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桐花树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红树林树种中的广布种,具备优良特性,素有海上森林之称。综述桐花树生长特性、群落结构、化学成份、病虫害特征、抗性机制及其生态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利用桐花树对重金属污染的红树林系统进行植物修复是生态恢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特殊生境下的重金属元素沉积、固定、毒害及耐性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述了桐花树在重金属胁迫下的吸收、积累及乓机理响应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基础上,得出桐花树具有很强的重金属耐性.  相似文献   

3.
在海滩涂上栽培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经过11a的经营管理,对红树林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林木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红树林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混交林的林木生长,均比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纯林的林木生长效果好。混交林生长的林木树高、胸径、枝下高、树冠,分别比纯林林木生长的树木高大7.69%、7.5%、11.1l%,胸径粗2.17%、11.41%、6.67%,枝下高大2.01%、10.95%、8.57%,冠幅大5.00%、10.53%、13.50%。红树林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林木在浅潮位生长,比中潮位林木生长效果好,支柱根大、板状根系发达,吸收海水污染物强,能将盐类物质通过叶片光合作用排到植物体外,可去氮和磷等污染物,净化海边环境,防浪护堤,防止海岸侵蚀,起到保护生态环境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树龄(1龄、2龄、4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的成熟叶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和显微观察法,对叶片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树龄对桐花树的叶片形态和组织结构均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树龄的增大,叶面积呈增大趋势,且4龄树的叶面积显著大于1龄和2龄,比叶重基本不变,而叶片长宽比则呈减小趋势;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和疏松度均呈先降后升趋势,且4龄树的叶片组织结构密度和疏松度显著增大;成熟叶上、下表皮细胞大小变化不大;上表皮角质层逐年增厚,而下表皮角质层逐年变薄;盐腺细胞则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镉胁迫对桐花树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砂土混培试验研究红树植物桐花树幼苗在含镉(Cd2+)浓度为(0、0.6、61、22、43、0 mmol/L)系列蒸馏水培养液〔盐度为10‰)中的某些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当培养液中Cd浓度低于6 mmol/L时,随Cd浓度的增加,叶片光合蒸腾作用增强,叶绿素含量、总糖含量增加,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所提高。当Cd高于6 mmol/L时,桐花树幼苗的生长减缓,叶片光合蒸腾作用减弱,叶绿素含量、总糖含量减少,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出现下降趋势。[结论]该研究为阐明红树植物对Cd金属的抗性机制,治理海洋河口重金属污染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桐花树对重金属污染的红树林系统进行植物修复是生态恢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特殊生境下的重金属元素沉积、固定、毒害及耐性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述了桐花树在重金属胁迫下的吸收、积累及其机理响应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基础上,得出桐花树具有很强的重金属耐性。  相似文献   

7.
淹水胁迫对桐花树幼苗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室条件下模拟半日潮水,即设置每半日淹水2、4、6、8 h的4个时间梯度,每天2次,研究淹水胁迫对桐花树幼苗水分和营养吸收与积累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桐花树幼苗水分利用效率增强,这有助于光合物质的积累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淹水胁迫对桐花树幼苗各器官矿质元素N、P、K、Na、Ca、Mg、Fe、Mn、Cu、Zn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淹水胁迫促进了叶片中N、K及根系中P、K、Na、Fe的积累,但抑制了叶片中P、Ca、Fe、Mn、Cu和根系中N、Ca、Mg、Mn、Cu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淡水淹水胁迫对桐花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红树植物桐花树在淡水环境中的耐淹能力,采用不同水位的淡水对桐花树进行模拟淹水栽培试验,通过了解其生长及生理生态特征,分析桐花树在淡水中的生长状况,为桐花树在城市淡水河流、湖泊以及人工湿地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以正常泡水为对照,模拟淡水轻度、中度、重度淹水胁迫60 d,观察桐花树形态特征、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生理...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取具有解磷、促生作用的红树根际解磷真菌,采用NBRIP(National Botanical Research Institute''s phosphate)培养基初筛法从红树根际土壤筛选得到解磷真菌,并分析菌株对不同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差异和高效解磷真菌对桐花树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解磷能力最强的PSF-FJ1、PSF-FJ2和PSF-FJ3菌株对该生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顺序为Ca3(PO42>AlPO4>FePO4>卵磷脂,菌株PSF-FJ1对Ca3(PO42的溶解能力可达773.36 mg·L-1,培养液酸化是溶解Ca3(PO42的关键机制之一。通过ITS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将具有吲哚-3-乙酸(IAA)和铁载体合成潜力的高效解磷真菌PSF-FJ1鉴定为Penicillium sp.。与未接菌相比,接种PSF-FJ1使得桐花树幼苗的总生物量提高了23.13%,植株根系活力增强了64.91%,叶片Pn、Tr和Gs分别显著提高37.92%、40.04%和41.70%,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显著增加,更多的磷元素和氮元素被植株吸收。研究表明,解磷真菌Penicillium sp.PSF-FJ1可有效促进桐花树幼苗的生长,该菌株可开发为新型生物菌肥并可尝试应用于滨海红树造林工程。  相似文献   

10.
铅胁迫对桐花树幼苗根叶蛋白质及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蔡建秀  王慧云  王春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2903-2905,2926
[目的]研究桐花树抗重金属铅(Pb2+)污染的特性。[方法]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0.1、0.5、1.0、2.0、3.0 mmol/L)外源重金属铅(Pb2+)胁迫对桐花树幼苗根和叶蛋白质及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桐花树幼苗在受胁迫过程中受到时间和铅浓度的双重影响。根和叶的蛋白质含量随着铅浓度的升高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根和叶的蛋白质含量总体也趋于减少,除胁迫15 d,根在1.0 mmol/L左右、叶在1.0~3.0 mmol/L高于胁迫3d的。随着铅浓度的升高,POD和SOD活性总体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低浓度组和对照组POD和SOD活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高浓度组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桐花树对重金属铅污染有一定的抗性,但当浓度大于2.0 mmol/L时,桐花树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浓度(NaCl,100、200、300、400 mmol.L-1和NaHCO3,50、100、150、200 mmol.L-1)盐胁迫的角果碱蓬(Suaeda corniculata)幼苗为处理,以不施加盐胁迫的角果碱蓬幼苗为对照,比较不同浓度中性盐(NaCl)和碱性盐(NaHCO3)对角果碱蓬光合、叶绿素荧光等生理指标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大,角果碱蓬幼苗的鲜质量及干质量均逐渐降低;净光合速率在较低盐碱浓度(≤200 mmol.L-1NaCl或≤100 mmol.L-1NaHCO3)时变化不显著,但随着胁迫浓度的升高显著下降;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下降显著;胞间CO2摩尔分数变化不明显;初始荧光F0逐渐升高;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PSII非循环光合电子传递速率RE,T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在较低盐碱浓度下,角果碱蓬幼苗仍可维持光合系统功能,但较高浓度的盐碱胁迫抑制了角果碱蓬幼苗的光合作用,影响了幼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2.
低温寒害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阐明植物的抗寒机理 ,提高植物的抗寒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基因工程在此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本文阐述了基因工程在研究植物抗寒性中的应用 ,以及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巨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蔡小东  张守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17-7418
[目的]为柑橘冬季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尾张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 cv. Owari)和琯溪蜜柚[C. grandis(L.) Osbeck. cv. Guanxim iyou]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叶片不同部位气孔密度、气孔纵径和横径,观测了冬季晴天气孔开张度的日变化。[结果]在所观测的2个柑橘叶片的3个部位中,叶片中部的气孔横径、纵径和气孔密度均比其他部位的要大 琯溪蜜柚的气孔密度比尾张温州蜜柑要小 2种柑橘气孔开张度变化趋势趋于一致。[结论]冬季柑橘应加强田间管理,以保护叶片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4.
小麦抗寒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小麦生长规律,许多品种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时间和强度的低温,但极端的温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提高有不利影响,这种反应是遗传决定的,如小麦的抗寒性。冬季的严酷条件可以减少单位面积内植株数目和降低存活植株的生活力从而对第一个产量构成因素产生不利的影响。有效分蘖力高的品种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弥补冬季的损失。可是人们的目的在于使秋季生长的植株全部能够存活下来,这样能形成较多主穗从而对第二和第三个产量构成因素有利。就小麦品种抗寒性、冻害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论述,以期对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系进行抗寒性评价,并对选育该类小麦品种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植物寒害机理、抗寒冻和冷驯化分子机理研究的深入,已发现了多种抗寒基因,包括各种抗寒调控基因和抗寒功能基因,从而使植物抗寒冻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应用以开展,以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性,增加产量。本文综合论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抗寒冻基因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尚存的一些问题及其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6.
九种耐盐植物在滨海盐碱地的耐盐能力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盐池浇灌盐水的模拟大田试验和田间试验,界定了9种有代表性的耐盐植物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土上的耐盐能力,即西伯利亚白刺、中国柽柳、沙枣、星星草、凤尾兰、单叶蔓荆、杜梨、大叶补血草、马蔺的耐盐能力分别为1.5%、1.5%、1.0%、1.0%、1.0%、1.0%、0.8%、0.8%、0.8%.  相似文献   

17.
毛白杨优树基因资源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毛白杨全分布区10省市选出了1047株优树,分别收集其根和花枝作为繁殖材料,建立两种形式的基因库:档案库和标本园,以花植标本园中580个毛白杨无性系为对象,调查9年生各种形状性状,计算其多样性指数,燕进行变异分析和文科左分析,同时分析优树调查登记表中各种形态性状的变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秦皇岛地区寒潮的时空分布及成因。[方法]基于1970~2009年秦皇岛地区5个地面气象站的气温资料以及最新的寒潮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对发生在该地区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其区域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特征,并对其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970—2009年秦皇岛地区共计出现蓝色寒潮2334站次,黄色寒潮105站次,出现寒潮最多的地区是青龙县,最少是卢龙县;主要是因受下垫面、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寒潮发生的月份从当年的9月一直到次年5月均有可能发生,寒潮最早开始为9月9日,最晚结束为5月26日。出现寒潮最多的月份是1月,最少的月份是5月。达到寒潮蓝色预警标准的寒潮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72和1979年,出现最少的年份是1984年;黄色预警标准的寒潮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79年,出现最少的年份有9年;从年代际来看,寒潮出现最多的是70年代,最少的是90年代。随着气候变暖,寒潮总次数趋于减少,寒潮开始期趋于推后,而寒潮结束期提前,说明气候变暖是寒潮发生变化的主要气候背景。[结论]该研究为气象防灾减灾和地方农业服务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9.
牦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目的】对中国部分牦牛品种即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其遗传多样性程度和进行较为合理的类型划分。【方法】用9个微卫星标记对上述牦牛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聚类分析和分类研究。【结果】(1)9个微卫星标记在所检测的牦牛群体中都表现出较丰富的多态性,均为高度多态位点。每个微卫星标记平均检测到6.8个等位基因(5~9);9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534(0.5037~0.7351),各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差异不显著;全部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6625,麦洼牦牛(若尔盖群体)平均杂合度最高,为0.6883,而九龙牦牛杂合度最低,为0.6317;各群体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2680(3.189~3.4478),其中九龙牦牛最少。这显示牦牛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牦牛品种间和品种内在微卫星位点上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通过各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九龙牦牛与其它牦牛品种的差异比较大,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了这一差异。在遗传距离中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红原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为1.506;麦洼牦牛两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1.062。5个牦牛群体被聚为两大类,九龙牦牛单独成一大类,其他牦牛品种聚为一类。麦洼牦牛的两个群体在较近的水平上首先聚在一起,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在稍远的距离处聚在一起。该聚类结果与各牦牛品种的地理分布、所处生态条件、育成史及其分化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也同蔡立等的分类结果相同。【结论】(1)中国牦牛品种间和品种内在微卫星位点上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本研究中的5个牦牛群体聚为两大类,与蔡立等将中国牦牛划分为横断高山型和青藏高原型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中国牦牛分为两个类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几个仁用杏品种抗寒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3  
通过测定不同器官抗寒性,几个仁用杏品种抗寒性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器官均以白玉扁抗寒能力最强,龙王帽和一窝蜂之间差异较小。各品种不同器官抗寒性均表现为枝条>花芽,花蕾>花瓣。植物抗寒性与体内SOD酶活性密切相关,在低温胁迫下,抗寒性强的品种,其SOD酶活性明显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各品种抗寒能力强弱随时间而变化,花期对低温较敏感,抗寒性下降,品种间差异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