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取安徽省江淮丘陵区绿梅种植园为实例,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特征、水源条件、地形特征以及种植结构,合理确定了以管灌作为高效节水灌溉的方式,并选择了适合的取水栓。通过灌溉制度的制定,计算各级管道管径、水头损失,确定水泵型号,完成了管灌系统的整体设计。该管灌设计案例分析过程详细,结果合理,为该地区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思路,并可作为相关管灌工程设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富营养化水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成因、危害及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植物水体修复的机理、研究进展等进行了综述;同时,分析了目前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修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湿地植物修复水体能力,湿地植物在水体修复中应用形式以及影响植物修复效果等方面对植物修复富营养水体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植物修复工作进行了展望.植物材料对氮磷吸收能力不同,筛选净化能力好的植物是植物修复工作的基础.植物修复富营养化的形式主要是浮床、浮岛、湿地等,在此基础上配合水生动物、微生物净化水体的案例越来越多.基于植物对富营养化修复的研究现状,建议今后筛选氮磷去除能力强的湿生植物,首先要考虑本地区存在的优势物种,具有抗寒抗冻且不易感染病虫害的植物;根据不同水体环境和类型构建多种形态组合的湿地或浮床,在湿地和浮床构建中引入新技术也是一种趋势;另外开展模型预测等多学科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富营养化是水体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该文主要介绍物理化学修复技术、海藻、微生物、浮游植物、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在水体富营养化修复中的研究进展,为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体富营养化与生物修复技术评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呈恶化趋势,严重影响到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们的健康。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与营养物质、溶解氧、光照、温度、水动力以及底泥等影响因素有关。在分析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以及危害的基础上,分别对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水生动物修复技术的机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再生水是城市的第二水源。城市污水再生景观利用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再生水景观回用既能减少水环境污染,又可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污水的再生利用和资源化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景观水体的必选。而国内外学者对如何有效的修复再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做了很多研究,笔者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再生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生物修复及新型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7.
曹秀清  许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05-18706,18708
根据1998-2008年江淮丘陵区统计资料,对该区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该区粮食生产的诸多要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面比、受灾、化肥施用量是影响该区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相对活跃因素。  相似文献   

8.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夫臣 《现代农业科学》2008,15(4):42-42,44
通过实例阐述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水体造成的危害和有效的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9.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宋关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597-8598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介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成因、危害及常用的治理方法,并对生物修复技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进行了详细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以及水生动物修复技术,该技术是目前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水体富营养化是世界性的水质保护难题,受到牲畜粪便、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龙岩市水源地水质富营养化现象初现。因此,除了采取污染源控制和污水截流、引水冲污、底泥疏浚等短期综合治理措施外,还应该致力于营建人工水生植物生态系统和水源地环境保护等长期手段,提高水质自净能力,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保证居民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11.
对安徽省境内17个湖泊的水质状况和沉积物营养盐水平进行调查与评价。水质评价结果表明,1个湖泊为V类水,16个湖泊为IV类水;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个湖泊为中营养,14个湖泊为轻度富营养化,1个湖泊为中度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2.
江淮地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淮丘陵地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 ,开展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江淮丘陵黄褐土及由此发育的水稻土 ,养分状况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变异性。 2 73个土壤样品测定结果表明 ,土壤活性酸、有效P和K、有效B、Zn、Fe等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性较大 ,pH、有效N的空间变异性很小 ,有机质及有效Ca、Mg、S、Cu、Mn等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性介于两者之间。土壤有效N、K、Zn、P、B较为缺乏 ,Ca、Mg、Cu、Mn、S和Fe等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青堆子湾池塘养殖区及邻近海域无机营养盐时空变化,评价其富营养化风险状况。[方法]根据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4个季节对青堆子湾池塘养殖区和邻近海域表层海水的无机营养盐调查,采用一种分类等级的海水富营养化评估模式,对该海域的营养化等级进行了评估。[结果]青堆子湾池塘养殖区和邻近海域营养盐含量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平面呈由养殖区向外海浓度逐渐降低的分布格局,受陆源污水排放和养殖活动影响;青堆子湾海域水质为中度营养等级,春夏季受氮限制,冬季受磷限制,可能面临赤潮暴发的危险,应加强陆源污水排放管理。[结论]青堆子湾池塘养殖区及邻近海域表层水体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等级。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长潭水库富营养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2006年对浙江省长潭水库水生态学进行调查,分析了该水库的富营养化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从流域管理和水动力学2个方面对水库水质管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丘陵山区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作层是农业生产最宝贵的资源,实施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对提高区域耕地质量、保障耕地资源安全有很重要的作用;喀斯特作为我国特殊地貌区,其耕地资源的宝贵程度更加明显。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程包括剥离、储存、利用3个步骤,喀斯特地区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包括重大工程占用土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城镇建设占用土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其他非农建设占用土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3种类型。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可结合具体的工程比如土地整治实施,也可单独进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其具体的工程措施可根据实际选取,如修建的石坎是条石坎还是块石坎等,且可配套道路、排灌等设施以达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目的。大范围的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程将会是今后国土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鄂东北丘陵岗地有机茶园生产管理为例,针对生产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了4年多的系统研究,完善了当地有机茶生产的主要栽培和管理技术体系.其技术要点如下:一是有机茶园建园的选址必须是茶园周围的环境质量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定植方式实行矮密型双行种植方式,茶园的防护林隔离带不可或缺;二是根据生产目的茶类的要求选用适合对路的优良茶树[Camellia.sinensis (L.)O.Kuntze]品种,针对不同定植后茶树年龄实施合理的树冠培养及定型修剪技术,切实防止过度采摘;三是科学有效地实施有机茶园的土壤与施肥管理,严格选择施用肥料的种类,主要施用农家有机肥,重视间作豆科绿肥作物,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四是保持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先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加强病虫害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以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有条件地使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五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茶树冻害,确保茶树安全越冬,一旦冻害发生,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挽救措施,使茶树尽早恢复生长,从而保证茶叶的持续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长潭水库水质监测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调查分析了2007年不同季节长潭水库的水质状况,并提出了进一步控制水库富营养化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8.
屈建钢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643-7644
沟蚀是水力侵蚀中常见的侵蚀形式,对土地的破坏程度更为严重,在河南省黄土丘陵区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危害。从分析侵蚀沟道现状、成因和危害等问题出发,结合河南省黄土丘陵区侵蚀沟道和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提出侵蚀沟道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控氮对湘西北山地烤烟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定氮磷钾配比(1∶1∶3),施氮量分别为135、120、105 kg/hm2,研究控制施氮量对湘西北低海拔丘陵区山地烤烟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成熟度、油分和色度随之提高,但烟叶叶片组织结构僵硬、身份偏厚,各处理上部烟糖含量相对较低,而总碱含量大于3%,对品质提高不利,总体上各处理间烟叶品质差异不显著。干烟产量及均价为氮用量135 kg/hm2时最高,氮用量105 kg/hm2时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