一枚纵行树脂道。纵行管胞与木射线交叉形成的纹孔场为云杉型。从根到干再到枝,管胞逐渐细化,管胞长度逐渐减小,木射线分布由密到疏。  相似文献   

2.
黄花落叶松木材超微结构及其对渗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黄花落叶松木材超微结构特征及其对木材渗透性的影响,心材和边材管胞具缘纹孔的超微结构及其在不同部位和不同处理方法中的变化;晚材管胞具缘纹孔超微结构的变化;细胞壁各层次中的微纤丝及其周围的基质和结壳物质等的渗入或沉积性状。同时还针对黄花落叶松木材渗透性差,及一些晚材具缘纹孔少闭塞或不闭塞的原因,从木材的超微结构特点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毛竹材细胞壁纹孔的形态、结构和分布排列等特征,揭示维管束组织细胞间的纹孔通道,为竹子生长发育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竹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毛竹竹条经树脂渗透、树脂固化、组织消化和清洗干燥等处理后,获得单个细胞铸型和空间范围内多个细胞连接的立体铸型网络。结合毛竹切片扫描电镜图像,研究导管、薄壁细胞和纤维细胞的纹孔特征以及细胞间纹孔对的连接和分布特点。【结果】毛竹后生木质导管纹孔具明显的纹孔缘结构,并呈较高的选择性分布,即靠近维管束几何中心位置一侧的导管壁上往往密集分布大量纹孔,而另一侧纹孔则十分稀少或基本没有。导管铸型上,纹孔口和纹孔膜分别为0. 9~2. 7μm和1. 1~3. 8μm;维管束内存在小导管且相互间以具缘纹孔对连接;维管束内薄壁细胞纹孔比基本组织中的数量多、孔径大,紧邻木质部导管的薄壁细胞,其纹孔分布尤为密集;纤维细胞上纹孔稀疏分布,纹孔小、纹孔道狭长,纤维状管胞上分布有具缘纹孔;维管束内细胞间由纹孔对进行横向和纵向连接,并进一步形成流体移动的空间网络。【结论】树脂铸型法可直接展现纹孔立体结构,客观反映特定流体在竹材内部的扩散或渗透路径,适用于毛竹材细胞壁纹孔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两种难浸注木材的显微和超微构造及其与渗透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姜笑梅  鲍甫成 《林业科学》1993,29(4):331-337,T001,2,3
详细介绍了长白鱼鳞云杉、臭冷杉木材的显微和超微构造特征及其对木材渗透性影响,两树种的心材管胞具缘纹孔膜和管胞胞壁各层纤丝中丰富的无定形物质的沉积是心材渗透性差的解剖方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毛株的树根、树干和树枝次生木质部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其解剖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株是散孔材,单管孔和复管孔并存,呈径列星散状分布,射线类型为异型射线;薄壁组织傍管型和离管型均有;树干和树枝导管具梯状穿孔板,管壁有具缘纹孔,多呈纺锤形;树根导管多呈圆柱形或鼓形,单穿孔,部分导管含有侵填体.毛株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6.
借助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矮生杉木的解剖性质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特征:①矮生杉木生长轮明显,早晚材缓变;管胞壁上的具缘纹孔单列;轴向薄壁组织量多,星散状排列;木射线高有3~12个细胞,多数为3~7个细胞;射线薄壁细胞与早材管胞间的交叉场为杉木型,多2~4个.②矮生杉木第2年轮单位面积的管胞数量平均值为4 047个/mm2,径向层数平均值为118层/轮.③矮生杉木管胞长度平均值为1 560.5μm,管胞宽度平均值为20.06μm,管胞双壁厚平均值为3.602μm,管胞壁腔比平均值为0.21,管胞长宽比平均值为69.90,腔径比平均值为0.830.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学角度对沙棘和沙枣的木材结构进行对比研究.两树种具有的共同特点为 :生长轮明显,半环孔材,具单穿孔,导管间纹孔交互排列,无分隔木纤维,导管较窄, 环管管胞和纤维状管胞具螺纹加厚,轴向薄壁组织缺失或很少.所选树种明显区别是射线类型、宽度和叠生排列方式:沙棘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细胞和导管分子具有明显的叠生排列方式,但沙枣的叠生排列不规则;沙棘射线为异型,1~2列,沙枣射线为同型,2~5列;并且二者之间数量化指标有差异,沙棘导管频率较大,导管分子较短及导管管孔较小,因此V和M值也较小,更能适应干旱环境.两树种导管分子长和纤维长的水平变动不规律,并且树种间和同一树种个体间差异显著.本文最后对该树种的解剖学特征和沙漠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讨论 .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对长白鱼鳞云杉木材渗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鲍甫成  吕建雄 《林业科学》1991,27(6):615-621
本文利用水池贮存处理木材研究了细菌对改善长白鱼鳞云杉木材渗透性的有效性。渗透性的测定采用水上升置换气流法。试验结果表明,水池贮存处理长白鱼鳞云杉气干材10周,不仅可以非常显著地增加其边材的渗透性(渗透性平均增加29倍),而且其心材渗透性亦有明显改善(平均渗透性增加1.52倍)。但心材试样渗透性增加不均匀,仅有50%的心材试样在水池贮存处理后渗透性得到了增加。渗透性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边材和部分心材试样受到短芽孢杆菌(Bacillus brevis)等细菌的侵蚀,据电镜观察,边材大多数具缘纹孔的纹孔塞被细菌降解后形成空洞,心材的管胞内壁及具缘纹孔的纹孔缘上有细菌存在。  相似文献   

9.
针叶树木材流体纵向渗透性与其构造关系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次提出搭接面及侧面胞壁上纹孔在流体纵向渗透时的不同作用,并运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对针叶树木材流体纵向渗透性与其构造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针叶树木材流体渗透系数等于早、晚材对其贡献之和,早、晚材对其的贡献,分别等于单位面积上流体流动路径数、管胞平均长度与纹孔膜膜缘厚度比值及纹孔膜微孔的比渗透性三者之积。经验证,研究结果与实测值较好的相符。  相似文献   

10.
选取常见竹种26属51个种,其中丛生竹14属,散生竹2属,混生竹10属。比较研究了竹种导管穿孔类型、导管壁纹孔形状、纹孔分布、纹孔排列等导管壁的纹孔式特征。结果表明丛生竹中导管穿孔类型以单穿孔为主,纹孔形状可分为Ⅰ型狭长扁椭圆状、Ⅱ型短扁椭圆状、Ⅲ型短椭圆状、Ⅳ型卵圆状等4种类型,纹孔分布均匀排列方式以互列为主。散生竹中导管穿孔类型也以单穿孔为主,纹孔形状可分为Ⅰ型狭长扁椭圆状、Ⅱ型短扁椭圆状、Ⅲ型短椭圆状等3种类型;纹孔分布均匀排列形式丰富兼有对列和互列2种类型;混生竹中导管穿孔类型也以单穿孔为主,纹孔形状也可分为Ⅰ型狭长扁椭圆状、Ⅱ型短扁椭圆状、Ⅲ型短椭圆状等3种类型,纹孔分布规则整齐纹孔排列方式以对列为主。  相似文献   

11.
科学名词是科学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我国现代木材科学中所应用的名词、术语(简称词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外国移植或翻译而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木材科学词语在应用中反复受到群众性的选择和修改,已有不少进步。例如,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间的假导管,以后改称为管胞,重纹孔改称为具缘纹孔,填  相似文献   

12.
(接上期) 交叉场的纹孔个数(仅指早材管胞) 96.每个交叉场纹孔个数 方法:早材部分测定,至少测定25个(或更多).如松属赤松组和乔松组,松科及叶状枝属(叶状枝科)和罗汉松科的个别属,如Lagarostrobos,Manoao,Microstrobos,Sundacarpus(Podocarpus)amarus,每个交叉场一般有1个纹孔;扁柏、柳杉、杉木和红豆杉等属一般有2个纹孔;北美红杉、落羽杉(柏科)、榧属(红豆杉科)、松属西黄松组和Sula组(加纳利松、地中海松、白皮松、长叶松)通常有3~4个纹孔;松属火炬松组(松科)、贝壳杉和南洋杉属(南洋杉科)通常有4个或以上纹孔.  相似文献   

13.
樟科10属14种木材解剖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樟科10属14种木材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除檫木外,其它木材的管孔分布均为散孔材,具较高的单孔率;导管分子穿孔板兼有单穿孔和梯状穿孔2种或者仅具有单穿孔;导管间纹孔式为互列;导管-射线间纹孔式类型丰富,主要为刻痕状和大圆状.木射线有单列和多列射线2种类型,单列射线稀少、短,多列射线数量多;射线组织主要为异形Ⅲ和异形Ⅱ;轴向薄壁组织以傍管状为主,少数有带状或轮界状.油细胞和粘液细胞普遍存在于射线薄壁细胞或轴向薄肇细胞中.木纤维由韧性纤维和纤维管胞组成,部分树种具分隔纤维.从樟科木材结构特征与系统演化关系看出:樟科木材结构表现为过渡型,即不完全低级,也不完全进化.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木材早晚材急变,致使径、弦向性能差异显著。研究了径、弦向弯曲荷载作用下马尾松木材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及破坏形态的差异,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径、弦向受力时破坏面的区别。结果表明:马尾松木材的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均是弦向大于径向,且差异显著。径、弦向拉伸断裂面均比较粗糙;剪切破坏通常发生在管胞间,裂纹会沿着纹孔的边缘扩展,纹孔常呈现出完整形态。弦向受力时,拉伸断裂面表层管胞扭转现象明显,管胞壁产生裂隙,剪切破坏发生在径切面的木射线细胞处。径向受力时,拉伸断裂面表层管胞无明显扭转现象,剪切破坏发生在早晚材边界处。  相似文献   

15.
为给杏(Armeniaca vulgaris)木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利用生物数码显微镜对杏木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杏木边材为黄红色至黄褐色,心材为红褐色和灰褐至带红的浅黄褐色;心、边材区别明显。环孔材;早材管孔宽1~3(稀4)列;晚材管孔为单管孔及径列复管孔(2~3个),少数呈管孔团,散生或斜列;单穿孔,穿孔板倾斜;管间纹孔式互列;未见侵填体;早材和晚材管孔螺纹加厚明显。木纤维壁薄,具缘纹孔较多。木射线非叠生,射线组织异形Ⅱ型,少数为Ⅲ型;单列射线高1~18个细胞或以上;多列射线宽2~8个(多数为2~6个)细胞,高8~64个细胞或以上。生长轮外缘具创伤树胶道。杏虽为进化树种,但保留了部分原始形状特点,说明杏的进化是不同步的。杏木的结构与生长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木质部栓塞指外界气泡进入木质部充水管道导致的植物水分传导功能受阻。木质部输水管道间具缘纹孔膜是木质部栓塞形成、扩散和疲劳产生的关键部位,近年来,具缘纹孔膜特征在木质部栓塞机制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为更全面和清晰理解木质部栓塞形成、扩散和疲劳过程中具缘纹孔膜的作用,本研究在整理分析国内外木质部栓塞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探讨被子植物、裸子植物木质部栓塞的形成机制和扩散规律,阐释栓塞形成和扩散的“气种假说”,明确具缘纹孔膜的核心作用;然后分别针对具缘纹孔膜的构造、化学、物理和微力学性质与微液流行为等主要特征以及不同特征间的相互关系,归纳具缘纹孔膜在木质部栓塞形成、扩散和疲劳等不同阶段的重要作用,概述三维结构模型构建、化学成分原位检测、力学行为模拟和单个纹孔膜微液流量化分析等具缘纹孔膜特征关键表征方法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木质部栓塞应优先开展的3方面研究:1)不同水分条件下具缘纹孔膜化学成分、物理和力学性质的变化;2)气泡在水分与具缘纹孔膜三维孔隙结构间水-固耦合界面的形成与扩散方式;3)不同水分条件下具缘纹孔膜结构变化及其对微液流效率的影响。同时,亟待突破具缘纹孔膜三维空间结构的原位精准表...  相似文献   

17.
利用直接碳复型和超薄切片技术,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我国与种(隶28属、15科)阔叶树材的纹孔超微构造。其中有10种(隶8属、4科)木材维管间具缘纹孔膜具纹孔塞,其余不具纹孔塞。纹孔膜上微纤丝排列有3种类型:随机排列、辐射状排列、平行排列。维管间具缘纹孔室内有5种具附物,19种具瘤状物。以上特征有木材识别价值。在新鲜材和部分脱木素的试样中17种木材的管间具缘纹孔膜和半具缘纹孔膜有明显开孔,直径0.04—0.19μm。新鲜村单纹孔的纹孔膜有胞间连丝存在,膜上有微孔。还讨论了阔叶树材具缘纹孔在系统发育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接上期) 射线组织 射线管胞 79.普遍存在 80.少见或稀少 定义:射线管胞是形成射线组织的细胞(具有具缘纹孔通向同类细胞的无穿孔木材细胞,国际木材解剖委员会1964).针叶树材有两种射线组织:一种由薄壁细胞组成,另一种由薄壁细胞和射线管胞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木材超微结构及其结晶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尾松木材超微结构,包括:具缘纹孔,胞壁不同层次微纤丝的排列方向,瘤状层,并首次在松树木材的纹孔室内、管胞胞腔和木射线细胞中看到有钙晶体。经进一步研究表明,是类晶体系真菌新陈代谢的结果,菌丝束穿入至上述部位,并有晶体发现。因此切勿将此类晶体视为一种正常构造。作者还分别对心边材、早晚材带的纹孔结构的差别进行观察研究,并进一步提供了纹孔托初生构造的证据和边材较心材、晚材较早材易于渗透等的证据。S_2层表面还看到一些任意排列的微纤丝,可能是S_2层和S_3层的交接层或S_3层外表面的部分性状。瘤状层用0.25%次氯酸钠处理后瘤状层有减小、减少,有的甚至不易见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樟科10属14种木材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除檫木外,其它木材的管孔分布均为散孔材,具较高的单孔率;导管分子穿孔板兼有单穿孔和梯状穿孔2种或者仅具有单穿孔;导管间纹孔式为互列;导管-射线间纹孔式类型丰富,主要为刻痕状和大圆状。木射线有单列和多列射线2种类型,单列射线稀少、短,多列射线数量多;射线组织主要为异形Ⅲ和异形Ⅱ;轴向薄壁组织以傍管状为主,少数有带状或轮界状。油细胞和粘液细胞普遍存在于射线薄壁细胞或轴向薄壁细胞中。木纤维由韧性纤维和纤维管胞组成,部分树种具分隔纤维。从樟科木材结构特征与系统演化关系看出:樟科木材结构表现为过渡型,即不完全低级,也不完全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