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设5个不同施肥模式,观察在不同施肥模式下对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获得的产量依次为底肥+三次追肥>底肥+二次追肥>底肥+一次追肥>一次性施肥>不施肥(CK)。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水稻栽培模式的研究意义及目的,探讨了近年来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的研 究,提出了制约水稻栽培模式推广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提高水稻种植模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施肥方法和栽培密度对水稻品种间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首先,分析了不同水稻品种、不同施肥方法和不同栽培密度3种主效应以及它们的互作效应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决定产量性状表现的主要因素。不同施肥方法和栽培密度对大多数产量性状有影响。在合理的栽培密度内,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大。互作效应对产量性状的作用不大。由此可知,这3个主效应对产量性状的作用大多数是独立的。因此,要获得高产,第一是选择高产品种(早稻产量以舟优903为高,晚稻以协优46为  相似文献   

4.
本项研究针对旱瘠田和渍潜田的土壤特性,设定氮素,磷素和钾素水平的有上下限分别为每亩5-10kg,2-6kg,4-12kg,研究结果表明,氮素水平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为第一因素,但旱瘠田早稻和渍潜田晚稻在上述施用范围内氮素用量与产量反相关;影响两种类型土壤早稻产量的第二因素为磷素水平,而影响晚稻的第二因素为钾素水平,因此,旱瘠田早稻肥水平为低氮,高磷,旱瘠田晚稻需肥为高氮,高钾,其次是高磷,渍潜田早  相似文献   

5.
用L9(3^4)安排了水稻品种,施肥方法,抛秧密度3个因素各3种水平的早稻正交试验、结果以迟熟杂交水稻特优63,采用攻头保尾施肥法或平稳施肥法,每公顷抛栽30万丛组合的水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中,均以旱作覆膜栽培(HF)产量最高,与水作覆膜栽培(SF)、旱作不覆膜栽培(HBF)、常规栽培(CK)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超级杂交稻组合88S/1128不同栽培模式产量从高至低的顺序为:HF>SF>HBF>CK.优质常规稻湘晚籼17号产量从高至低的顺序为:HF>HBF>SF>CK.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是HF产量高的主要因素;两个品种均表现HF干物质积累、单株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SPAD显著高于CK、SF和HBF,但HF、SF和HBF株高不如CK.  相似文献   

7.
黄平县水稻不同产量水平氮磷钾施肥配比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个水稻3414肥效试验结果,综合分析黄平县水稻高、中、低产量水平的氮、磷、钾施肥配比及施肥量。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高于600 kg/667m2的化肥用量为纯N 12.7 kg/667m2、P2O57.2 kg/667m2、K2O 10.7 kg/667m2;水稻产量在500~600 kg/667m2的化肥用量为纯N 10.6 kg/667m2、P2O56.4 kg/667m2、K2O 9.5 kg/667m2;水稻产量低于500 kg/667m2的化肥用量为纯N 10.4 kg/667m2、P2O56.8 kg/667m2、K2O 8.0 kg/667 m2。  相似文献   

8.
施肥水平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种施肥水平对2个杂交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粤优589收割产量与分蘖数、有效穗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系,红泰优996收割产量与有效穗、结实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系,两品种收割产量均与每穗粒数存在一定的负相关系;3种施肥水平之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粤优589收割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而红泰优996收割产量开始下降,然后升高。  相似文献   

9.
“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是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统一推荐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田间肥料效应“3414”试验是获得作物最佳施肥量的方法之一,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和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通过田间试验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形成100kg经济产量的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特开展此次试验.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不同施肥模式的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做到"科学、经济、环保"用肥,实现"增加产量、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目的,以绥粳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不同施肥模式对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底肥+三次追肥产量最高、净产值最高、产投比最大,底肥+二次追肥、底肥+一次追肥表现次之,而一次性施肥处理是一种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应予以淘汰.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栽培方式及密度和施肥条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随着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的发展,水稻旱育宽行窄距栽培新技术推广面积逐年加大。为了解决贵州湄潭县稻油两熟区茬口矛盾,探讨在湄潭县的生态条件下,旱育宽行窄距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秧采取大苗从苗床直接取苗,带肥泥抛栽)的增产性,于2000~2002年对两种栽培方式及其配套密度和不同施肥量与施肥时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鞠涛 《中国农业信息》2015,27(10):75-76
水稻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大米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各种以大米为材料的食品也越来越丰富,由此大米的商业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的水稻种植范围虽然比较广泛,但由于水稻的施肥方法不科学,施肥技术不先进等等因素致使我国的水稻产量还不能完全保证市场需求,水稻的质量还需要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水稻施肥不同配比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磷、钾是水稻生长发育中所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肥料对水稻生长发育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现在生产上以磷酸二铵、尿素、硫酸钾三大肥料为主,通过对肥料不同的配比,对提高水稻的产量,改善水稻的生育期间群体性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进行了如下试验。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系统比较研究化肥、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和无肥4种施肥模式条件下早稻和晚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主要生育时期,群体根系干重均表现为习惯施肥化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群体地上部干重表现为习惯施肥秸秆还田+化肥化肥无肥。地上部茎群体干重均表现为习惯施肥化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叶群体干物重均以秸秆还田+化肥和习惯施肥水稻最高;穗群体干物重均以习惯施肥水稻最高,秸秆还田+化肥和化肥水稻次之。早稻和晚稻主要生育时期,根系干重占总干物质重的比例均以习惯施肥水稻最高,茎的比例均以无肥水稻最高,叶和穗的比例均以秸秆还田+化肥水稻最大。早稻主要生育时期,各施肥模式水稻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无肥;晚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间大小顺序为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化肥无肥。早稻和晚稻主要生育时期,水稻LAI大小顺序均表现为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化肥无肥。各施肥模式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比无肥增产3108.2、3592.2、3409.4和1917.7、2797.5、2635.5 kg·hm-2。说明不同施肥模式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化肥相比,秸秆还田+化肥和习惯施肥模式水稻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6.
施肥水平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不同氮效率杂交水稻产量差异与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关系,以期为水稻品种改良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材料,通过设置低肥(75 kg N·hm~(-2),37.5 kg P_2O_5·hm~(-2),75 kg K_2O·hm~(-2),记为N_1P_1K_1)、中肥(150 kg N·hm~(-2),75 kg P_2O_5·hm~(-2),150 kg K_2O·hm~(-2),记为N_2P_2K_2)、高肥(225 kg N·hm~(-2),112.5 kg P_2O_5·hm~(-2),225 kg K_2O·hm~(-2),记为N_3P_3K_3)3种施肥水平,并在各施肥水平下均增设一不施氮处理,研究其对不同氮效率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结实期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特性。【结果】品种与施肥水平对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及各生育阶段氮素的累积、转运、分配,以及氮素利用特征和产量均存在显著影响;品种对氮肥回收利用率、千粒重,以及总颖花数的影响均不同程度的高于施肥水平的调控效应;施肥水平对主要生育时期及各生育阶段氮素的累积,结实期叶片和茎鞘氮的运转,以及产量调控作用显著。N_2P_2K_2相对于N_1P_1K_1处理能促进不同氮效率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及各生育阶段氮素的累积,提高氮收获指数,促进结实期叶片和茎鞘中氮素的运转,进而显著提高稻谷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且N_2P_2K_2均显著高于同品种下其他的肥料施用处理,为本试验最佳的氮磷钾肥施用模式;N_3P_3K_3处理易造成结实期叶片及茎鞘中氮滞留量增加,氮转运贡献率显著降低,导致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氮高效品种具有总颖花数、结实率高的特征,其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累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等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但千粒重并不是氮高效品种所独有的特征;此外,氮高效品种结实期更有利于叶片与茎鞘氮素的运转及穗部氮素的累积,尤其氮高效品种具有较高的茎鞘氮素转运率,其与氮肥生理利用率、回收利用率及农艺利用率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699*—0.743*),是导致不同氮效率品种氮肥利用效率、产量差异的重要因子,可作为氮效率及品种鉴选的评价指标,也可以以进一步提高抽穗至成熟期氮高效水稻品种茎鞘氮素运转率,作为实现水稻高产与氮高效利用协调统一的另一重要途径。【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氮高效品种具备的结实期茎鞘高氮素转运、高总颖花数及结实率是优于氮低效品种而形成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N_2P_2K2_为氮高效品种配套的最优氮磷钾肥施用模式。提高抽穗期至成熟期氮累积量,促进叶片与茎鞘氮运转量,尤其应提高茎鞘氮素运转率,可实现高产与氮高效利用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施肥方式及水平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种不同施肥方及水平的3年试验表明,配方施肥纯化肥处理增产效果明显,较空白对照区增产17.11%~35.93%,且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培肥地力的作用,对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菜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菜豆产量与栽培密度、施氮量、施磷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以菜豆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和解析。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达极显著水平;各栽培因子对菜豆产量影响为:栽培密度>氮>磷;栽培密度与氮的交互效应达极显著水平。最后对回归模型进行了仿真优化,提出了菜豆栽培优化组合方案:密度:20.993~23.496万株/hm2;N:265.754~308.499kg/hm2;P2O5:107.843~159.750kg/hm2。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人工栽插3种栽培方式,比较水稻的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差异,为指导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栽插苗数较少,全生育期提前;钵苗机插的成熟期较毯苗机插提前2d,生育期缩短6d。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均产生一定影响,钵苗机插的实际产量最高,人工栽插居中,毯苗机插最低;在产量构成方面,人工栽插要主攻有效穗数,毯苗机插和钵苗机插要主攻每穗总粒数。  相似文献   

20.
通过2010~2011年试验表明,大豆三垄栽培和大垄密栽培模式,在施肥比例N∶P∶K=1∶1.5∶0.5,施肥纯量210~270kg/hm2范围内,大豆的产量与施肥呈正相关,其中大垄密增产6.0%~15.9%,三垄栽培增产9.7%~14.7%;在相同施肥量级的情况下,大豆大垄密较三垄栽培增产9.4%~1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