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啤酒大麦品种的千粒重和环境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千粒重是啤酒大麦重要的产量与品质性状。本研究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个品种在我国不同地区8个试验点种植的结果分析,表明千粒重在品种问、地区间以及年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两年平均,浙农大6号和单二大麦分别为千粒重最高和最低的品种;8个试点中以荆州点的平均粒重最高,泰安点最低。  相似文献   

2.
啤酒大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环境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麦是兼食用、饲用、酿造于一体的作物,蛋白质含量是各种用途大麦的重要品质性状。本研究在我国南方冬大麦区设置8个试点,测定分析了10个大麦品种在各试点种植两年的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在品种间、地区间以及年度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两年平均,浙农大6号和盐引一号分别为蛋白质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品种,泰安和杭州是蛋白质含量最高和最低的试点。年度间和品种与地区及品种与年份之间的互作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大麦是兼食用、饲用、酿造于一体的作物 ,蛋白质含量是各种用途大麦的重要品质性状。本研究在我国南方冬大麦区设置 8个试点 ,测定分析了 10个大麦品种在各试点种植两年的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 ,蛋白质含量在品种间、地区间以及年度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 ,两年平均 ,浙农大 6号和盐引一号分别为蛋白质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品种 ,泰安和杭州是蛋白质含量最高和最低的试点。年度间和品种与地区及品种与年份之间的互作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大麦β—葡聚糖酶的品种和环境变异及其遗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麦β—葡聚糖酶活性是啤酒大麦的一个重要品质性状,它与β—葡聚糖含量j麦芽浸出率、糖化力等有着密切关系。β—葡聚糖酶活性受品种本身遗传因素的控制,但不同地区与年份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制麦期间的温、湿度及其它各种理化处理对其有着很大影响。还阐述了大麦β—葡聚糖酶活性的遗传和育种改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春大麦19个品种和育种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鉴定,已筛选出5个具有高固氮作用的品种,在乙炔还原值方面,材料间的差异达24倍,分析所有被研究的品种和材料的固氮活性变异系数达83%,极端差异达3-18倍。  相似文献   

6.
冈2麦芽千粒重和蛋白质与浸出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8.
9.
在降雨量低的地审海型气候条件下,研究了50个大麦品种的千粒重的稳定性、千粒重与其它性状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Eberhart-Rusell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啤麦品种进行了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81原306丰产性能最好,回归线粒于群体平均和各参试品种的上方,属平均稳定性81原290产量位于第二,回归性位于81原306之下,其它品种上方,对环境条件反应不敏感,属超平均稳定型。81原306对不环境条件反应敏感,在优良的环境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而稳定性较差。81原307产量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以385份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稻谷粒形性状和谷粒重的变异特点,稻谷粒形性状与谷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所分析的粳稻样本在谷粒重、谷粒容积、谷粒体积上变异幅度较大,具有一定的选择潜力。谷粒重与粒形性状间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谷粒体积与谷粒长、宽、厚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谷粒长与谷粒厚达到极显著负相关,谷粒厚与谷粒宽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谷粒重受各粒形性状共同影响,其主要由谷粒宽和谷粒体积所决定的,而谷粒体积则主要由谷粒宽和谷粒厚所决定。  相似文献   

12.
小麦不同光合器官对穗粒重的作用及基因差异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18  
通过剪叶、包穗、包秆等处理研究了小麦不同器官对粒重的作用,并对其基因型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器官对千粒重的贡献在器官之间有极显著的差异,而在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对穗粒重的贡献在器官之间及基因型与器官的互作间呈极显著差异(穗和叶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各器官对粒重的 贡献与株高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株高范围内,叶片对粒重的贡献随穗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穗对粒重的贡献随穗面积的增大而有减小的趋势,茎鞘光合的贡献与穗面积和株高呈正相关,贮藏物质的贡献与叶片的贡献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千粒重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单茎叶面积与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穗面积、穗粒重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北京地区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演变规律,选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的7个主要推广品种,分别种植在春不浇水和春浇二水条件下,测定了小麦籽粒中Fe、Zn、Mn、Cu、蛋白质含量以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随着产量的提高,籽粒微量元素含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稀释效应,而且有些营养成分含量(如Fe、Mn)随着年代更替出现明显提高的趋势;春不浇水降低了籽粒Fe、Zn、Cu和蛋白质含量,但提高了籽粒Mn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籽粒Fe、Zn、Cu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Fe、Zn、Mn、Cu、蛋白质含量与籽粒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及年代之间也呈正相关,说明在产量改良的过程中有望同步提高籽粒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4.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育种提供参考,以黄淮麦区35个主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其进行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鉴定,并对各参试品种的灌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5个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 GluA1、GluB1 GluD1位点分别只有2、5和4种亚基类型,分别以Null、7+9和2+12亚基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71.4%、45.7%和62.7%。依据 GluB1 GluD1位点的亚基特点,将参试品种(系)分为三类。对这三类品种(系)的灌浆期粒重增长特性分析发现,第I类(亚基组合:7+8/2+12)品种(系)灌浆速率较快,最终粒重较高;第II类(亚基组合:7+9/2+12)品种灌浆持续时间较长,但灌浆速率不及第I类,最终粒重较高;第III类(亚基组合:7/5+10或7+8/5+10)品种(系)灌浆持续时间较短,且灌浆速率较慢,最终粒重不高。三类品种(系)相比,粒重增长速率在灌浆前期基本相同,但35 d以后,第III类品种(系)粒重增长速率明显减慢,这可能是导致其最终粒重显著低于前两类品种(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花后高温和干旱对冬小麦光合、抗氧化特性及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花后高温和干旱双重胁迫对小麦的效应,以石麦15为材料,于花后15 d到21 d进行高温(34~36 ℃)和干旱(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0%~45%)处理,研究了高温和干旱胁迫对小麦旗叶光合性能、旗叶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籽粒淀粉含量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胁迫第7 d(花后21 d)时,干旱和高温-干旱双重胁迫显著降低了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胁迫解除后Pn降幅缩小,高温胁迫下Pn和SPAD值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高温-干旱双重胁迫显著降低了旗叶Fv/Fm值,且胁迫解除后恢复程度较小。胁迫期间,旗叶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持续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SOD和CAT活性对干旱、高温-干旱双重胁迫更敏感,胁迫第7天时高温-干旱双重胁迫下降幅度最大。旗叶Pn和SPAD的变化趋势与籽粒淀粉积累量和千粒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灌浆期高温、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淀粉积累量和粒重的降低与质膜过氧化、叶绿素的降解和旗叶早衰导致的光合性能下降密切相关,在双重胁迫下光合性能受抑加剧。  相似文献   

16.
为给二棱啤酒大麦品种籽粒性状的改良和优质啤酒大麦原料适宜生产区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了10个二棱大麦品种(系)粒长、粒宽、粒厚及千粒重4个籽粒性状在品种(系)及试点间的差异和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大麦粒长、粒厚及千粒重在品种(系)及地点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粒宽在品种(系)及地点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粒厚在地点间的差异(F=25.02**)显著大于品种(系)间的差异(F=3.69**),千粒重在地点间的差异(F=340.74**)亦显著大于品种(系)间的差异(F=26.30**);品种(系)与地点互作对大麦千粒重的影响极显著;千粒重在品种(系)间的显著差异大于其余3个性状.(2)扬州和南通的粒长显著大于连云港点;连云港和南通的粒厚显著大于扬州点;千粒重在3试点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以南通最高,连云港次之,扬州最低.(3)除籽粒厚度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11**)外,其余各籽粒大小性状间均呈不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大叶龙茶解剖学、肌动蛋白基因及分子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叶龙茶是来源于江西修水茶科所宁州群体茶园中一株自然突变体形成的大叶并无蕾无性繁殖新品种。对大叶龙茶及其母株的成熟叶片和不同时期的芽进行石蜡切片研究表明,大叶龙茶叶片栅栏组织细胞较长、海绵组织层数增加;大叶龙茶无蕾的原因是由于所有的芽始终保持营养芽的状态所致。首次克隆了茶树3个肌动蛋白基因片段(CS-ACT1,CS-ACT2,CS-ACT3),且都编码225个氨基酸,大叶龙茶与母株及500个BlastX分析获得的肌动蛋白序列在保守结构域F、G、H区有相应的四个氨基酸不同。对大叶龙茶及其母株进行AFLP分析表明,大叶龙茶总带数比母株少,并出现一部分特有带;利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大叶龙茶及其它常见品种进行研究,表明大叶龙茶等4个修水品种与龙井43有相似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8.
扬麦16耐迟播早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种扬麦16自2009年审定以来推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中表现出耐迟播、早熟的特性。为阐明其耐迟播、早熟的生长发育机制,比较了在不同播期(10月20日,早播;11月5日,适播;11月20日,迟播)下扬麦16和当前本地区其他小麦主栽品种的生育特性、群体结构、灌浆特性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扬麦16在迟播条件下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及产量下降幅度均最小,稳产性好;扬麦15和扬麦22的早播和适播产量高,而迟播相对于适播的减产幅度大,但减产原因不同,扬麦15穗粒数下降幅度较大,扬麦22则是千粒重下降显著。随着播期的推迟,所有品种的全生育期天数均逐渐缩短。迟播时扬麦16生育期最短,开花期至成熟期天数比其他品种缩短3~5d,但其快速灌浆启动早,持续时间长,灌浆速率峰值大,千粒重高。迟播条件下,扬麦16越冬期茎蘖数、LAI及干物质积累量最大,能保持较大的生长量及分蘖发生量,群体结构协调,这是其迟播高产的基础。扬麦16耐迟播、早熟的特性明显,稳产性好,能满足当前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迟播早熟的种植需求。  相似文献   

19.
The cultivar and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of beta -amylase activity was studied using two barley cultivars with contrasting growth properti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eta -amylase activity between the two cultivars used, 92-11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Xiumai 3.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beta -amylase activity was detected between grain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within a spike. The two cultivars showed the same pattern, with top grains showing the highest and bottom ones the lowest activities.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within a spike varied between the cultivars, with 92-11 being larger than Xiumai 3. Both seeding rate and timing of N application dramatically affected the beta -amylase activity. With N application at the booting stage, beta -amylase activity increased, mainly due to th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eta-amylase activity in the topmost grains. The bottom grains showed a lower response to timing of N application. The variation in protein content and grain weight between cultivars and among the various treatments was also examined.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on beta -amylase activit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