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园实行多层种植胶茶人工群落,对今后更好地开发利用热带资源,以及从生态的角度来探讨现代化茶园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如何使今后新建的胶茶群落具有高而稳定的生产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根据我们对普文农场胶茶群落寒害的考察,谈谈利用坡向、微域地形等环境因素来提高胶茶群落的防寒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胶茶群落的成效和历史演变海南垦区在1973年遭受强台风袭击之后,为寻求企业稳定、巩固、发展的途径,选择抗灾功能较强的茶叶为二线作物,建立了胶茶间作人工生态群落,经过十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推广,已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在1985年通过鉴定。资料表明:胶茶间作群落创立小气候稳定性的环境保护功能,胶茶长期  相似文献   

3.
间作对茶园生态及茶叶品质、产量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后,林茶复合栽培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运用。1953年张志澄在江苏芙蓉茶场建立了梨树和茶树间作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1959年,云南普文农场建立了橡胶和茶树间作的胶茶人工群落;上世纪70年代初,胶茶群落复合栽培技术在我国的海南岛、云南等地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4.
冯耀宗、许青心执笔的在1985年东兴胶茶间作鉴定会议上的报告;《胶茶人工群落的研究与推广综合报告(1985年11月)》一文中,提出的“胶茶林冬期有增温效应”以及“胶茶林型中橡胶可减轻台风风害”的论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肾茶在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中的间作发展潜力,以肾茶的露地栽培为对照,对南北行向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间作肾茶的产量及其药材主要质量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南北行向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中间作肾茶,不同观测位置、不同采样时期、不同部位肾茶的产量及其药材质量存在差异,间作各处理肾茶的产量均大幅度低于露地栽培,其中,间作区中产量最高的中间、东侧区地上部产量仅能达到露地栽培约30%的产量水平;虽然部分间作处理的肾茶浸出物、熊果酸含量稍高于露地栽培或与之基本持平,但肾茶地上部的黄酮、迷迭香酸、粗灰分含量均为林下间作差于露地栽培,同时该3个指标均呈现随胶园荫蔽度的增加而变差的趋势。与常规的露地栽培相比,在南北行向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间作条件下,肾茶产量显著下降的同时药材质量变差。因此,肾茶不适宜在南北行向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中间作发展。  相似文献   

6.
南海农场建立胶茶人工群落已取得显著成绩,大部分茶叶投产收获,部分进入旺产期,从1984年起,年产干茶两万担以上,1988年全场干茶总产突破三万担大关。历年累计为国家提供干茶产品达十七万九千余担。随着胶茶生产发展,胶茶种间出现了新的问题,橡胶按常规修枝整型,形成了多主枝多轮次的庞大树冠,群落中荫蔽度达70—80%,严重地影响了茶叶大幅度减产。荫蔽度过大成为胶茶群落成败的主要矛盾,1988年1月针对此问题,改革胶茶群落中橡胶修枝整型技术措施,调整荫蔽度,  相似文献   

7.
南海农场建立胶茶人工群落已取得显著成绩,大部分茶叶投产收获,部分进入旺产期,从1984年起,年产干茶两万担以上,1988年全场干茶总产突破三万担大关。历年累计为国家提供干茶产品达十七万九千余担。随着胶茶生产发展,胶茶种间出现了新的问题,橡胶按常规修枝整型,形成了多主枝多轮次的庞大树冠,群落中荫蔽度达70—80%,严重地影响了茶叶大幅度减产。荫蔽度过大成为胶茶群落成败的主要矛盾,1988年1月针对此问题,改革胶茶  相似文献   

8.
(一)环境质量有改善:胶茶间作后土壤有机质比纯胶园和草荒地有所增加,速效磷,钾则大量增多,据分析,在胶茶间作后四年中,有效磷由1.54ppm增至2.64ppm,有效钾由31.5ppm增至37.9ppm;胶茶间作后常风风速由平均3.2米/秒下降为2.1米/秒.表明,由原生草地改造成为胶园生态,  相似文献   

9.
(一)胶茶群落的生产力,胶茶群落比单一茶园,太阳光能的利用上较为充分。茶树的年产量在30%左右的荫蔽条件下为最高。橡胶造成的适当荫蔽,为茶树创造了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因而胶茶群落比单一橡胶或单一茶园来是一个生产力较高的人工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南海农场建立胶茶人工群落已有十五年的历史。早建立胶茶群落已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亦不断出现新的问题。1987年我们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发现胶茶群落中存在几个主要矛盾,严重地影响茶叶大幅度减产,降低了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一个用模糊数学直接识别来划分植胶区寒害类型区的新方法。这是一种按元素的隶属函数而划分其归属的方法。本文比较了与胶树寒害关系密切的气象要素的隶属度,从而把我国植胶区划分为无寒害区、轻寒害区和重寒害区三个类型区,基本上反映了我国植胶区寒害程度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12.
施肥对我国植胶业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经过多年的植胶生产,各植胶区已面临单产提升困难、土壤养分大面积下降和施肥技术亟待提升等重大问题。本文对海南植胶区养分管理现状进行综述,探讨海南胶园养分管理的若干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3.
橡胶树烂脚病亦称茎基寒害,是近年来我国植胶生产上出现的新问题.华南四省(区)均有发生,福建、云南、广西纬度较高的植胶区尤其严重.1976年在本所调查3980株成令胶树,其中烂脚4—6级树有1193株,占30%.烂脚4级以上的胶树,不但生长滞缓,产胶量下降,还因溃烂面积过大长期难以愈合,引起病、虫入侵,致木质腐烂,严重的整株死亡.为此,研究烂脚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是植胶生产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历年来,海南省南海农场根据全场的茶园状况,合理规划,每年轮换深翻重肥改造三分之一的茶园。采取隔行挖沟,深、宽为30cm×40cm,亩施有机肥料2500kg,有的还加施牛粪1000kg或甘蔗渣1000kg,或饼肥等。通过改造,对胶茶间作园的茶胶产量、质量都有较好的影响,特别是对CTC红茶的品质影响较大。根据108次的取样测定结果,无论是胶茶间作园或纯茶园,深翻重肥对提高CTC红茶的品质效果显著。在胶茶间作园中,用深翻重肥茶园的鲜叶生产的CTC红茶,多酚类含量为29.97%,比对照(常规管理)提高14.8%;氨基酸含量为1.54%,比对照(l .34%)  相似文献   

15.
对统计资料和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我国植胶区天然橡胶产量变化趋势及海南植胶区产量提升的若干问题。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天然橡胶总产量有较大突破,但单产并没有大幅度提高,总产量的提高应该归功于民营胶园面积的增加。以海南植胶区为例,分析其单产提升缓慢的原因,指出土壤养分下降和施肥不足是影响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并对如何实现高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众多资料表明,国内植胶业处于新一轮低潮,而且这一局面或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导致国内植胶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是人工费用上涨过快,而胶价却大幅下跌。为摆脱产业困局,国家应调整和加大补贴力度,加快高效生产技术推广;生产者需加快割胶生产方式、方法改进;技术部门需突破智能割胶、林下间作、新种植材料等重大技术并探讨新的生产模式,以谋求产业的跨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橡胶白粉病是一个气候型病害,其发生迟早、发展快慢主要是受气候条件所制约.闽南植胶区环境、气候条件、胶树物候和广东等地差异甚大,白粉病流行规律也不相同.我省植胶面积分散,重病流行年份不多.据诏安建设农场1962—66、1970—79、1980—85年共18年统计,有七年最终病情指数在20以上.其中有五年是病情指数在20—  相似文献   

18.
总结历史经验走适合德宏植胶的路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宏地区96年的植胶历史表明,低温寒害造成胶树烂脚是限制德宏地区橡胶产业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研究经历次寒害选择留存的胶树群落,由于具有优越的边行效应和品种效应而形成很强的适应性,提出选用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宽行距、用作其它经济作物的橡胶栽植模式。  相似文献   

19.
巴西橡胶树生长在热带雨林中,热带雨林的多层次、多种性,提高了光、热、水、土、气等环境资源以及空间、时间的利用效应,从而提高了群落的生产力.胶园发展立体农业是人为的模拟热带雨林这一自然结晶的一种尝试.多年来,我区的很多植胶单位,为了进一步改善胶园生态环境和提高胶园生产经济效益,使之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茶园间作柑桔杨梅吊瓜对茶蚜种群数空特征影响和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间作经济作物对茶蚜种群数量和空间特征的影响,选择乌牛早品种的纯茶园、乌牛早分别与杨梅、柑桔和吊瓜间作的茶园、以及安吉白茶与吊瓜间作的茶园,进行茶丛上、中、下层各虫态的茶蚜种群数量调查。结果表明:纯茶园茶蚜总个体数显著高于间作茶园,4种间作茶园茶蚜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乌牛早-柑桔间作、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乌牛早-杨梅间作、乌牛早-吊瓜间作茶园;纯茶园茶丛上层茶蚜个体数最多;纯茶园茶丛上、中、下层茶蚜百分比依次为49%、29%和22%,间作茶园上层蚜数百分比显著增大;聚类分析表明,乌牛早-杨梅、乌牛早-吊瓜、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聚为一类,乌牛早-柑桔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茶园各自成为一类。分析认为:间作明显地改变茶蚜种群数、空特征,对蚜群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