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尾巨桉不同处理更新3.2a生林分的生长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密度1 110株/hm2时,植苗更新林分平均胸径比萌芽更新林分高6.8%;平均单株材积比萌芽更新高11.4%;萌芽更新林分平均胸径随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尾巨桉林分胸径生长有极显著差异。萌芽更新林分平均单株材积随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萌芽保留1 110株/hm2平均单株材积比2 100株/hm2减小26.5%。在相同密度1 110株/hm2时,植苗更新林分每公顷蓄积比萌芽更新高23.1%。萌芽更新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林分密度2 100株/hm2的林分每公顷蓄积量比密度1 110株/hm2高53.7%。  相似文献   

2.
尾巨桉具有很强萌芽能力,采用科学的更新技术培育二代萌芽林分,具有省时省力省成本和生长快等优点。尾巨桉二代萌芽更新主要技术为:选好保留萌芽条林分、做好伐后迹地清理及补植、适时除萌定株、及时做好抚育管理等工作。经过精心管理,8年皆伐平均产材可达150 m^3·hm-2以上,比实生苗造林提高经济效益15%以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采用3种不同间伐强度的巨尾桉林分进行林木生长情况调查和主伐经济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问代强度对巨尾桉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而胸径及单株材积则随着保留株效的增加而减少。中度间伐(保留密度1050株/hm~2)的林分,其林木生长和销售收入最佳,但经挤效果因不同培养目标而异。  相似文献   

4.
何汉池 《绿色科技》2021,(1):164-165
针对平和县霞寨镇巨尾桉二代、三代萌芽更新样地进行了规划设计,并连续多年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总结出了一套桉树萌芽更新技术措施.提出了通过适当多保留健状萌芽条、增加单位面积成林株数,加大抚育管理力度,增加施肥次数、单株施肥量,以及适当延长林木生长年限等建议,以使巨尾桉二代、三代造林采用萌芽更新的经济效益仍然明显.  相似文献   

5.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对不同更新模式尾巨桉人工林碳贮量的变化及其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模式尾巨桉各器官的碳素密度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植被层和土壤各层的碳素密度有一定差异,但各器官、植被层及土壤层的碳贮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当林分密度同为1 097株/hm2时,植苗和萌芽更新模式林分的碳贮量分别为37.511 t/hm2和32.074 t/hm2,植苗林分碳贮量高于萌芽林分16.95%;萌芽和植苗更新土壤层的碳贮量分别为53.065 t/hm2和47.008 t/hm2,萌芽更新土壤层的碳贮量高于植苗更新12.89%;而生态系统的总碳贮量基本相同,分别为85.139 t/hm2和84.520 t/hm2。萌芽更新尾巨桉人工林林分碳贮量随保留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从1 097株/hm2增到2 119株/hm2时,林分碳贮量从32.074 t/hm2增到46.893 t/hm2,增长46.20%。  相似文献   

6.
王添山 《林业勘察设计》2019,39(1):32-34,38
为提高尾巨桉林分的经营效果,开展制造胶合板材用尾巨桉培育,研究以8 a为主伐年龄的3种造林初植密度即1 950株·hm~(-2)、1 650株·hm~(-2)和1 335株·hm~(-2)的生长与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尾巨桉3种不同初植密度造林成活率均达96. 4%以上,林分主伐时保存率平均80. 2%,主伐时立木株数能达到1 545株·hm~(-2)左右为宜;尾巨桉胶合板材造林8周年主伐时,以初植密度1 950株·hm~(-2)处理的,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产材量、产值及净利润均为最大。说明以生产胶合板材为目标的尾巨桉造林初植密度1 950株·hm~(-2)较合理,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7.
对巨尾桉不同造林密度的林分生长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巨尾桉不同造林密度对林木胸径、树高及单株材积都有影响,但树高差异不大。不同造林密度对巨尾桉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影响为:随着密度的增大,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变小,当造林密度为1110株/hm~2时,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最大;当造林密度为2500株/hm~2时,林分的蓄积量最大。  相似文献   

8.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林地清理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林地清理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的林地清理方式以不炼山且伐桩不覆盖处理为最好 ,与炼山的处理方式相比 ,该模式不但有利于伐桩早萌芽且萌芽率高 ,而且林分径高比例较为协调 ,抗风能力强 ;不炼山的林地采伐剩余物多 ,白蚁食物丰富 ,伐桩及萌芽条基本不受白蚁危害 ,更新效果较为理想 ,2 6 5个月林分有效株数、萌芽率、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达 3 2 1 7条·hm- 2 、81 0 4%、7 3 0m和 6 2 0cm ;实行不炼山 ,采伐剩余物的腐烂分解将使腐殖质增多 ,利于地力的维持。不论从经济还是生态角度出发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应采用不炼山伐桩不覆盖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林元能 《绿色科技》2021,(1):105-106,109
为探究尾巨桉短周期用材林采伐迹地二代更新方式,试验研究了6年生时尾巨桉的生长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萌芽更新比植苗更新方式林分蓄积量更大,比增22.9%;净利润更高,比增34.4%.可见尾巨桉人工林采伐迹地二代萌芽更新切实可行,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巨尾桉大径材间伐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培育巨尾桉大径材,对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的10年生巨尾桉,开展二次间伐试验,首次间伐在造林后3 a进行,第二次问伐在第1次间伐后3 a进行,分别设置间伐株数2/3、1/2、1/3及不间伐(对照)4种间伐强度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次间伐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林分,其平均胸径23.6 cm、立木单株材积0.552 5 m3、林分蓄积356.379 m3·hm-2、经济效益为293 385元·hm-2,分别比对照增加21.2%、54.2%、5.2%、28.4%,均优于其他不同处理.表明间伐强度以株数1/3为宜,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巨尾桉大径材林分,其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
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造林密度为 1 65 0株·hm- 2 的 3a生巨尾桉林分 ,设置 1 /2、1 /3、1 /4共 3个间伐强度及不间伐对照4个处理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胸径、树高、材积和生物量等生产力的影响。通过间伐前及间伐后 3a各标准地的连续定位调查 ,对其生长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间伐强度对间伐 3a后的林分胸径生长、立木单株材积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 ;对林分树高、蓄积量及生物量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显著。根据试验结果得出 ,通过间伐能提高巨尾桉人工林的生产力 (包括间伐木材积 ) ,间伐后保留木的密度宜控制在 1 1 0 0株·hm- 2 左右 ,林分的生产力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2.
以巨尾桉(E.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经营方式的林木生长状况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巨尾桉人工林经择伐3年后,林分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保留木的生长速度比择伐前快;巨尾桉二代萌芽林的生长速度比新造林快;皆伐改择伐的经营方式在第一个采伐周期的经济效益虽然比皆伐低,但在第二个采伐周期后其经济效益显著高于皆伐新造林和皆伐二代萌芽林。  相似文献   

13.
尾巨桉林分萌芽更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樟木头林场1996年营造的尾巨桉(E.urophlla×E.grandis)林分砍伐后萌芽更新技术进行探讨,以图解决尾巨桉第一代萌芽更新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巨尾桉萌芽更新最佳伐根高度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伐根高度对巨尾桉萌芽更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伐根高度在-5~20cm范围内,对萌芽能力、萌芽林生长及林分生物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降低伐根高度,能促进新根系形成,有利于继代经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伐根高度以5cm为宜。巨尾桉萌芽林长势与一人林分相当,但营林成本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黄文渊 《绿色科技》2019,(17):87-88,91
通过尾巨桉二代萌芽林套种30%的卷荚相思形成复层混交林,对6a生混交林的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尾巨桉二代萌芽更新套种30%比例的卷荚相思,林分生产力明显提高,土壤理化性状有所改善。6年生混交林中桉树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比桉树萌芽纯林提高了8.94%、14.42%和41.59%,套种的卷荚相思生长也较好,达到南亚热带同等立地条件的速生丰产林水准,套种后混交林分蓄积量比桉树萌芽纯林提高了23.51%。桉树二代萌芽更新套种一定比例的卷荚相思是可行的,在闽南山地可进一步中试推广。  相似文献   

16.
桉树采种母树林和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母树林和种子园要以树种(种源)选择为基础,选择立地较好、交通方便、远离同缘树种的园地;保留密度是影响种子园产量的主要因素,尾叶桉母树林保留约175株/hm^2为宜,尾叶桉、巨尾桉、巨桉种子园保留300~450株/hm^2为宜,赤桉、园角桉保留400~600株/hm^2;加强对母树林和种子园的土壤、树体管理,合理配置种子园无性系(家系);家系试验转化为种子园是营建种子园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栽培密度与施肥对尾巨桉中大径材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广西东门林场13年生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中大径材密度与施肥试验进行研究,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密度对尾巨桉生长影响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早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尾巨桉后期生长影响的差异不显著,以883株/hm2和667株/hm2两种栽培密度是比较适合尾巨桉中大径材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和造林密度对巨尾桉生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的林地清理方式和造林密度对巨尾桉林分生长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炼山对巨尾桉林分早期(1~3 a)树高生长有促进作用;造林密度在835~2 500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树高速生期有延长的趋势,而胸径及材积速生期有缩短的趋势。造林过密不利于胸径、材积的生长,而造林过疏,早期冠幅的生长会抑制主干的生长,致使单株材积低且数量成熟期长,难以收到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尾巨桉人工林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合理的栽培密度是桉树人工林速生丰产的重要基础。从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的不同栽培密度对其生长量的影响来看:密度对尾巨桉高生长的影响表现在生长后期,密度对尾巨桉的胸径生长在各个林龄都存在显著差异,密度与胸径生长呈负相关。如果要培育大中径材,种植密度应小于1000株/hm2,结合目前桉树人工林的经营目的及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尾巨桉种植密度在1250~1667株/hm2。  相似文献   

20.
通过培育闽南山地巨尾桉大径材示范林,总结出其栽培技术要点:选择立地类型Ⅱ类以上林地,采用宽行窄株、水平带状清杂、块状挖明穴方式整地及适量施放基肥,初植密度1 665株·hm~(-2),采用巨尾桉优良无性系营养袋苗木在春季造林,加强幼林抚育、施肥管理,并通过2次间伐以调控林分密度,使其最终保留株数约645株·hm~(-2),林分蓄积量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值,且林下植被种类丰富,有利于林地维持养分循环,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使桉树成为环境友好型、又具有良好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