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唐胤 《兽医导刊》2016,(5):79-82
正B超技术成为兽医诊断技术成为广泛用于医学疾病的活体诊断方法,为动物妊娠和诊断提供了良好的、稳定的、安全的、快速的理论和指导。B超声波影像诊断技术在监测卵巢卵泡发育并进行卵泡计数、同期发情、超排预测、超排反应等控制技术,进行早期妊娠诊断(估测多胎妊娠、测定卵泡、黄体及胎儿的大小)、早期胎儿的性别鉴定、检测胚胎生长发育、检测胚胎死亡、观察子宫疾病和活体采卵方面有着  相似文献   

2.
超声波影像诊断技术在牛繁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阐述了超声波影像诊断技术,在卵泡测、妊娠诊断、胎儿性别鉴定、卵泡穿刺、生殖器官诊断、胎膜穿刺、雄性生殖力检查等牛繁殖领域的应用现状,并论述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哺乳动物的每个发情周期,卵巢中都有大量的卵泡开始生长,但是真正能够发育到排卵阶段的卵泡仅占原始卵泡总数的0.1%~0.2%,其余的卵泡则闭锁退化。研究表明,卵巢上卵泡的发育是动态变化的,是以波的形式发生的。近年来,随着对动物生殖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中国奶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加上中国新一代奶牛养殖户的加入,陈旧落后的奶牛养殖技术在慢慢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技术,而便携式B超仪就是全新技术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奶牛养殖行业被运用的越来越广泛,但很多牧场因为没有专门维护便携式B超仪  相似文献   

5.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组织损伤.无放射危害的临床诊断方法,是兽医影像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之一。1966年.Lindahl.I.L.等将超声检查(D型)用于绵羊的妊娠诊断。之后.A型、D型、M型和B型超声诊断仪在兽医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B型超声诊断技术在波尔山羊妊娠早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提高波尔山羊的繁殖效率,试验采用B型超声诊断技术在波尔山羊妊娠早期进行了声像学监测.对早期妊娠诊断以及怀胎数目诊断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波尔山羊妊娠早期,即妊娠40 d之前,主要以直肠检查为主,腹壁检查为辅;妊娠40d以后腹壁检查时胎体清晰可见,主要以腹壁检查为主,妊娠诊断的准确率为100%,双胎诊断的准确率为100%,单胎诊断的准确率为81.8%.  相似文献   

7.
采用MEDISON SA-600型超声实时显像仪,以妊娠囊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对658只配种实验猕猴进行早期妊娠诊断的探索。结果表明:妊娠15d诊断准确率为95.5%,20d诊断准确率为100%。同时对猕猴妊娠各期B超影像的特征及猕猴检测的操作特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应用B型超声断层扫描仪对279只波尔山羊胚胎移植受体白山着和87只自然交配波尔山羊进行早期妊娠检查。在胚胎移植后20-100天试验羊妊娠诊断阴性(B超判断未怀孕)的准确率为100%;正常酱羊妊娠诊断阳性(B超判断怀孕)的准确率为100%;部分胚胎移植后20天左右的受体羊出现假阳性,这可能与胚胎移植后胎儿发育停止或出现流产或手术造成的粘连有关。试验证明,在胚胎移植(2-8细胞胚胎)30天以后进行B超妊娠检查不仅可准确判断妊娠情况,而且能得到胚胎稀薄标志着是流产或妊娠中止的数据,试验说明,B超妊娠诊断是目前波尔山羊胚胎移植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1 超声波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超声诊断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起源于二十世纪40年代。50年代初期,A型超声诊断法实际应用于临床。不久,B型、M型和D型超声诊断法相继问世。70年代,B型速成法兴起。80年代初,脉型D型超声实用成功。近二十年来,超声诊断飞速发展。首先,从显示的的空间上,以从点、线的一维空间探测法发展到二维空间的切面显像法。并且可作突状、冠状及水平截面等各种方位的断层。目前更进一步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三维空间的立体超声图像,而且已在临床试用中。如超声全息、M型等。尤其近几年来由于畜牧业的发展在临床诊断中对超声波的需求也迫在眉睫,而且超声波也已在畜牧业中广泛应用,尤其在妊娠诊断上。  相似文献   

10.
B型超声诊断技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以及诊疗水平和预防措施的提高,畜禽传染病的发生相对减少,但一些代谢病、肿瘤、器官功能障碍等疑难杂症有增加的趋势,发病原因也越来越复杂,因此,传统的诊断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兽医临床诊断的需要.B型超声诊断仪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辅助诊断技术,在兽医l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青年母牛在发情周期中卵泡发育波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青年母牛卵泡生长发育的动态模式,作者利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对青年母牛在发情周期中卵泡生长发育的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卵巢上小卵泡(1~4 mm)、中卵泡(5~7 mm)和大卵泡(≥8 mm)的数量和直径均呈动态变化。大、中、小卵泡的数量、卵泡的发育要经历征集期、选择期、优势化、成熟期和闭锁退化的过程。青年母牛在整个发情周期中,优势卵泡的平均直径为13.6 mm,成熟卵泡的平均直径为13.80 mm,一个发情周期有3~4个卵泡发育波,其中有3个卵泡发育波的为多数(71.43%),有4个的为28.57%。  相似文献   

12.
分离Y精子在茸鹿性别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一种新的茸鹿繁殖方法,2007~2008年对469头马鹿,79头梅花鹿进行性别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控制冻精情期受胎率马鹿为87.21%,梅花鹿为60.76%,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性比率(指产公仔率)马鹿为90.95%,梅花鹿为93.75%,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性别控制冻精与普通冻精输精比较,马鹿情期受胎率之间、性比率之间和梅花鹿性比率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梅花鹿情期受胎率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普通冻精受胎率马鹿为94.89%、梅花鹿为61.63%,性比率马鹿为50.22%、梅花鹿为49.06%,性别控制冻精受胎率整体接近普通冻精,性比率则提高40%以上,比较分析认为对茸鹿X、Y精子分离进行性别控制试验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对B超在母羊早期妊娠诊断、母羊怀胎数判定和活体眼肌面积测定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配种后30~45 d是通过直肠探头诊断母羊妊娠的最佳时期,25~40 d左右探查孕囊暗区的个数确定怀孕的胎数,是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法。B超活体测定的羊眼肌面积与胴体瘦肉率为正相关,可通过B超测定眼肌面积估测胴体瘦肉率。  相似文献   

14.
朱南山  张彬  王洁 《经济动物学报》2006,10(1):49-52,55
在阐述鹿茸的药理作用和营养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鹿品种、年龄、营养及激素、骨化、光照、温度、中草药添加剂、适时收茸、体重等因素对茸鹿产茸性能的影响,为提高鹿茸产量和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MCD Ⅰ型检侧仪对 16 2 0只海狸鼠进行了早期怀孕诊断 ,并与分娩记录相比较 ,其符合率高 ,最早探测宫血音、胎心音、胎血音时间分别为 8,12 ,16d。宫血音诊断与分娩记录符合率在配种后 10~ 15d ,16~ 2 5d分别为 97 7% ,10 0 % ;未怀孕的符合率为 10 0 %。本试验还采用AlokaSSD 2 10DXⅡ型超声诊断装置 (超声断层扫描、B超 )鉴定了已用MCD Ⅰ型检测仪诊断为怀孕的母海狸鼠 2 3只 ,这两种检测结果一致。超声断层扫描最早可在配种后 8~ 13d对怀孕作出诊断 ,故证明MCD Ⅱ型检测仪检测宫血音的效果是可靠的 ,因此 ,母海狸鼠的早期怀孕诊断可用宫血音阳性和超声断层扫描作为其判定怀孕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26头白唇鹿、41头马鹿和11头梅花鹿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谱及其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三种鹿的LDH都有LDH1、LDH2、LDH3和LDH5四种同功酶;LDH3同功酶具有1~3条亚带,LDH5具有显现酶活性和不显现酶活性两种表型而呈现多态性;白唇鹿的LDH同功酶酶谱及其多态性有较明显的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旨在利用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技术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F1、F2)基因组的SNP特征进行分析。本试验采用GBS技术对梅花鹿(63个)、马鹿(12个)及其杂交后代(F1代112个,F2代38个,未知类型个体1个)共226个个体的血液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并利用本实验室前期110只梅花鹿、197只马鹿和1只F1代杂交鹿的测序数据,以梅花鹿全基因组为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226个个体共产生Clean data 322.683 Gb,平均每个样品1 427.802 Mb;将所有样本作为一个群体检测SNP变异,共检测出SNP位点23 943 582个,质控过滤后得到SNP位点31 630个。对31 630个SNPs使用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显示,梅花鹿、马鹿、F1及F2代区分明显。对梅花鹿和马鹿的SNPs进行比对分析,筛选出可用于鉴别马鹿、梅花鹿、F1、F2的物种特异SNP位点1 032个(马鹿特异SNP位点474个,梅花鹿特异SNP位点558个),计算结果显示,F1代个体包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主要在40%~60%之间,F2代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主要在10%~30%之间,马鹿个体中不含梅花鹿的特异SNPs,梅花鹿中55.49%的个体不含马鹿特异SNPs,17.34%的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低于1%,13.29%的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在1%~10%之间,其余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为10%~20%(其中有一个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为33.3%)。该研究为花马杂交鹿后代的鉴定提供了可靠标记,并定量估计了F1和F2代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马鹿个体中不含梅花鹿的特异SNPs,这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F1、F2)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入世后中国养鹿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养鹿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 ,针对中国养鹿业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入世后中国养鹿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