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调查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孢子体外发芽的影响,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及其他微孢子虫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K2CO3-KHCO3法诱导孢子体外发芽,在孢子发芽过程中利用不同温度(5、15、25和35℃)在不同时期处理家蚕微孢子虫孢子,观察不同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结果】在前期4个温度处理的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发芽率分别为3.88%、15.66%、31.91%和58.75%,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刺激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依次为53.33%、38.17%、25.07%和6.08%,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培育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分别是44.63%、41.29%、43.53%和48.82%,无显著差异。【结论】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过程中,前期低温和刺激期高温能抑制孢子发芽,而前期高温和刺激期低温能促进孢子发芽。  相似文献   

2.
柞蚕微孢子虫孢子人工发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6种人工发芽方法研究了柞蚕孢子虫孢子发芽条件。试验发现,柞蚕微孢子虫孢子的发芽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KHCO3 K2CO3法发芽率最高,达78.86%。在柞蚕微孢子虫孢子的人工发芽过程中,K^ 和Na^ 对其有促进作用,并且K^ 对柞蚕微孢子虫孢子发芽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Na^ 。Ca^2 和Mg^2 则对孢子发芽有显阻碍作用,CO3^2-有协同促进作用。而且,还证实柞蚕微孢子虫孢子在人工发芽过程中的完全发芽时间为10min。经固定染色后发现孢子发芽前后的形态发生变化,并能观察到弹出的极丝。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孢子体外发芽的影响,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及其他微孢子虫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K2CO3-KHCO3法诱导孢子体外发芽,在孢子发芽过程中利用不同温度(5、15、25和35℃)在不同时期处理家蚕微孢子虫孢子,观察不同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结果】在前期4个温度处理的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发芽率分别为3.88%、15.66%、31.91%和58.75%,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刺激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依次为53.33%、38.17%、25.07%和6.08%,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培育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分别是44.63%、41.29%、43.53%和48.82%,无显著差异。【结论】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过程中,前期低温和刺激期高温能抑制孢子发芽,而前期高温和刺激期低温能促进孢子发芽。  相似文献   

4.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孢子人工发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适合于向昆虫培养细胞接种的Nosemabombycis孢子的几种人工发芽方法的发芽率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发芽培养基中的发芽率也有所不同.并发现在N.bombycis孢子的人工发芽过程中K+促进作用比Na+明显,而且还证实N.bombycis孢子在人工发芽过程中的完全发芽时间为60mi  相似文献   

5.
防微灵对家蚕微粒子病及其病原微孢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验室分析,小区试验及生产试验、考察了复方制剂防微灵对家蚕微粒子病及其病原微孢子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00倍防微灵体外处理,使微孢子发芽100%受抑;用药物处理后不能发芽的微孢子接种蚁蚕不能引起蚕儿发病;接种病蚕和带毒蚕饲喂药叶,发病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将精制的柞蚕微孢子虫孢子用0.2mol.L-1KOH处理后,接种感染生长状态良好的柞蚕蛹卵巢初代培养细胞,调查其感染增殖规律。接种1h后,孢子的发芽率为53.8%,培养细胞的初期感染率为30%。接种24h后,可观察到裂殖体的数量急速增加,72h达最高峰。接种96h后可观察到短极丝孢子发芽后形成的空孢壳和二次感染体。接种5d后形成成熟孢子,每个细胞平均产100个孢子。在其生活史中,柞蚕微孢子虫呈双核或四偶核,并表现出孢子二型性,具有典型的Nosema属特征。  相似文献   

7.
微塑料对小麦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探究微塑料对农作物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选取农业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3种微塑料[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小麦种子为实验对象进行种子发芽实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微塑料浓度内,三种微塑料均在低中浓度(500 mg·L~(-1))对小麦种子发芽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范围为2.86%~20%,而相较于对照组,在高浓度(1000 mg·L~(-1))时对种子发芽率具有一定的促进。微塑料对小麦种子活力指数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LLDPEEVAPMMA,EVA和LLDPE在低浓度时对种子平均发芽时间促进高于高浓度,且PMMA对小麦种子生长特征无显著影响。微塑料对小麦苗长、根长和干质量均没有显著影响,仅有LLDPE在10 mg·L~(-1)时明显抑制小麦芽长。  相似文献   

8.
为保护光亮瘤蕨野生资源,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光亮瘤蕨的孢子为外植体,建立快繁体系。结果表明:光亮瘤蕨孢子最佳灭菌方式为HgCl_2处理3min,最适孢子萌发培养基为1/2MS+1%蔗糖。增殖期间,最适增殖培养基为1/2MS+1%蔗糖。以1/2MS+2%蔗糖为培养基,采用转接继代法诱导孢子为最佳孢子体诱导方法。待幼孢子体长至2~3cm时即可出瓶炼苗。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微塑料与镉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水培小麦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选取农业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两种微塑料[聚苯乙烯(mPS)和聚氯乙烯(mPVC),0、100、500 mg·L-1和1 000 mg·L-1]、重金属镉(Cd,0、2、10 mg·L-1和50 mg·L-1)和小麦种子为试验对象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单一微塑料污染下,mPS和mPVC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总体表现为低浓度促进、中高浓度抑制,其中mPVC对小麦种子的发芽指数、发芽势、平均发芽速度均有促进作用,mPS对小麦的生物量有促进作用;单一镉胁迫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基本表现为低浓度(2 mg·L-1)促进发芽,中高浓度(10 mg·L-1和50 mg·L-1)抑制发芽,对小麦芽与根的影响基本表现为低促高抑的规律。微塑料和镉复合污染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镉(2 mg·L-1)-微塑料复合污染抑制小麦种子发芽,其余复合污染几乎对小麦种子的发芽无影响;而低浓度的mPVC与镉复合对小麦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平均发芽速度、根芽的生长和含水率等起协同作用。研究表明,与单一污染处理相比,微塑料-镉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发芽势、活力指数、芽长和生物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拮抗作用,即两者复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一污染物的毒性。  相似文献   

10.
水稻第12染色体微分离及LA-PCR扩增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首次以粳稻第12号三体为材料,采用玻璃针染色体微分离法,成功地分离到了水稻第12号染色体。将分离到的染色体转入0.5ml装有蛋白酶K的Eppendorf管中,经酶解及Sau3A酶切后在染色体DNA片段两端加上Sau3A人工接头,经两次PCR扩增,得到300~1000bp的染色体DNA片段。Southern杂交表明,这些染色体扩增片段与水稻基因组DNA之间有同源性,从而证明成功地扩增了分离的特定目标染色体。本文结果为分离及体外扩增水稻特定目标染色体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有效的冬小麦雪腐病菌杀菌剂以指导小麦生产,以冬小麦感病材料337为试材,采用13种杀菌剂对冬小麦雪腐病菌的毒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药剂在系列浓度下对冬小麦雪腐病菌菌丝的生长及孢子的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对该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50%腐霉利WP对冬小麦雪腐病菌的防治效果最佳,其EC50为2.88mg·L-1,菌丝抑制率达到85.48%,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5.4%,相对防效高达95.7%;12.5%腈菌唑EC的防治效果次之,EC50为4.62mg·L-1,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6.5%,相对防效为87.1%;50%多菌灵WP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筛选对加工番茄列当具有强致病力的菌株,丰富加工番茄列当生物防治菌株资源。【方法】采集新疆加工番茄田间自然发病列当,组织分离获得菌株。采用滤纸平板法,测试菌株发酵液和粗毒素提取液对列当种子萌发抑制效果;针刺、涂抹和喷雾接种法,测试菌株对列当植株致病性;盆栽实验测试菌株孢子悬浮液对列当出土抑制效果;用形态学并辅以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株。【结果】22个菌株中14个菌株粗毒素提取液母液对列当种子萌芽抑制效果在90%以上,其中7个在PDA培养基上产孢量大菌株孢子悬浮液均对列当植株具有致病性,菌株2016-42 、2016-36和2017-6孢子悬浮液在3种接种方式下均可致病。盆栽实验中菌株2017-6孢子悬浮液对列当出土抑制效果最高,为94.65%,其他两个菌株对列当出土抑制效果较低。形态学观察辅以分子生物方法鉴定菌株2017-6为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结论】筛选的菌株2017-6粗毒素提取液对加工番茄田列当种子萌芽具有抑制作用、其孢子悬浮液对列当植株具有强致病性,对列当出土具有较好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Xi-55处理稻曲病菌和水稻种子,测定对稻曲病菌的孢子萌发影响、抑菌率、致畸性以及对水稻的促生性作用。结果表明,Xi-55的发酵液对稻曲病菌平均抑制率为54.64%,对稻曲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平均抑制率为69.33%,对水稻促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们发现在蜜蜂繁殖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大量幼虫死亡现象,给养蜂业造成很大损失。研究证明,此种现象是由于白垩病所致,但发病后很能很难控制。目前国内外对白垩病的检测和防治,都没有规范的标准。本次实验,主要是对白垩病的检验标准进行探讨,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培养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对蜜蜂子囊球菌孢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观察,表明在土豆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温度以31℃为最佳,以20%的二氧化碳对菌孢子的活化效果最好。并就菌的生长情况、孢子形态进行观察,制定了蜂蜜中子囊球菌孢子的检验方法,为诊断蜂群白垩病提供了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5.
柠檬醛对绳状青霉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理化因素及作用方式对霉菌的影响,采用滤纸片法与挥发性物质活性检测法,研究不同浓度柠檬醛对绳状青霉(Penicillium funiculosum)的抑制作用,并检测不同处理时间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醛采用滤纸片法与挥发性活性物质检测法对P.funiculosum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6.0与3.0 mg.mL-1。在3.0 mg.mL-1浓度下处理10 min孢子萌发受到明显抑制,萌发时间比对照推迟6 h,萌发率降低21.7%;而处理120 min萌发时间比对照延迟10 h,萌发率降低83.8%。柠檬醛可通过熏蒸的方式对P.funiculosum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这为工农业产品防治霉菌的危害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调查研究了家蚕微孢子;Nosemebombgcis)感染蚕蛾鳞毛和蛾尿中微孢子虫存在状况及对家蚕的传染性。结果表明被微孢子虫感染的蚕蛾,它的鳞毛和蛾尿中寄生和存在形态、大小、折光性均无异的微孢子虫孢子,对家蚕幼虫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健康蚕蛾具有较大的污染性,其致病性和污染性大小与蚕蛾患病程度强弱呈平行关系,这一结果可作为蚕种生产上对蚕蛾鳞毛和蛾尿的控制与消毒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