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姜曲海猪胃底腺,从体重1公斤到20公斤阶段腺区粘膜面积、重量和腺体的高度增长很快。粘膜面积约增长11倍;粘膜重量从10公斤到20公斤约增长1倍;腺体高度在1公斤时,平均为278.91微米,到20公斤时,可达1137.60微米。腺体的密度在10公斤之前阶段,下降速度较快,以后则变缓慢,并随腺区粘膜面积的增加而减少。此时,腺体主细胞的比率也相应增加,由最初的67.7%增加到72.37%。壁细胞的比率变化与主细胞正好相反,随主细胞比率增加而减少。粘液细胞在1公斤时还没有出现,到10公斤时已有少量,以后其比率呈缓慢增加。总之,姜曲海猪胃底腺是随体重增加而逐渐增长的,直到60公斤体重时,才趋于稳定水平。  相似文献   

2.
东北民猪和哈尔滨白猪毛的数量在初生猪和15公斤体重阶段没有显著差异。在60公斤体重以后各阶段东北民猪的毛量多于哈尔滨白猪的,毛量随着体重的增长而相对地减少。绒毛是东北民猪所特有,但初生猪没有绒毛。绒毛的数量在夏季稀少,冬季密布。粗毛的长度和粗变,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加长和加粗。绒毛的粗度也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加粗。东北民猪和哈尔滨白猪的真皮厚度初生时没有显著差异,随着体重增加而显著加厚。东北民猪的真皮厚得多,尤其在90公斤体重比60公斤体重的真皮加厚一倍。  相似文献   

3.
胃底腺粘膜的总重量和总面积,两猪种间差异不显著。但在单位距离内,胃底腺的密度,初生和15公斤民猪都非常显著地大于哈白猪。其余各项差异都不显著。民猪的空肠肠腺密度和肠绒毛密度与哈白猪比较,差异都不显著。但在单位距离内,肠腺的高度和肠绒毛的高度,民猪各有一个阶段大于哈白猪。各猪种肠绒毛高度的年令变化,初生阶段两者都显著地大于15公斤和30公斤阶段。初生及30公斤的结肠肠腺的密度及高度,两猪种间的差异都不显著。但十五公斤阶段,在单位距离内,结肠肠腺的密度及高度,哈白猪优于民猪。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从同一养殖场选择发育正常、健康的1d、7d、14d、21d、28d、35d和42d的仔银狐各4只(公、母各半),通过测量银狐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肠绒毛高度、宽度、密度,观察不同日龄各段小肠的肠绒毛发育。结果表明:1~21日龄仔银狐各段小肠的肠绒毛高度随着日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小肠绒毛宽度没有明显的变化;28日龄以后小肠的绒毛长度和宽度均有显著的增长;42日龄时达到最高值。仔银狐十二指肠绒毛密度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降低,空肠和回肠绒毛密度则在14日龄达到最大,然后随日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不同日龄猪小肠黏膜5-HT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猪小肠黏膜中5-HT分布与小肠发育之间的关系,为阐明5-HT在发育过程中对小肠调节作用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0、5、15和100日龄英系大白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显微镜观察计数对猪小肠各段5-HT的分布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0、5、15和100日龄猪小肠各段的绒毛中段和底端以及肠腺上皮细胞之间。由0日龄至100日龄,小肠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密度呈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小肠各段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密度呈现由十二指肠至回肠显著递减的趋势;各日龄各肠段肠腺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绒毛。【结论】猪小肠黏膜5-HT主要分布于肠腺上皮细胞间,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密度随日龄改变而发生变化,且各肠段分布规律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用Grimelieus银染法对0、5、10、30、50日龄及一年龄的四十只绍兴麻鸭十二指肠和直肠的嗜银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出现率统计,结果表明:1.十二指肠和直肠的嗜银细胞数多随日龄增长而增加,其绝对生长高峰期,十二指肠绒毛在10~39日龄:直肠绒毛、十二指肠腺和直肠腺在5~10日龄.其形态多为梭形或卵圆,形属“开放型”细胞.2.棕色、黑棕色和黑色的嗜银细胞在肠腺及绒毛上的分布无规律.3.绒毛上发现嗜银颗粒到达纹状缘并贴于纹状缘的嗜银细胞,肠腺内见有嗜银细胞的胞质突起沿基膜伸延,绒毛及肠腺内均见到嗜银细胞突起穿过基膜到达固有层并在此处与嗜银颗粒相连续的图像,提示绍兴麻鸭嗜银细胞还可能有旁分泌和“腔分泌”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固始鸡十二指肠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组织学特点,应用大体解剖学和组织切片技术,对0~20周龄父母代固始鸡的十二指肠进行了发育形态学研究,并用Logistic方程模型模拟十二指肠质量的生长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周龄的增加,固始鸡十二指肠的长度、质量、周长、绒毛长度、肠腺隐窝深度、肠腺宽度及各肌层厚度均增大;十二指肠相对生长率、十二指肠指数和肠腺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肠绒毛有分支现象;淋巴组织的发育比较缓慢,到6周龄后才出现有淋巴小结。  相似文献   

8.
应用定量组织学方法对0、3、20、40、43、45、46、47、50、53、56和60 d玉山黑猪的十二指肠近端、远端、空肠及回肠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玉山黑猪各小肠段的绒毛密度出生时最大,随着日龄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断奶后2 d密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在0~60 d各小肠段的绒毛高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其中十二指肠近、远端绒毛于20 d高度达到最大,空、回肠绒毛于3 d达到最高;在0~60 d各段小肠绒毛的宽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其中十二指肠绒毛宽度于40 d达到最宽,空、回肠绒毛宽度于43 d达到最宽。断奶对绒毛密度、高度、宽度等指标有短暂的影响,但2~3 d后就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9.
猪甲状腺形态的年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哈白猪、长白猪、三江猪、东北民猪四个品种的猪,进行了甲状腺形态年龄变化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甲状腺重量的增加大致和体重的增加一致。甲状腺长度的增加,只在三十公斤以前时期和体重的增加相一致,以后则减慢。甲状腺宽度及厚度的增加不与体重的增加相一致,而比体重增加的慢。甲状腺滤泡的相对数量(在10×40倍视野内)初生时最多,以后随年龄而逐漸减少。有腔的甲状腺滤泡平均直径在初生时最小,以后随年龄而增加。有腔滤泡上皮在初生时较薄,为低立方形,从15公斤以后则增厚而变为立方形,但因机能状态不同,在以后各时期都可能有薄的近于扁平状的,也可能有厚的近于柱状的上皮。存在于滤泡间的未分化的上皮细胞及细胞团在初生时最发达,在120公斤时期只存在于局部地区。滤泡旁细胞数量非常少,未见有品种变化和年龄差异,间质在初生时最少,所以这时的滤泡间距极小。间质在以后随年龄而增加,相应地滤泡间距也增大,但在局部地区之间差异很大。甲状腺形态在性别上及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此项实验结果表明,正常饲养情况下,哈白猪的半胴肌从30公斤体重开始,逐渐大于民猪,到50公斤体重以后则绝对优于民猪。在骨长度方面,民猪的后肢骨和荐尻尾椎在30、50和70公斤体重阶段都优于哈白猪。在骨重量方面,两品种三阶段均无显著差异。从30公斤饥饿到50公斤体重阶段,民猪在肌肉重、骨重和骨长度方面,对饥饿的抵抗力非常明显地强于哈白猪。当饥饿组从50公斤恢复正常饲养到70公斤体重时,民猪骨重的补偿力低于哈白猪;脊柱长的补偿力也低于哈白猪;肌肉重的补偿力有低于哈白猪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试验选用180只体重为(59.46±0.09)g的1日龄樱桃谷肉仔鸭,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栏),每栏15只鸭,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稻谷-玉米-豆粕型和稻谷-玉米-豆粕型日粮 500 mg/kg或1000 mg/kg复合酶制剂日粮.在试验的第7和14天,每重复选取体重相近的5只肉仔鸭进行屠宰,在十二指肠远端、空肠中端和回肠中端分别截取5 cm和10 cm的两段相邻肠段,观测了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宽度,并测定了黏膜DNA和RNA含量.结果表明,在1~14 d肉仔鸭稻谷型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可使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显著增加,而对小肠黏膜DNA和RNA的含量无显著性影响;在8~14 d,添加1000 mg/kg复合酶制剂可显著增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  相似文献   

12.
选择农户散养的健康关中奶山羊20只,分别于0日龄、1月龄、2月龄、3月龄、12月龄5个不同阶段屠宰,对体量和消化系统采用解剖观测比较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发现:①羔羊在0日龄~1月龄有较高的日相对生长率,接近5%,此后逐渐下降;羔羊平均日增重在1月龄到2月龄最大,达160 g/d。②羔羊消化器官的绝对重量随着日龄的增长逐渐增大,但各消化器官及消化腺相对重量达到峰值的时间略有不同;消化器官及消化腺的异速生长速度不一致,但多数快于体重。③羔羊从初生到12月龄,胆汁颜色由黄褐色逐渐变深至墨绿色,pH值在6.25~6.70范围内。④瘤胃pH值在5.70~6.70范围内,皱胃pH值随年龄增长由中性偏酸逐渐下降,最低值为2.75。十二指肠pH值始终维持在5.10~5.90范围内。空肠和回肠的pH值随日龄增长逐渐变大,2月龄以后维持在中性左右。同日龄不同肠段的pH值相比,回肠最高,其次是空肠,十二指肠pH值最低。0日龄各肠段的pH值差异不显著(P>0.05),1月龄小肠各段pH值差异显著(P<0.05),2月龄、3月龄、12月龄的十二指肠pH值分别和空肠、回肠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幸奠权 《新农村》2000,(11):15-15
根据肉用畜禽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科学饲养适时出栏,不仅肉质优良,屠宰率高,而且节省饲料缩短生产周期,能显著提高饲养肉用畜禽的经济效益。 1.肉猪猪的生长发育规律是前期增重慢,中期增重快,后期增重又减慢。猪体重在10~67.5千克阶段,日增重随体重增加而上升;体重在67.5~110千克时,日增重不再随体重增加而上升;体重超过100千  相似文献   

14.
黄芪多糖对1~14日龄肉仔鸡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黄芪多糖(APS)对肉仔鸡生长前期的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健康艾维茵肉仔鸡256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分别饲喂含0.0.2%、0.4%和0.6%APS的饲粮,饲养试验为14 d,然后采用组织学技术研究肉仔鸡小肠黏膜结构的形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APS对1~14日龄肉仔鸡小肠形态结构有显著影响。各试验组的小肠形态结构都比对照组完整;各试验组在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绒毛高度和宽度、黏膜厚度、绒腺比值及绒毛表面积均高于对照组;APS对小肠形态结构发育影响的效果在1~7日龄阶段高于1~14日龄阶段。结果显示,添加APS可增加肉仔鸡小肠绒毛的高度和宽度、黏膜厚度、绒腺比及绒毛表面积,而且以0.4%、0.6%的添加剂量较为突出,但随着日龄的增长,效果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5.
一、育肥猪1.合理分群按体重大小、体质强弱分群,每群猪以10~20头为宜,病弱猪单栏饲养。2.圈养密度圈养密度过高,会降低猪群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各阶段适宜面积为:中猪阶段25~60公斤,每头占地0.6~0.7平方米;大猪阶段60~100公斤,每头占地0.8~1平方米。根据季节不同应有所变动,冬增夏减。3.环境温度温度过低和过高都会影响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生长育肥猪适宜温度:60公斤体重前16~20℃,60~100公斤体重16~18℃。要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冬暖夏凉。4.猪群入栏后要及时调教,使其养成排便、睡觉、采食和饮水在固  相似文献   

16.
为完善泰和乌骨鸡的基础形态学资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常规HE染色,对8羽健康成年乌骨鸡消化管的组织学结构进行初步的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其消化管具有家禽的典型结构特征,食管较长,肌层发达,且有发达的食管腺;腺胃呈纺锤形且食管腺呈囊袋状,腺胃粘膜表面乳头明显,肌胃胃壁由发达的平滑肌构成,黏膜层呈类角质状;小肠肠管较长,绒毛和肠腺发达,固有膜中的淋巴小结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大肠中具有一对发达的盲肠,盲肠基部具有明显的淋巴组织,在整个肠管中,肠绒毛则呈逐渐变短的特征。此组织结构特征表明消化管与其食性相适应,并具有较强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7.
5日龄雏鹅口服感染小鹅瘟强毒,观察感染后6、12、24、48、72、96、120h及发病致死鹅的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心、肝、肾、胰、脾、腔上囊等器官组织的病变发展规律。其结果为肠道最先出现病变,在感染后6h,即见十二指肠少量绒毛顶端上皮发生脱落;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坏死脱落向绒毛基部发展,绒毛和粘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增多。病鹅死之后,整个小肠绒毛上皮及肠腺上皮均发生脱落和坏死,固有层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局部发生凝固性坏死。心、肝、肾、胰、脾和腔上囊等实质器官在感染初期主要表现为郁血、水肿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后期则表现为实质变化,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局灶性坏死。电镜观察表明:肠道病变依次从十二指肠发展至空肠和回肠;感染初期,病毒主要引起肠绒毛顶端上皮的坏死脱落,以后逐渐向绒毛基部发展,固有层裸露,最终绒毛变形,结构消失。  相似文献   

18.
猪额窦的发育与其年龄的增长成正相关。湖北白猪Ⅲ系的额窦发育也遵循这一规律。它在胎儿期,额骨的鼻额部汉是一层柔软骨板,出生后形成骨松质,到15公斤体重时,骨松质开始形成小腔室,30公斤体重时,形成主窦和许多侧窦,以后主窦加大并向后伸展,侧窦逐渐融合与主窦相通,到90—120公斤体重阶段,主窦和侧窦合并向额骨后端伸展,到达两眼眶后缘的连线。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可扩大到顶骨。在这一进展的过程中,通城猪(早熟品种)额窦发育最快,长白猪的较慢,湖北白猪Ⅲ系则界于两者之间,这与它全身发育界于两者之间是一致的。说明额窦的发育与品种的成熟程度有密切关系。从这一点出发,也可看出湖出白猪Ⅲ系生长发育的成熟程度界于两者之间而偏早熟。它属于优良的瘦肉猪新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热应激环境下育成鸡肠道菌群以及黏膜结构的变化,揭示热应激下家禽肠道中正常菌群定植与黏膜结构变化的相关性,选取健康状况相似的10周龄日照琅琊鸡96只,设适温对照组((24±1)℃,Ⅰ)和高温组((38±1)℃),随机分在2个人工环境气候舱中饲养,试验期为14d。采用16SrDNA PCR-DGGE技术,分析热应激处理后1d(Ⅱ)、7d(Ⅲ)和14d(Ⅳ)时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部位内容物细菌群落多样性以及组织黏膜形态变化、肠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结果表明:热应激持续时间越长,对回肠部位菌群影响越大,Ⅲ组十二指肠与回肠部位优势细菌菌群组成分离明显;Ⅳ组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部位优势细菌菌群组成具有明显差异。不同热应激时段在空肠部位可检测到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螺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ralis)、Plebeius杆菌属细菌(Bacteroides plebeius strain)和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而回肠部位可检测到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和不可培养的细菌等;Ⅲ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肠段的绒毛长度均明显下降,其中回肠绒毛长度减少最为显著(P0.05);十二指肠、空肠隐窝深度及V/C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各肠段肠壁厚度均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Ⅲ组空肠和回肠内杯状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其中回肠差异显著(P0.05)。结果显示,热应激对育成鸡各肠段细菌菌群组成的影响很大,并且黏膜组织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破坏消化道菌群平衡,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受阻。  相似文献   

20.
1.空体重(empty body weight EBW)(体重—肠胃膀胱内容),可按屠前停食重的.95折算。 2.瘦肉率随体重增长渐减,在60—120公斤活重阶段,大致每增10公斤,瘦肉率下降.5%。 3.不同体重的瘦肉量与瘦肉率,肥肉量与肥肉率(蛋白质与脂肪同样),可用异速方程Y=ax~b概括与估算。 4.与自由采食对比,每减1MJ可提高瘦肉率1—1.5%并减少增重25—30克。 5.饲养水平对脂肪沉积的影响,远远超过对蛋白质沉积的影响。 6.过高或过低能量浓度(能量/公斤饲料)也影响瘦肉率。 7.蛋白质水平(克/公斤或%)每减少1%,瘦肉率约下降.5%。 8.赖氨酸占粗蛋白的%,应由4.5%提到6.2%,赖氨酸与氮沉积的关系为二次方程回归。 9.公猪瘦肉率比母猪高.5%,比阉猪高2.0%。 10.在临界温度以下,气温每降1℃背膘厚下降.25毫米。每公斤代谢体重多耗代谢能22KJ,或精料1.8克。 11.1MJ消化能的赖氨酸含量每增1克,则15—50公斤猪的日增重可多15克,50—90公斤猪可多20克。 12.猪用于维持的代谢能需要量,可按: MEKJW~(·75)=661—.8(W—20)W~(·75) 粗蛋白需要,约为1.7克W~(·75)。 13.代谢能用于维持的效率(Km),可按.8计算;用于增重的效率(Kg)约为.75;用于蛋白质沉积约为.45;用于脂肪沉积约为.70。 14.饲粮的代谢能折合为消化能,可按.96: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