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粳稻—小麦周年种植抗逆应变技术调整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江苏省稻麦周年生产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秸秆全量还田应变技术、直播稻应变技术和稻田套播小麦应变技术;同时分析了不同地区稻麦生育期间常遇的不利气象条件及灾害,初步提出全省三大生态区稻麦周年种植防灾减灾技术,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基因型玉米对乙烯利调控反应敏感性的差异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卫晓轶  张明才  李召虎  段留生 《作物学报》2011,37(10):1819-1827
倒伏是玉米高产栽培中导致产量严重下降的关键性限制因素之一,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或复配剂改善玉米茎秆质量、提高抗倒能力,是解决玉米倒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玉米杂交种农大108、鲁单981及其相应亲本许178、黄C、齐319和lx9801为材料,在拔节期叶面喷施200 mg L-1乙烯利药液,研究了乙烯利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株型及其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显著降低了农大108、鲁单981的株高和穗位高,特别是显著抑制了基部第1至6节间伸长;乙烯利处理显著提高了基部伸长节间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降低了基部伸长节间中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4)含量,增加了脱落酸(ABA)的积累。乙烯利处理显著降低了亲本许178、黄C、齐319和lx9801的株高和穗位高,显著缩短了基部节间长度;乙烯利处理后显著提高了基部伸长节间PAL和IAAO活性,显著降低了节间IAA和GA4含量,提高了脱落酸含量,降低了GA4/ABA比值。结合植株性状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杂交种对乙烯利调控反应敏感性差异是由其双亲对乙烯利反应差异造成的,表现在乙烯利处理父母本间株高、穗位高、PAL和IAAO活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节节麦与野生燕麦杂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 Sch,2n=2x=14与通北野生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直接杂交成功。F_1有两株,一株优势很强,成穗143个,另一株生长很弱,从苗期开始脚叶就逐渐黄化,成穗14个。经花粉母细胞镜检表明,生长势很强的杂种,是自然加倍的双2倍体,染色体数为2n=8x=56。生长弱的杂种植株,是7倍体,染色体数基本上是2n=7x=49。这2株杂种芒长在护颖和外颖的背上,具有燕麦族芒长在外颖背上的族的特征性状。这2株杂种对国内白粉菌小种均表现免疫。节节麦及其他山羊草种,基本上是不抗白粉病的。7倍体植株的结实率极低。  相似文献   

4.
加速常规稻麦种子产业化进程促进统一供种率的提高江苏省如东县种子公司(226400)邓素银刘春明常规稻麦种子的供种一直为农作物种子实行统一供种的难点和弱点,已严重影响了稻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迅速推进常规稻麦种子产业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常规稻麦...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影响小麦锰营养的品种和土壤因素,优化小麦锰营养,实现小麦丰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16—2020年西北旱作小麦区(旱作区)以及黄淮小麦玉米轮作区(麦玉区)、南方水稻小麦轮作区(稻麦区)3个麦区13个省份38个试验点开展试验,测定了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籽粒锰含量以及土壤有效锰、pH等指标。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为麦玉区>稻麦区>旱作区,平均为8.1、5.9和5.9 t hm–2;小麦籽粒锰含量为稻麦区>旱作区>麦玉区,平均为46.9、45.4和41.4 mg kg–1。小麦品种籽粒锰含量与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构成因素及锰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因麦区而异。旱作区小麦品种籽粒锰含量与产量、生物量、收获指数均显著负相关,麦玉区与产量和收获指数显著负相关,稻麦区无相关。旱作区籽粒锰含量与穗数及穗粒数显著负相关;麦玉区与穗数显著负相关;稻麦区与穗数显著正相关,而与千粒重显著负相关。麦玉区和稻麦区籽粒锰含量均与地上部锰吸收量和籽粒吸锰量显著正相关,旱作区籽粒锰含量与籽粒吸锰量显著正相关;稻麦区籽粒锰含量与锰收获指数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坚  赵开军  乔枫  杨生龙 《作物学报》2012,38(4):632-638
利用OsGA20ox2基因序列构建不同长度的RNAi片段并导入水稻,获得不同高度的矮化植株。将这些矮化植株与野生型植株回交获得B1F2群体,卡方检测表明B1F2群体矮秆植株数和高秆植株数符合3∶1比例,表现为矮秆显性的遗传规律。对矮化植株的F5和B1F2群体株高、各茎节间长度和一些主要农艺性状方差分析显示, OsGA20ox2基因的RNAi能显著缩短株高和各节间长度(P<0.05),RNAi干扰片段越长,使植株株高和节间长度缩短程度越大,可使株高降低24~42 cm,矮化22%~39%。在同一长度的RNAi干扰片段下,倒一节节间长度平均缩短与倒二节节间长度平均缩短非常相近,倒三节和倒四节节间长度平均缩短非常相近,总的缩短程度是倒四节>倒三节>倒二节>倒一节。这种近基部节间长度缩短幅度和比例较大的特点,利于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同时上部节间缩短幅度和比例较小,有效地保持合理株高,不使生物产量明显降低,有利于水稻的稳产和高产。OsGA20ox2基因的RNAi不影响如千粒重、结实率、穗长等其他主要农艺性状或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缩节胺拌种,可有效降低棉花子叶节高度,可省去棉花苗期化控程序,节约种植成本。本试验通过对二十九团用缩节胺拌种和未拌种的10块棉田的棉花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缩节胺拌种的棉田,棉花出苗整齐一致,苗期长势稳健,棉花1~4节间长度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8.
《福建稻麦科技》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主办的专业科技期刊,第五届全国农业期刊三等奖。主要报道稻麦作物科研论文、试验研究报告、有关文献综述及国内外科技动向。设有:稻麦作物遗传育种、试  相似文献   

9.
旱种水稻基部节间性状与倒伏的关系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倒伏是制约旱种水稻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之一。以籼型杂交稻汕优63和粳稻9516为材料,研究了旱种水稻倒伏的原因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与水种相比,旱种水稻的倒伏率明显高,结实率和粒重明显降低,产量明显降低。自抽穗至成熟,旱种水稻基部节间强度(厚度、单位长度重量)、碳水化合物(尤其是淀粉)含量低于常规水种稻,α-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水种稻。水稻基部节间淀粉含量与节间厚度和单位长度重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α-淀粉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淀粉输出与α-淀粉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施用硅、钾肥能降低旱种水稻基部节间α-淀粉酶活性,提高基部节间淀粉含量,增强基部节间强度,大幅度降低倒伏率,提高旱种水稻的结实率和粒重,从而提高产量。孕穗期去1/2叶,效果则相反。表明在旱种条件下,水稻基部节间α-淀粉酶活性高,促进了节间贮存淀粉的降解,降低了基部节间强度,造成旱种水稻的倒伏。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稻麦两熟区高产优质高效的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组合,从2001年开始,在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区进行田间连续定位试验。设置稻麦双季免耕与秸秆还田(NTS)、麦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NT)、稻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CT)、稻麦双季翻耕与秸秆还田(CTS)、稻麦双季少耕与秸秆减量还田(MTS)以及稻麦双季翻耕无秸秆还田(CT,对照)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组合下2009-2018年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其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其中MTS处理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29.64%和19.76%,具有明显的养分积累效果;但连续免耕不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RNT和RCT处理小麦产量较高,分别比NTS处理增加了16.33%和10.34%;同时RNT处理小麦的加工品质及面条质量也有提高趋势。因此,麦季免耕与秸秆还田结合的耕作模式有利于提高中弱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可作为该地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小麦优先选择的耕作技术组合。  相似文献   

11.
不同稻麦茬口衔接期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连续两年试验研究,明确了淮北稻麦两熟季节紧张区不同水稻收获时间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宜的稻麦茬口组合与水稻和小麦品种搭配方案,并为各区域水稻和小麦品种选育中的生育期目标提供依据.综合考虑稻麦两熟的综合效应和效益,10月20日是水稻收获、小麦播种的最佳衔接期,为赣榆县稻麦两熟高产增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秸秆还田对耕地质量和稻麦产量的影响,于2010—2015年在泰州市姜堰区张甸镇(高砂土)和沈高镇(勤泥土)布置周年定位试验,测定土壤肥力指标和稻麦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高砂土还是勤泥土,在秸秆还田与化肥施用共同作用下,土壤全N、速效P和速效K含量与空白以及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土壤容重显著下降;与单一施用化肥处理相比,两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加。3年后秸秆与化肥配施处理的稻麦产量均比单施化肥处理的产量显著提高,且在高砂土上对稻麦增产效果的表现时间以及增产幅度均高于勤泥土。因此,长期的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对提高耕地质量和稻麦产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发展高效、绿色农业。苏北地区农业发展优势突出,在稻麦生产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文章分析了苏北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稻麦周年高产栽培模式,总结了小麦栽培关键技术,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连云港地区稻麦周年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水稻毯状中大苗机插-小麦免耕机旋沟播技术的稻麦周年模式。模式通过稻麦品种选用、水稻中大苗毯苗育秧机插关键技术创新、小麦免耕机旋沟播新技术应用,通过向前延伸了水稻播种期,延长了水稻秧龄10-15d,提早了水稻收获期,缓解了季节矛盾,促进稻麦周年均衡增产,是江苏淮北地区特别是连云港市压缩直播稻、提高稻麦周年高产增效的创新举措,具有广泛的生产应用指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三年栽培试验和生产示范的基础上,参照国家绿色食品生产规范要求,制定了江苏淮北地区稻麦周年单产12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规程明确了该区域稻麦周年单产1200kg/667m~2栽培的产量构成、种植方式、茬口安排、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指标,侧重规范了该区域稻麦周年高产品种茬口搭配、栽培调控、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以促进本地区稻麦周年生产实现高效化、规模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北海道特产小果树HASKAOP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重要的野生果树资源。但由于其是木本植物,苗木繁殖周期长。因此对其节间培养及其增殖的条件进行了探讨,建立了高效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其最适宜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1/2MS BA0.5mg/L和1/2MS CPPU0.15mg/L,并且CPPU的作用强于BA;根系最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1/2MS IBA0.5mg/L。生根率高达90%。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对农大486单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方法对不同密度处理对紧凑型玉米品种农大486单株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叶面积减少,密度对单株叶面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中部叶片的影响。对单株干物质的影响主要从拨节开始,密度对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成熟期>乳熟期>吐丝期>大喇叭口期>拨节期。根数、株高、对应节闻长、基部茎粗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少,且密度越大,影响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8.
稻麦轮作高产技术途径与主攻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全德  徐关印 《种子》2004,23(8):64-65
通过对稻麦轮作高产栽培的多年研究,给出了稻麦高产的一种技术途径,即麦茬稻采用大穗品种、壮秧稀植和V字施肥,稻茬麦宜旋耕撒播和NPKZn配合底施.用改良通径分析方法,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麦均应适当降低单位面积穗数,主攻穗粒数才能进一步高产.  相似文献   

19.
太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施肥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太湖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为了探讨太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施肥途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文献总结与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太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的施肥现状,指出施肥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农户间施肥量差异大,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养分投入不平衡,农民普遍偏施氮肥,磷、钾肥尤其是钾肥使用比例很低,一般不超过氮肥施用量的20%;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与作物养分需求不同步。建立、完善和应用集土壤、作物、环境等管理技术为一体的最佳养分管理技术是实现太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持续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高效利用及环境保护多重目标相协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水稻基部伸长节间性状与倒伏相关性分析及QTL定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利用珍汕97B/密阳46 RILs群体及其构建的连锁图谱,对水稻株高和基部Ⅰ、Ⅱ伸长节间性状与稻株抗倒伏能力进行相关分析,并对基部Ⅰ、Ⅱ伸长节间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加性效应QTLs 16个、加性´加性互作33对。估算了每个QTL的加性效应值和每对加加互作的上位性效应值,比较了QTLs的基因组分布。在第1染色体短臂和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