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种子发芽试验来评价了英围2003年推荐小麦品种对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nwrum)、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nm)、雪霉镰孢菌(Microdochium nivale varmajus)、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以及早熟禾镰孢菌(F.poae)的抗性,并且采用雪霉镰孢菌和英国推荐的镰孢菌穗瘟病(FHB)抗性标准来阐明了种子发芽时的抗性与以前公布的离体叶片抗性数据间的关系。除了早熟禾镰孢菌菌种以外,用全部真菌种接种后发现了显著的品种差异。用早熟禾镰孢菌种接种后,种子发芽%与对照比较,下降程度小。  相似文献   

2.
谢国禄 《作物育种信息》2006,(5):20-20,F0003
在培育对镰孢菌穗枯病(由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具有抗性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时需要采用能准确鉴定对这种病害反应的筛选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鉴定品种对镰孢菌穗枯病反应的稳定性;二是查明镰孢菌穗枯病(FHB)评价时最佳的资源分布。在两个场所的FHB筛选圃中对14个品种进行了4年评价。按照发病穗的频率来计算了发病率(INC),并按照全部穗的平均病害得分计算了病害指数(DIS)。  相似文献   

3.
孟兆华 《小麦研究》1999,20(1):33-34
小麦籽粒黑胚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有互格链格孢(Altemaria altemata)麦根腐德氏霉(Drechslera sorokiniana)和镰孢霉(Rasarium spp)三种病原菌,其中互格链格孢是最常见的黑胚病厚菌。黑胚病原菌多于籽粒发育期间侵染种子,面团期是侵染的最佳时期。小麦籽粒发育期间的降雨、灌溉和露水强烈地影响着黑胚的发生,黑胚影响小麦品质,使出粉率白度降低,使籽粒的α-淀粉酶活性提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形态学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13个省17个市区的274份高粱子粒样品中分离获得的313株镰孢菌进行鉴定。在313株镰孢菌中,共鉴定出13个镰孢菌种:产黄色镰孢(Fusarium thapsin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变红镰孢(F.incarnatum)、藤仓镰孢(F.fujikuroi)、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亚粘团镰孢(F.subglutinans)、木贼镰孢(F.equiseti)、茄镰孢(F.solani)、尖孢镰孢(F.oxysporum)、九州镰孢(F.kyushuense),尚无中文名称的F.miscanthi和F.lacertarum。产黄色镰孢(F.thapsin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和变红镰孢(F.incarnatum)是高粱子粒寄藏镰孢菌种群中的优势种类。从分离频率和地域分布广泛性来看,我国高粱产区高粱子粒上均可分离获得镰孢菌,河南、山东、四川的分离频率最高,分别达43.87%、43....  相似文献   

5.
玉米生产品种种子带菌和镰孢菌毒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DA平板培养法、冷冻滤纸法对24份玉米生产品种进行了种子带菌检测,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种子中3种镰孢菌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玉米种子主要携带镰孢菌(Fusarium),平均带菌率为32.9%,最低为2.8%,最高达到93.3%;其次为曲霉菌(Aspergillus)3.7%,青霉菌(Penicillium)2.4%,黑孢霉(Nigrospora)2.1%.种子带菌程度与制种地域无关,主要受到品种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种子中镰孢菌产生3种毒素水平与种子中镰孢菌的带菌率无对应关系,可能与单粒种子携带的镰孢菌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高粱镰孢菌茎腐病是世界高粱产区普遍发生的真菌病害。镰孢菌在高粱苗期侵染根部,开花期侵染茎基部,导致病株生长势弱,籽粒灌浆不饱满或穗梗折断,茎秆腐烂,严重的引起植株倒伏,造成减产。同时,适宜镰孢菌侵染为害的环境胁迫因子将加重茎腐程度。文章综述了高粱镰孢菌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症状与危害、侵染发病规律、抗病品系筛选、抗病性鉴定方法如SNPs标记等和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促进抗病品种选育,为高粱镰孢菌茎腐病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为高粱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具有纹枯病相似症状的小麦茎基病害的病原组成、筛选高效药剂,为设计药剂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60份具有小麦纹枯病相似症状的病样进行病菌分离。分别选择从不同地区病样上分离到的丝核菌(Rhizoctonia)、镰孢菌(Fusarium)、蠕孢菌(Bipolaris)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唑环菌胺(sedaxane)等4种杀菌剂对禾谷丝核菌(Rhizootonia cerealis)、亚细亚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的室内生物活性,并进行了田间防效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丝核菌、镰孢菌、蠕孢菌等均可侵染小麦,在茎基部表现典型或近似小麦纹枯病症状;氟唑环菌胺对丝核菌有极高的室内生物活性、但对镰孢菌室内生物活性很差,其EC50分别是0.099 mg/L、126.974 mg/L;氟唑环菌胺单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远低于其与咯菌腈等混剂防效。具有纹枯病相似症状的小麦茎基病害,是由丝核菌、镰孢菌、蠕孢菌等多病原混合侵染的病害,防治时应考虑药剂对丝核菌、镰孢菌、蠕孢菌等的综合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唐琳  赵辉  高增贵 《华北农学报》2012,27(2):202-206
采用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河南省豫西地区农田土壤镰孢菌种群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通过鉴定,共得到了9个种的镰孢菌,分别为尖孢镰孢菌、半裸镰孢菌、轮枝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层生镰孢菌、锐顶镰孢菌、黄色镰孢菌、木贼镰孢菌和茄腐镰孢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表明:镰孢菌属真菌18S rDNA-ITS和EF-1α基因序列均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和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其中李瑟组镰孢菌轮枝镰孢菌、层生镰孢菌、黄色镰孢菌种间18S rDNA-ITS基因序列存在着较高的同源性,不能正确地表现镰孢菌属种一级分类单元的特征;而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却较好地表现出了供试菌株种一级的关系,说明镰孢菌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较18S rDNA-ITS基因序列存在更丰富的种间多态性,可以较好地表现镰孢菌种一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其在山东的种群组成及毒素类型,在2014,2015年从山东11个地区的28县、市共采集小麦病穗标本300余份,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方法,得到小麦赤霉病菌菌株338株。根据采集地点随机选取120株作为测试菌株,采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对选取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20个供试菌株均为禾谷镰孢菌进化宗系群,分为两种进化类型:禾谷镰孢菌和亚洲镰孢菌,分别为108株和12株,其中禾谷镰孢菌占90%,是优势致病型。亚洲镰孢菌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优势种,此类型是首次在山东境内被检测到,且其在山东的分布与前茬作物种类无明显的相关性。毒素化学型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20个菌株中有118株属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毒素化学型,仅有2个菌株产生雪腐镰孢菌烯醇(NIV)毒素。其中,DON毒素化学型菌株又进一步划分为15-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15-AcDON)和3-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3-AcDON)。其对应菌株分别为101株和17株。  相似文献   

10.
检测了土地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terrae) NK3-4对水稻立枯病菌(尖孢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的拮抗活性、作用机理及对立枯病的防效。结果表明,NK3-4对尖孢镰孢菌及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4.4%和85.7%,并抑制了病原菌色素生成、破坏了菌丝细胞壁、降低了孢子产量(降低95.0%),抑制了孢子萌发(抑制率91.6%)。尖孢镰孢菌毒土条件下,NK3-4菌液浸种结合拌土处理使水稻出苗率提高了10.2个百分点,但禾谷镰孢菌毒土条件下,NK3-4对水稻出苗率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出苗后7 d,NK3-4浸种使高于1 cm幼苗的比率提高了39.8个百分点,拌土处理提高了21.3个百分点,浸种结合拌土提高了46.3个百分点。无论是尖孢镰孢菌还是禾谷镰孢菌毒土胁迫下,NK3-4菌液处理均可促进水稻根系生长,降低发病率。尤其是NK3-4菌液浸种结合拌土处理,使尖孢镰孢菌胁迫下的水稻根长增长了5.0倍,对立枯病防效达到了80.5%。NK3-4对镰孢菌的拮抗机制为抑制菌丝生长、破坏菌丝细胞壁、抑制色素生成、抑制分生孢子萌发。NK3-4可通过减轻病原菌对水稻生长的胁迫防治...  相似文献   

11.
刘建军  赵振东 《种子》1997,(6):31-36
小麦籽粒黑胚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有互格链格孢,麦根腐德氏和镰孢霉三种病原菌,其中,互格链格孢是最常见的黑胚病原菌,黑胚病原菌多于籽粒发育期间侵染种子,通常,面团期是侵染的最佳时期黑胚抗性由一对或几对主基因控制,在分离群体中对黑胚抗性进行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由胁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引起的赤霉丝疫病(FHB)是1993年以来美国中西部地区大麦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害使有潜力获利的大麦作物麦芽制造异常,从而大大降低了大麦作为食用籽粒的价值。造成酿酒大麦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存在脱氧瓜萎镰  相似文献   

13.
小麦籽粒黑胚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有互格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麦根腐德氏霉(Drechslerasorokiniana)和镰孢霉(FusariumSPP.)三种病原菌,其中,互格链格孢是最常见的黑胚病原菌,黑胚病原菌多于籽粒发育期间侵染种子,通常,面团期是侵染的最佳时期。黑胚抗性由一对或几对主基因控制,在分离群体中对黑胚抗性进行选择是有效的。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黑胚最有效的途径。黑胚的发生既受遗传控制,同时又受环境影响,小麦籽粒发育期间的降雨、灌溉和露水强烈地影响着黑胚的发生,氮肥和花粉对黑胚的发生也有影响。由不同的病原菌引起的黑胚对种子发芽率、粒重和产量的影响不同,互格链格孢对上述三因素基本上无影响,由麦根腐德氏霉引起的黑胚其大多数种子不能发芽,由镰孢霉引起的黑胚其种子基本上无发芽力,黑胚使出苗率和幼苗活力降低,由麦根腐德氏霉和镰孢霉引起的黑胚其籽粒重量显著低于正常籽粒的粒重,从而导致产量的显著降低,黑胚影响小麦品质,使出粉率和面团稳定性降低,使面粉色泽度增加(白度降低)、籽粒的α-淀粉酶活性提高,黑胚的控制除了通过选育抗病的品种外还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小麦赤霉病镰孢菌种群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东北地区小麦赤霉病镰孢菌的种群组成及分布,分别从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密山市、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等地区采集小麦赤霉病病样,经单孢分离纯化共得到118株镰孢菌,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基因组DNA的EF-1α序列分析技术进行了镰孢菌种类的辅助鉴定,确定属于7个种:禾谷镰孢菌为优势种,分离频率为64.41%,藤仓镰孢菌为次优势种,分离频率为18.64%;燕麦镰孢菌、尖孢镰孢菌、木贼镰孢菌、锐顶镰孢菌和轮枝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5.08%,3.39%,3.39%,3.39%,1.70%。同时,在玉米成株期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镰孢菌可以侵染玉米,较玉米茎腐镰孢菌的致病力低。  相似文献   

15.
尖孢镰孢菌致病机理及相关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尖孢镰孢菌是农作物和园艺作物上为害最严重的土传病原物之一,目前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而明确其致病机理被认为是开发新的且有效的防治技术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尖孢镰孢菌产生毒素、尖孢镰孢菌细胞壁降解酶、尖孢镰孢菌对寄主的定植及对植物防卫物质的解毒等角度阐述了尖孢镰孢菌致病机理,总结了近几年克隆的15个尖孢镰孢菌致病相关基因、基因功能以及筛选致病基因的策略;概括了研究致病机理和致病基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吉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16年采自吉林省36个村镇的玉米根腐病样品进行镰孢菌分离和鉴定,并通过田间试验筛选有效药剂。结果发现,在分离获得的84株镰孢菌中,主要包括尖孢镰孢、禾谷镰孢、拟轮枝镰孢、层出镰孢、三线镰孢等11种,其中尖孢镰孢平均分离频率最高,为45.2%;其次是禾谷镰孢,平均分离频率为20.2%。从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17.
干腐病是马铃薯窖储期的主要病害,病原菌往往通过薯块表面的机械擦伤入侵块茎并破坏块茎的薄壁细胞而进行侵染,其中病菌的进一步扩展需要降解寄主细胞壁,因此,针对干腐病病原镰孢菌产酶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接骨木镰孢菌(Fusarium sambucinum)、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拟丝孢镰孢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黄色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拟枝孢镰孢菌(Fusarium sporotriodides)为试验菌种,以克新1号为寄主材料,对5种镰孢菌体内产细胞壁降解酶特性及温度对这些致病菌的产酶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5种镰孢菌接种在马铃薯薯块上后,均可以产生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其中Cx的活性在侵染后期最高,PMG在侵染前期较高,且Cx活性低于PMG。在温度对镰孢菌活体内产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试验中发现,相对于不接菌对照,Cx、PMG的活性在25℃时较高,β-葡萄糖苷酶在20℃下活性较高,PG在20℃和25℃的活性都较高。以上结果说明:镰孢菌侵染马铃薯时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壁降解酶,Cx活性在侵染后期较高,PMG活性在侵染前期较高,且低温不利于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玉竹锐顶镰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和掌握病害的发生规律及更好的防治病害,本实验从温度、pH值、光照、碳源、氮源对玉竹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菌落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种类杀菌剂对病菌的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锐顶镰孢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7.0,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以甘氨酸为氮源时利用最优。药剂筛选结果表明有机硫类杀菌剂对玉竹锐顶镰孢菌的抑制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9.
尖镰孢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大)蕉是世界重要的水果和粮食作物,但世界香蕉产业的发展正遭受到由古巴尖镰孢菌侵染引起的枯萎病的严重威胁,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而且其致病机理尚未明晰。笔者综述尖镰孢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包括侵入前期寄主根的分泌物对尖镰孢菌生长的影响和尖镰孢菌侵染寄主的过程;致病毒素,包括尖镰孢菌所产毒素的成分和毒素的作用机制和致病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全面、深入地揭示香蕉枯萎病的致病机理和开拓新的防治途径提供研究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赤霉病(FHB)一种由镰刀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破坏性和危害性极强,是全球谷物的头号穗病,不仅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而且其所产生的真菌毒素也会污染小麦籽粒,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FHB是由孢子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目前还没有真正有效的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