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异性孪生不育母牛是性染色体嵌合体(XX/XY),而正常母牛性染色体型为XX这一现象,通过检测被检母牛体内是否存在Y染色体特异的Sry基因,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PCR技术的检测异性孪生不育母牛的方法。利用该项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出异性孪生不育母牛。  相似文献   

2.
性别决定是一个可塑的生物发育过程,一直以来都是进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在脊椎动物中,性别决定的机制主要包括遗传性别决定(GSD)和环境性别决定(ESD)。GSD一般都是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决定基因启动一系列性别相关基因参与的级联信号通路,从而诱导原始生殖性腺发育成精巢(卵巢)的过程。尽管性别调控信号通路下游的基因在脊椎动物中是相对保守的,但是处于级联信号通路最上游的性别决定基因可能是不稳定的。截止目前,在脊椎动物中,已经发现了5个性别决定基因(SRY、DMRT1、DMY、DMW和AMHY)。本文综述了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高等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基因保守性的差异,推测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性染色体是否分化造成的,进而提出性别决定基因和性染色体演化关系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根据异性孪生不育母牛性染色体嵌合体是XX/XY,而正常母牛性染色体型为XX这一现象,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PCR技术检测异性孪生不育母牛的方法:利用牛1.715微卫星做内标基因检测样品DNA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检测被检母牛体内是否存在Y染色体特异的Sry基因,如果检测出Sry基因,则判定被检测牛是异性孪生不育母牛,如果没有检测出Sry基因,则判定被检测牛不是异性孪生不育母牛。利用该项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异性孪生不育母牛。  相似文献   

4.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成体雌雄差异较大,性别控制是提高半滑舌鳎养殖效益的有效手段,而实现性别控制的关键在于揭示半滑舌鳎的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半滑舌鳎的遗传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这种性别决定方式可能存在多因子剂量效应,其性别决定不仅与性染色体有关,常染色体也会参与性别调控,遗传性别是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协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从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互作的角度来探讨半滑舌鳎遗传性别决定机制,将性别作为二项性状,利用半滑舌鳎高密度微卫星遗传连锁图谱,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扫描所有标记间的二阶组合对性别是否存在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共有5个标记组合在P<0.05显著水平上被检测出来,其中组合SCAFFOLD1497459和SCAFFOLD785471905在P<0.01水平上显著;5个交互组合位于7个常染色体的9个标记当中,这些标记主要集中在连锁群2、10和11,其中连锁群10-11发现了两个差异显著的交互对,且两个交互对均有SCAFFOLD1497459,说明SCAFFOLD1497459可能在互作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这些标记附近的基因参与了半滑舌鳎的性别决定,也即常染色体可能参与其性别决定的过程,这对进一步研究半滑舌鳎的性别决定和性别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运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三种非线性模型对不同性别河北柴鸡早期生长规律和生长曲线进行分析及拟合比较。结果表明,3种曲线模型拟合度均达到0.99以上,但Gompertz曲线模型在拟合度和预测极限生长量、拐点周龄和最大周增重等方面相对较好。进一步分析表明,河北柴鸡公鸡的极限体重和拐点体重均高于母鸡,拐点周龄性别间差异不大,公鸡最大周增重与实际观测值接近。本文有助于了解不同性别河北柴鸡各自的生长模式及其对营养、环境的需求,为开展规模化饲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方便性别鉴定方法在现场应用,利用睾丸特异蛋白基因(TSPY)建立了奶牛早期胚胎的非电泳性别鉴定方法.设计并合成了TSPY雄性特异和雌、雄共有基因引物,并利用已知性别的奶牛血液DNA为模板,初步建立了性别鉴定的PCR反应体系和非电泳的性别鉴定方法.灵敏度试验结果显示,雄性特异引物和共有基因引物对在模板10~60 Pg时,其性别鉴定的准确率为100%,提示TSPY基因具备鉴定胚胎性别的可能;同时采用非电泳法和环介导的等温扩增(LAMP)法鉴定6枚胚胎的性别,两者结果完全一致;用非电泳法检测TSPY基因鉴定了43枚胚胎的性别,对其中鉴定为雌性的21枚胚胎分别移植给自然发情后6~8天的受体,结果9头出生的犊牛均为母牛.结果表明.TSPY基因是一个很好的雄性特异标记,非电泳检测TSPY基因对奶牛早期胚胎性别的鉴定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7.
睾丸特异蛋白基因对奶牛早期胚胎性别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方便性别鉴定方法在现场应用,利用睾丸特异蛋白基因(TSPY)建立奶牛早期胚胎的非电泳性别鉴定方法。本实验首先设计并合成TSPY雄性特异引物和雌、雄共有引物并利用已知性别的奶牛血液DNA检测了利用TSPY基因鉴定胚胎性别的可能性。结果显示:雄性特异引物和共有引物对在10pg~60pg范围内性别符合率均为100%;采用非电泳的方法检测TSPY基因鉴定了49枚胚胎的性别,同时,用LAMP法对其中的6枚胚胎的性别鉴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二者完全一致;对其中鉴定为雌性的21枚进行移植,结果9头出生的犊牛均为母牛。结果表明,TSPY基因是一个很好的雄性特异标记,非电泳检测TSPY基因对奶牛早期胚胎性别的鉴定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家禽的性别一般可以通过翻肛法或其他常规方法进行。翻肛方法对个体的应激较大,而且鹅、鸽等家禽进行翻肛鉴定错误率较高。本研究针对禽类性染色体上的染色质解螺旋蛋白DNA结合蛋白1(chromodomain helicase DNA binding protein 1,CHD1)基因,设计了一对引物g CHD,对鸡(Gallus gallus)、鸭(Anas platyrhynchos)、鹅(Anser anser)和鸽(Columba livia)的性染色体CHD1基因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显示,雄性禽类只有一条带,雌性禽类有两条带,其中较长的带与雄性的条带位置相同。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较长的条带序列位于Z染色体,命名为CHD1-Z条带;较短的条带序列位于W染色体,命名为CHD1-W带。在鉴定的4个禽类物种中,CHD1-Z条带与CHD1-W条带大小相差均为150 bp左右,其缺失的序列位于内含子中。结果表明,设计的g CHD引物可以作为禽类的通用引物,通过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后的条带数目可快速、准确地鉴定禽类的性别。该方法可以提前鉴定出禽类的性别,提高养殖效率;而且为特定性别的胚胎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性别鉴定手段。  相似文献   

9.
鸡(Gallus gallus)是重要的模式生物和农业动物,性别是其主要的生长发育性状和经济性状.目前鸡性别决定和分化的分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已有研究证明,尽管鸡有明确分化的性染色体(ZZ/ZW),性别决定和分化主要由遗传决定,但其性腺和成体性别形成和分化一定程度受到环境因素,特别是机体性激素的调控和影响.此前对鸡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的解释,主要集中在W染色体显性效应与Z染色体剂量效应两个假说,分别有一定实验证据支持但都不能令人完全信服.本研究在阐述已有假说及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表观遗传学在鸡性别决定和分化研究中取得的最新进展,以及新近发现的鸡性别决定的细胞自主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成功地将来源于进口肉鸡品系的dw基因导入到高产褐壳蛋鸡,选育出矮小型褐壳蛋鸡纯系:在此基础上,在国际上首先推出节粮小型褐壳蛋鸡配套系,即用矮小型褐壳蛋鸡公鸡(快羽)和农大褐DC母鸡(慢羽)杂交,形成三系配套的矮小型褐壳蛋鸡商品代——农大褐3号。同时,还对小型褐壳蛋鸡的营养需要、饲料配方、饲养条件等配套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春Ph1基因的RAPD标记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260个10bp随机引物对中国春(CS)、ph1b突变体及其F2分离群体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筛选出两个特异的RAPD标记OPR7936和OPR17524。经Southern分析,并结合减数分裂M1染色体配对分析,认为这两个RAPD标记位于5BL染色体ph1b基因缺失区中,可以作为ph1b基因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2.
牛早期胚胎性别鉴定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根据牛SRY基因5’调控区序列设计合成了2对巢式PCR引物作为公牛特异的性别鉴定引物,根据牛酪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l对引物作为内标基因引物,建立了牛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的PCR反应体系,同时对微量牛胚胎细胞DNA的提取方法、巢式PCR和常规PCR的灵敏度进行实验,以便建立适合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牛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结果表明,设计使用的性别鉴定引物公牛特异,所有引物牛特异。煮沸法和反复冻融法都可应用于微量牛胚胎细胞DNA的提取。实验所使用的巢式PCR只要10个以上细胞就可看到扩增结果,适合在胚胎性别鉴定中使用。在建立了胚胎性别鉴定的PCR反应体系后,鉴定了10枚奶牛胚胎的性别,目前已产下两头犊牛,其实际性别和鉴定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应用牙釉蛋白(AML)基因鉴别牛早期胚胎性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牛牙釉蛋白(AML)基因定位于牛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域.实验根据牛X、Y染色体AML基因第五内含子上序列同源性只有45.1%以及X、Y染色体该区段之间存在多处碱基缺失的特点,合成了1对性别特异性引物.该引物经扩增后母牛只得到1条467 bp的来自X染色体的扩增条带,而公牛能得到1条源自X染色体的467bp片段的扩增条带和1条源自Y染色体的341 bp的扩增条带.经基因组DNA验证,该引物的公母鉴定准确率为100%,同时该对引物具有高度的牛特异性.定量分析AML基因引物的反应灵敏度,发现1次PCR(30个循环)能扩增出0.5ng的基因组DNA,2次PCR(共50个循环)能扩增出20pg的基因组DNA.将AML基因引物与SRY基因引物的反应灵敏度相比较,结果表明前者的灵敏度比后者的高8~10倍.用AML基因反应体系鉴定了26枚优质胚胎,其中24枚有扩增结果,13枚鉴定为公牛,11枚鉴定为母牛.  相似文献   

14.
世界首例性别控制水牛在广西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13日上午11时20分,一头杂交母水牛在广西南宁顺利地产下了经分离XY精子性别控制的雌性试管水牛双犊,这在世界上尚属首例。分离水牛XY精子的性别控制研究项目由广西大学动物繁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卢克焕教授主持,广西水牛研究所和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共同参与完成。该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区人民政府主席基金和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资金联合资助。这两头性别控制试管水牛犊体重均为29 kg。“姊妹花”的出生经历了复杂、严密的科学设计:首先是用流式细胞仪分离出良种摩拉水牛精液的X精子和Y精子,然后将X精子与本…  相似文献   

15.
开花时间是芸薹属蔬菜的重要性状,FLOWERING LOCUS C(FLC)是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基因。本研究利用FLCs基因外显子4的多态性区段设计正向引物,外显子7的保守区设计反向引物,建立了能够区分大白菜(Brassica rapa ssp.pekinensis,AA)BrFLC1、BrFLC2、BrFLC3和BrFLC5,与结球甘蓝(B.oleracea var.capitata,CC)BoFLC1、BoFLC2、BoFLC3和BoFLC5,共计8个基因的4对特异引物。利用该特异引物对添加结球甘蓝2号染色体的大白菜单体异附加系的FLCs基因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单体异附加系除具有大白菜的4个BrFLCs基因,同时添加了结球甘蓝的BoFLC3基因。实现了大白菜染色体组背景下结球甘蓝FLCs基因的跟踪鉴定,同时为大白菜遗传背景下添加结球甘蓝BoFLC3基因易位系的获得提供了特色材料。  相似文献   

16.
比较两种处理方法对细胞周期调控的影响,本研究用饥饿法,胸腺嘧啶处理法和饥饿法结合胸腺嘧啶法诱导胎儿成纤维细胞进入G1/G0期。诱导两周后,收集3种方法来源的细胞用流式细胞技术、细胞活力检测、real-time PCR和核型分析检查细胞诱导效率、细胞活力、成纤维细胞特异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核型情况。结果表明,实验组细胞G1/G0期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饥饿联合药物诱导法比饥饿法和药物法稍高,但未达显著水准。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核型正常,均为40条染色体,性染色体为XX。细胞活力和显示,对照组比试验组稍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FGF4、FGF2及Sox2的基因表达水平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这些结果表明,实验组3种方法对细胞特性没有显著影响,饥饿结合药物诱导可适当提高细胞诱导效率,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该文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就笼底材料、饲养密度、不同性别组群下3~6周龄AA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及其胴体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竿和塑料笼底下肉仔鸡的胴体品质以及笼养密度11~14只/m~2下的生产性能较高,以塑料笼底、低密度和公鸡单饲组的肉仔鸡总增重最高,达1.82kg。笼底材料对增重、饲料转化率、屠宰率、腹脂率以及胸肌纤维直径没有影响,但铁丝笼底会导致胸囊肿发病率升高。高饲养密度下能显著降低肉鸡增重和饲.料转化率,但肉仔鸡的屠宰率有所增加;而低饲养密度有利于胸肌纤维直径的增加。单饲母鸡的腹脂率显著高于单饲公鸡和公母混群饲养鸡的腹脂率。  相似文献   

18.
抗条锈病的小麦-非洲黑麦异代换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麦属(Secale)物种是改良小麦条锈病抗性的优良供体,为发掘和利用黑麦属野生种非洲黑麦(S.africanum)所携带的优异抗小麦条锈病基因,本研究在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非洲黑麦双二倍体(基因组为AABBRaRa)和小麦(T.aestivum)杂交的高代材料中发现了一个免疫条锈病的株系HH41.HH41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用小麦D基因组特异重复序列pAsl和秦岭黑麦(S.cereale)基因组总DNA作为探针的顺序原位杂交分析表明,HH41中一对小麦6D染色体被一对非洲黑麦6Ra染色体所代换.利用开发的基于表达序列标签的6R/6Ra特异分子标记也证实了HH41缺少6D特征带,具有6Ra特征带,是6Ra(6D)代换系.条锈菌生理小种(Puccinia striiformis Eriks.f sp.tritici)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其抗条锈病性源自6Ra染色体.本研究还综合利用分子细胞学证据将来自非洲黑麦的6Ra染色体与栽培黑麦的6R染色体的多态性进行了比较,证实了6R(6D)代换系HH41是一种具有古老野生黑麦优异抗性的特殊珍贵材料,是创造异易位系、实现外源基因转移和改良小麦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9.
家蚕耐氟笥RAPD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含有耐氟主效基因的家蚕品种T6和高敏感品种733新及其近等基因系NF733新中,采用200个RAPD随机引物进行扩增,获得了与家蚕耐氟性有关的两个分子标记OPD-08850和OPB-10917,用OPB-10917,分子标记在加交世代中进行检测,其结果是各回交世代耐氟性个体都出现同样的特异带,从而验证了分子标记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李元英  康文  张和琴 《核农学报》1988,2(4):207-213
本文研究了亚不育剂量对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Wals.)染色体的影响及其遗传效应,并对其精子结构变异进行了超微观察。结果表明,正常桃小食心虫染色体结构为漫散着丝点,其数目n=31。最长染色体为4.43±0.49μ,最短为1.54±0.15μ,总长度为96.39±10.75μ,长度变异范围S%=34.76。亚不育剂量(25kR)诱导的染色体变异结果表明,亲代(F。)的辐射损伤可传递到后代,F_1代变异率为83.6%,变异类型主要为“断片”、“桥”,“多着丝点体”等,而且易位染色体数目较多,从而导致F_1高度不育。F_2代畸变率降低,易位染色体数目也较少,育性得到部分恢复。亚不育剂量辐照能使桃小食心虫产生微核。微核测定法可作为衡量桃小食心虫细胞辐射变异的简易指标。 桃小食心虫精子的超微结构与鳞翅目其它昆虫相似,轴丝构型为(9)十9十2。亚不育剂量能使精子产生破裂、空泡、微核,轴丝构型异常,轴丝和线粒体衍生体数目及形态发生变化等,并在F_1代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