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食品科学与食物有效供给胡文忠,徐萍,戴惠敏(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新时期调整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和产品结构,应充分发挥食品科学的作用,大力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减少损失和浪费,以期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使人们吃得更好,更丰富,更科学。一、我国食物消...  相似文献   

2.
随着畜牧法等法律的相继颁布实施,以及农业部相关配套法规、规范、标准的实施,政府、社会、消费者必将对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严重关注。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已对我国食品、农产品的出口建立了更为严格的技术壁垒。因此,今后的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按照法规和标准的要求,规范生产、操作、记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良好农业规范为进一步促进和提高食品、农产品安全控制、动植物疫病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动物福利、职业健康等方面的保障能力提供了经验和技术的支持。为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食品工程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论述了在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提出对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人才培养数据的建设及整合、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以及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为提升我国食品工程领域的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新疆畜牧业》2011,(9):1-1
农业部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快速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的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高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可以保持年均13%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实现...  相似文献   

5.
《饲料广角》2008,(8):14-14
为强化科技研发和创新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业部加紧构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4月17日.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及专业分中心在京正式授牌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的建设重点是围绕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和传统农产品等5大领域分品种、分区域、  相似文献   

6.
据《保鲜与加工》2008年第6期报道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系和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的研究人员,将巨峰、玫瑰香以及红地球葡萄,分别包装在聚乙  相似文献   

7.
新闻简报     
首届中外农产品贮藏加工科技大会落下帷幕农产品加工领域科技创新成为各界关注热点本刊讯:2004年10月26~28日,首届中外农产品贮藏加工科技大会在京落下帷幕。本届大会由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主办,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承办。据组委会秘书长陈渝介绍,本届农产品贮藏加工科技大会呈现出三大特点:首先,本届农产品贮藏加工科技大会参加的领导多,充分表明国家对农产品贮藏加工业的关注和支持。中国工程院士卢良恕、农业部原副部长洪绂曾、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等出席了会议并讲话。其次,本届会议农产品贮藏加工领域…  相似文献   

8.
产地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增值工程发展战略蔡同一,冯双庆,陈青云,马长伟,郑大豪,吴海琴(北京农业大学)产地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增值工程是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领域,是发展农村经济最活跃、最具有关键性影响的因素之一,是农业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技术的时代。为了发挥贵州大学的学科优势,更好地开发贵州丰富的生物资源,把贵州建设成为农业强省、畜牧大省,按省政府的决定,于1998年8月在贵州大学组建了生物技术学院。 学院坐落于万木葱笼、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花溪河畔。学院下设动物科学系、食品科学系、生化营养研究所、虫生真菌研究室、微生物教研室等,目前正在筹建生物技术系。全院现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和食品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有生物技术、牧草、畜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加工研究所经过近3年的研究,成功开发出了多种类型的农产品节能保鲜库,适应于不同农产品贮藏保鲜的特点要求和不同经济水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食品辐照技术及在国内外发展近况程海(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系)当今世界的食品状况:一方面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非洲)有成千上万人挨饿或营养不良,另一方面是食品在产后贮藏运输过程中大量损失掉。据联合国有关部门估计,世界每年粮食产量的因虫害及微生物致腐而...  相似文献   

12.
甘薯膨化食品的研制谭锋(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系)甘薯在我国种植范围广,特别是山区和贫瘠土地上的重要农产品资源之一[1],甘薯的深加工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目前市场上的甘薯深加工食品主要以薯干、薯脯、薯片等产品为主,品种较少。膨化小食品是一类深受广大消费者欢...  相似文献   

13.
绿色动物性食品及其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简述了我国绿色动物性食品的现状及大力发展动物性食品产业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论述了影响绿色动物性食品的主要因素(即:养殖生产场地环境,饲料,兽药及食品加工,贮藏,运输等过程),提出了大力发展绿色动物性食品的主要对策;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切实制定好绿色动物性食品的发展规划,狠挖潜力,扩大绿色动物性食品总量,推进产业化经营;从养殖场地环境,饲料安全,实施畜禽安全保障工程等方面,加强对绿色动物性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和保鲜技术研究,开发,严把产品质量关,创建绿色动物性食品产业电子商务信息网,加快信息和技术的交流,迎接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该计划以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卫生质量监测检验体系的建设为基础,通过对农产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以逐步实现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加工和消费。通过近几年研究和实践表明,发展动物无公害养殖和产品的无公害加工既是养殖业与食品加工业组织方式的创新,也是食品安全质量制度的创新。  (一)无公害养殖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含义  1.无公害:无公害是指对环境和人…  相似文献   

15.
《乳业科学与技术》2012,35(1):52-53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食用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不高,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越来越成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必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数量安全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方能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家庭方便食品现状与发展朱红(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农产品加工专业)跨世纪之际,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因此,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适应国民习惯与生活水平的方便主副食品,研究建立科学的家庭饮食结构十分重要。一、城市家庭方便食品现状我国有...  相似文献   

17.
征订启事     
畜产品加工学是研究畜禽养殖业终端产品加工的科学理论和工艺技术的一门课程。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的一个分支,其核心内容较为抽象。以往呆板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手段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及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畜产品加工学课程带来了契机。现就CAI在畜产品加工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东创中心)、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成立至今近20年。已承担各类国家和省部级农产品加工科研项目四十余项,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和技术专利。目前加工中心长春新址实验大楼(6000平方米)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食品生化和生物技术以及微生物实验条件,有物性仪、数码显微成像系统、全自动凯氏定氮仪、牛奶分析仪、色谱分析系统、全自动发酵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该计划以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卫生质量监测检验体系的建设为基础,通过对农产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以逐步实现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加工和消费。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述了我国绿色动物性食品的现状及大力发展动物性食品产业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论述了影响绿色动物性食品的主要因素(即养殖生产场地环境、饲料、兽药及食品加工、贮藏、运输等过程),提出了大力发展绿色动物性食品的主要对策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切实制定好绿色动物性食品的发展规划;狠挖潜力,扩大绿色动物性食品总量,推进产业化经营;从养殖场地环境、饲料安全、实施畜禽安全保障工程等方面,加强对绿色动物性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和保鲜技术研究、开发,严把产品质量关;创建绿色动物性食品产业电子商务信息网,加快信息和技术的交流,迎接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