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农业》2020,(13)
通过在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施有锌肥与空白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锌肥在水稻节水生产过程中对提高产量有明效果。施用锌肥还可以增加水稻的株高、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建议水稻田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早稻氮磷钾肥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不施用氮肥、磷肥或钾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尤其是延迟了水稻的分蘖,缩短了孕穗、抽穗和灌浆结实时间,从而影响有效穗数、穗实粒数,降低了千粒重,进而影响了水稻产量,也影响了肥料的利用效果。因此,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在施足氮肥的同时,不可忽略磷、钾肥的配合施用,充分利用它们的互作效应,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结果表明,水稻施天耘"生物有机肥增延长水稻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施用生物有机肥能增加稻谷产量,施用生物有机肥500kg/667㎡的处理比不施用生物有机肥的CK每667㎡增加稻谷41kg,增产6.8%。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产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
研究双季晚稻氮磷钾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不施用氮肥、磷肥或钾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尤其是延误了水稻的分蘖,缩短了孕穗、抽穗和灌浆结实时间,从而影响有效穗、穗实粒数,降低了千粒重,进而影响了水稻产量,也影响了肥料的利用效果。因此,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在施足氮肥的同时,不可忽略磷、钾肥的配合施用,充分利用它们的互作效应,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进行不同施肥量对早晚稻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早晚两季水稻不同施肥量之间抽穗期、成熟期相差2~3 d,但空白区和施肥量少的处理表现为千粒重、穗数、粒数偏少,产量不高;早晚稻施用氮肥量过多、过少都会影响群体与个体的合理协调,早、晚稻两季纯N施用量都以150~16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研究极爽混合橙精油助剂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极爽混合橙精油助剂对水稻生育进程无明显影响,水稻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与对照差异不明显。施用极爽混合橙精油助剂的处理与对照相比,平方米穗数增加6.2穗,穗粒数增加0.5粒,千粒重提高0.1g,结实率提高0.5个百分点,增产2.7%。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多效唑和氮肥用量对水稻品种盛泰优01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施氮肥可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提高籽粒产量,对稻米品质影响较小。施用多效唑,水稻籽粒产量明显增加,增产幅度最高可达3.1%,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小幅增加,但用量过大时会减少有效穗数;适量施用多效唑可提高稻米品质,稻米整精米率明显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小幅上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所有降低;株高随多效唑用量增加明显降低,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适量增施氮肥和多效唑可提高盛泰优018的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正规试验研究温暖区水稻氮肥、磷肥、钾肥的生产效应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氮肥和磷肥能大幅提高水稻有效穗数,氮钾肥配合能大幅提高水稻结实率,钾肥能有效增加千粒重,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氮肥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氮肥、磷肥、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1.0%、16.4%、49.4%。  相似文献   

9.
机条播水稻肥料运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机条播水稻需肥特性,提高水稻机条播技术水平,2013年开展了机条播水稻肥料运筹(施氮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群体茎蘖数、株高、单位面积干物质重、抽穗期至成熟期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和产量呈增加趋势;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及氮肥偏生产力呈减少趋势;收获指数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每穗总粒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相同缓释配方肥、不同氮肥用量与常规施肥在水稻上进行肥效比较试验,考察了不同肥料、不同施用量条件下水稻的有效穗、穗粒数、实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水稻生产上,缓释配方肥作分蘖肥施用较适宜,适宜用量为30kg/667m2。  相似文献   

11.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盛湘1号"为供试材料,在基础地力和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早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足够的分蘖肥能够通过促进植株分蘖数增多来提高早稻产量,平衡施用基-蘖-穗-籽肥则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籽粒数来保证水稻的高产;提高分蘖肥比例和穗肥比例以及平衡施用基-蘖-穗-籽肥均可以提高氮肥农艺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土壤氮素依存率,但对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不显著,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呈现出负相关;氮肥不同基追分施比例处理间各时期植株体内氮素积累量差异显著,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是水稻吸收氮素养分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以期为江苏地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根据施肥方式(C1常规施肥、C2侧深施肥)、施氮量(N1常规施氮、N2氮肥减量20%、N3氮肥减量40%、N4氮肥减量60%)和氮肥运筹(R1分蘖肥一次施用、R2分蘖肥两次施用),设置10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 侧深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分蘖肥一次施用时,减少氮肥用量显著降低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具体表现为C2N1R1>C2N2R1>C2N3R1>C2N4R1。分蘖肥二次施用时,随着施氮量减少,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降低,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C2N2R2>C2N1R2>C2N3R2>C2N4R2。此外分蘖肥一次施用增产效果优于分次施用。本试验条件下,侧深施肥方式配合全氮且分蘖肥一次施用为最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3.
测土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研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其中以氮肥对水稻产量的贡献最大。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百千克籽粒氮、磷、钾吸收量,且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氮肥施用技术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不同施氮量、不同施氮方式试验研究毕粳37号的产量及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氮肥的适宜施用量能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产量、穗实粒数及千粒重并有效调控有效穗,对穗总粒数的影响不显著.适当的基、穗肥搭配是最佳施氮模式.适宜的基肥施氮比例能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产量及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并有效调控有效穗,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在土壤肥力中等时,氮肥的适宜施用量为167.28~168.14 kg/hm2,且76.5%作基肥深施,其余视苗情施用为最佳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水稻旱熟品种龙粳27的最佳施氮量,实现早熟品种高产稳产,利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施用不同数量氮肥,对寒地早熟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对水稻单株分蘖和株高影响趋势相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单株分蘖和株高均明显增加。施氮肥的处理穗实粒数、空瘪率和平方米穗数均比不施氮肥处理高。穗实粒数、空瘪率和平方米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千粒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肥施用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式为y=493.11+53.747x-3.591x^2。最高产量下的施氮肥量应为112.2kg·hm^-2,最高产量为10413kg·hm^-2。  相似文献   

16.
白浆土施硅肥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在白浆土上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上施用硅肥,可以显著地提高水稻产量构成因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以施硅量450~750 kg/hm2效果较明显。施肥量与穗数、千粒重呈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与穗粒数和空瘪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结实率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穗数和千粒重,而空瘪率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小,这表明施用硅肥主要从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和结实率等方面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料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施用均可提高水稻产量,氮肥是增产的主要因子,远高于磷、钾肥增产效果。产量(y)与施氮量(x1)、施磷量(x2)、施钾量(x3)呈抛物线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021 9x12+18.255x1+5 063.8;y=-0.135 3x22+29.049x2+7 159.4;y=-0.033 7x32+15.238x3+7 057.2。不同肥料因子对水稻产量构成影响不一,氮肥促进有效穗数、穗粒数增加,而降低千粒重;磷肥促进有效穗数、千粒重增加,而对穗粒数影响不大;钾肥促进穗粒数、千粒重增加,而对有效穗数影响不大。氮、磷、钾肥对水稻形态影响不一,3种肥料因子均能增加叶面积,但氮肥增加幅度显著高于磷肥和钾肥;氮肥增加株高和穗长显著,而磷钾肥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海田有机缓释肥侧深施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育进程无明显影响,水稻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差异不明显。施用海田有机缓释肥的处理与对照相比,分蘖数增加0.2个,平方米有效穗数增加7.2~7.6穗,穗粒数增加0.5~0.7粒,结实率提高0.4~0.5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1g。施用海田有机缓释肥(18∶7∶10)450kg/hm~2的处理2产量最高,为9720kg/hm~2,比常规对照增产3.2%。  相似文献   

19.
以中等肥力水平的红壤性稻田为载体,设置5级氮肥施用量和4种氮肥施用方式研究了杂交早稻优I200的高产施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优I200的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纯N施用量宜控制在195 kg/hm2左右。同一氮肥施用量条件下,优I200的产量表现为穗氮肥(幼穗分化前期施用)、粒氮肥(抽穗期施用)均衡施用比单独施用穗氮肥好,蘖肥(移栽后5~7 d施用)、穗、粒氮肥均衡施用处理的产量高于偏重施用分蘖氮肥的处理。分蘖数、有效穗数均随分蘖期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氮肥对分蘖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缓释肥在水稻上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使用缓释肥,提高用肥质量,验证了缓释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水稻上施用缓释肥作基肥,可比常规施肥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群体合理,成穗率高,改善了水稻穗粒结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比常规施肥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