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广东 9县 (市 )稗草种群对丁草胺、禾草丹抗药性测定 ,结果表明 :广东稗草对丁草胺表现有明显抗药性 ,以LC50为标准 ,最高抗性系数达9.48;广州、博罗两地区的稗草对禾草丹产生抗药性 ,其抗性系数分别为1.74、2.50。 相似文献
2.
利用整株测定法,测定湖南省主要稻区29个稗草生物型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结果表明,湖南省隆回县的生物型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最敏感,其EC50为76.388 3 g a.i./hm2,为敏感生物型。湖南省益阳芷湖口镇和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直播田)的生物型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EC50分别为1 567.164 g a.i./hm2和2 477.542 g a.i./hm2,抗药性指数分别达20.52和32.43,表明这两种生物型稗草的抗药性处于高水平抗性。其中10个生物型稗草的EC50为155.931 8~375.114 g a.i./hm2,抗药性指数为2.02~4.91,表明这些生物型稗草已产生抗性。而其余16个生物型稗草的EC50为84.020 3~151.596 g a.i./hm2,抗药性指数为1.10~1.98,表明这些地方稗草的敏感性正在下降。 相似文献
3.
4.
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琼脂法测定了长江中下游稻区43个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水平。2003年采自浙江绍兴的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最为敏感,其EC50为0.326 8 mg/L,以其为敏感稗草。2003年采自浙江陶堰和浙江塘下的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处于极高抗水平,抗性比分别达到718.48和695.84。采自湖南安乡(2004年)和浙江杭州(2003年)的稗草也产生了高水平抗药性,抗性倍数分别为62.21倍和41.22倍。采自浙江皋埠(2003年)的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还处于低水平抗性阶段,其抗性比为6.41。而其余37个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EC50为0.495 3~1.315 mg/L,抗性比为1.52~4.02,表明这些地方稗草尚处于对二氯喹啉酸敏感或敏感性正在下降阶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方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琼脂法对2000年和2001年采收的29个稗草生态型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广东花都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最为敏感,其抑制中浓度IC50是0.148 0 mg/L;湖南安乡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极为明显,2000年和2001年样本IC50值分别是7.458和13.80 mg/L,其相对抗性比分别为50.4和93.2;2000年采收的湖南常德稗草也对二氯喹啉酸表现出高抗,其相对抗性比值是4.47,黄梅、汉寿、常德(b)、高桥4地稗草也表现出抗性,其相对抗性比值分别为2.37、3.12、2.44和2.20;其他22个稗草生态型对二氯喹啉酸仍未表现出抗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宁夏地区稻田稗草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氰氟草酯的抗药性水平以及对其他除草剂可能存在的交互抗性与多抗性情况,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采自宁夏稻田的36个稗草种群对氰氟草酯的抗药性, 并使用单剂量法测定了各种群对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噁唑酰草胺、二氯喹啉酸和敌稗的交互抗性及多抗性。结果表明, 以氰氟草酯GR50数值最小的生物型为敏感生物型计算抗性指数(RI), 仅有1个稗草种群在推荐剂量下被完全杀死, RI≤ 3.0; 11个稗草种群的RI范围为3.3~9.4, 表现出低水平抗性, 发生频率为30.56%; 19个种群的RI范围为10.3~58.3, 表现出中等水平抗性; 发生频率为52.78%; 5个稗草种群的RI>100, 表现出高水平抗性, 占比13.89%, 其中采自银川市贺兰县立岗镇通义村的稗草种群抗性水平最高。交互抗性和多抗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田间最高推荐剂量下氰氟草酯对稗草鲜重抑制率低于90%的种群中, 58%的稗草种群对噁唑酰草胺产生了交互抗性, 对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二氯喹啉酸和敌稗产生多抗性的种群所占百分率分别为94%、100%、100%和18%。研究发现宁夏地区水稻田多数稗草种群对氰氟草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并对其他常用稻田除草剂产生了交互抗性与多抗性, 其中银北地区稗草种群抗药性水平最高, 部分地区稗草抗性已达到高抗水平, 宁夏水稻田亟须抗性稗草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稻区稗草的抗药性值得重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全世界使用的农药中50%以上为除草剂,其施用面积、总量及费用均超过杀虫剂和杀菌剂的总和[1]。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是世界性的恶性杂草之一。自1978年起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波兰、保加利亚、希腊、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以及中国等国家?.. 相似文献
8.
直播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稗草2.5~3叶期时使用50%二氯喹啉酸WP 50 g/667m2,株防效为53.8%~54.8%,较使用初期的防效大幅度下降.当用量提高至75 g时,杀稗效果也未相应提升.而同期使用的2.5%稻杰OD 40~80 ml/667m2杀稗效果优异,株防效达98.5%~100%.当推迟至稗草5~6叶期使用时,2.5%稻杰OD 60~80 ml/667m2防效仍达95.8%~100%.说明上海嘉定地区直播稻田长期使用二氯喹啉酸后稗草已对其产生了抗性. 相似文献
9.
10.
11.
湖南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湖南部分稻区稗草生物型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水平进行监测。琼脂法测定结果表明,湖南安乡稗草生物型已对二氯喹啉酸产生了明显的抗性,2001年安乡稗草生物型IC50结果显示,其最高相对抗性倍数高达63.80;常德市郊、汉寿县、长沙县高桥镇和春华镇的稗草生物型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正在形成,IC50相对抗性倍数比值为2.15-2.78;而其他地区稗草生物型尚未对二氯喹啉酸产生抗性。茎叶喷雾法测定表明,在室内即便是使用高浓度400 mg/L二氯喹啉酸也不能很好地控制安乡稗草生物型;田间使用浓度为6倍于田间推荐用量(1 350 g/hm2)的二氯喹啉酸不能有效防治安乡稗草生物型,而用田间推荐量(225 g/hm2)的二氯喹啉酸可有效的防治敏感性稗草生物型。以上结果表明湖南安乡稗草生物型已对二氯喹啉酸产生极明显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2.
13.
三株病原真菌对稗草生防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稻田中采集自然感病的稗草标样,分离获得10余种病原真菌,经生测,链格孢菌、尖角突脐孢菌和内脐孢菌是3株很有希望的稗草生防潜力菌。对它们的生长及产孢特性、寄主范围及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对水稻和稗草的致病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菌各有优缺点。链格孢菌对稗草致病力稍差,对水稻有轻度感染,但其产孢速度快,产孢量大;尖角突脐孢菌对稗致病力强,对稻无影响,但产生孢子慢,产生菌丝多;内脐孢菌对稗致病力强,对稻安全,菌落生长较慢,但产孢速度快,产孢量多,气生菌丝少。黑暗、空气充足有利于3菌株的生长及产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稗草病原真菌对稗草及水稻的致病性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从稗草病叶上分离到8种病原真菌,它们是:链格孢、棒弯孢、月弯孢、画眉草弯孢、橙黄树座霉、紫附球菌、Bipolarisschoemaker和尖角突脐孢。前4种病原菌对水稻有致病作用。在对水稻无致病作用的4种病原菌中,橙黄树座霉、紫附球菌和B.schoemaker对稗草的致病力弱,而尖角突脐孢对4.5叶期以下的稗草有极强的致病作用。寄主范围测定表明尖角突脐孢除了轻度侵染玉米幼苗,对其它主要作物如水稻、小麦、大豆、棉花、谷子、豌豆、芸豆、向日葵、芝麻、大麻无致病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尖角突脐孢在我国可作为微生物除稗剂的候选菌 相似文献
15.
生长素类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在我国使用了20多年,目前,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产生了抗性,抗二氯喹啉酸稗草逐渐成为我国南北稻区的防除难题。稗草抗二氯喹啉酸机理比较复杂,从稗草感知二氯喹啉酸到产生氰化物的过程是通过生长素信号通路到乙烯信号通路传导的,期间发生了复杂的基因调控和相关酶的从头合成。最新研究认为,稗草主要通过提高氰化物解毒酶——氰丙氨酸合成酶(β-CAS)的活性和控制有毒氰化物的产量产生抗药性。本文综述了二氯喹啉酸的除草机理与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抗性这两个密切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广东省水稻田杂草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现状及其可能的抗性机理,采用整株剂量反应法测定不同地区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对不同稗种群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分析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iperonylbutoxide,PBO)和4-氯-7-硝基-2,1,3-苯并氧杂噁二唑(4-chloro-7-nitro-1,2,3-benzoxadiazole,NBD-Cl)对不同稗种群抗性水平的影响,并对替代药剂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广东省水稻田多数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仍表现敏感,但采自湛江市的1个种群BC-7对五氟磺草胺产生了抗性,抗性倍数达6.5倍。与敏感种群BC-2相比,BC-7种群并未发生已报道的ALS靶标抗性相关突变。PBO和NBD-Cl均可显著提高BC-7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其干重抑制中量GR50由31.1 g/hm2分别降为11.0 g/hm2和24.7 g/hm2。BC-7种群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仍较敏感,但对二氯喹啉酸和双草醚产生了抗性。表明P450和GST介导的代谢抗性是稗BC-7种群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适用于治理该抗性种群。 相似文献
17.
二氯喹啉酸抗性生物型(QR)稗草和敏感性生物型(QS)稗草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非竞争性条件下在田间对二氯喹啉酸敏感性生物型(QS)稗草和抗性生物型(QR)稗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敏感性生物型稗草在植株高度、根及地上部分生长量、株穗粒度及种子千粒重方面要优于抗性生物型稗草;两者移植后单株分蘖能力没有什么大的差异;抗性生物型稗草剑叶长而窄,敏感性生物型稗草剑叶短而宽;抗性生物型较敏感性生物型稗草生活史短,抗性生物型稗草在移植28d时抽穗率为12.26%,而敏感性生物型稗草在移植46d时抽穗率为15.37%。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