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鄂西南地区珍稀植物鹅掌楸天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探究鄂西南地区鹅掌楸天然林群落主要优势树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特征;基于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与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对群落中重要值排名前20的优势树种生态位与种间关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群落中鹅掌楸重要值最大,为14.38%,Shannon-Weaver生态位宽度与Levins生态位宽度也最大,分别为3.48和4.56,各物种重要值与生态位排序并不相同,群落整体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平均值为0.288,鹅掌楸与其他优势树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平均值为0.413,说明该群落中鹅掌楸种群资源利用程度与宽度均较强,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且群落目前处于结构不稳定阶段,存在充足的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发展潜力较大。群落总体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负联结,大部分物种之间独立性较强。各种对中相关性达到显著以上的极少,大多数种对之间联结性较弱,正负关联比均小于1,说明该群落目前可能存在较为频繁的物种更迭,且鹅掌楸种群与其它种群联结性均呈不显著或相互独立状态,在不考虑人为...  相似文献   

2.
《福建林业科技》2015,(4):112-115
对闽西北泰宁县火烧迹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效应进行观测,认为推广的顺序应为乔灌混交模式、乔木纯林模式、灌木模式、自然恢复模式。火烧迹地植被经过4 a恢复,植被基本郁闭,泥沙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采取了乔木、灌木措施的区域固土保水能力大于自然恢复区。乔灌结合的植被恢复模式利于植被恢复,且固土能力较强;但从经济效益考虑,植被恢复模式建议选择乔木模式。  相似文献   

3.
对滇中地区昆明市海口林场过火3年的蓝桉林和华山松林迹地及未过火的对照林的群落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不同更新方式的植被特征。结果表明,华山松林抗火能力最差,迹地上无幼苗生存,仅有大量的草灌植物;蓝桉抗火干扰能力及萌生能力较强;过火后未伐除过火木的蓝桉林中小铁子为优势种,并且较为集中,其重要值高达99.84%;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各样地上的反映趋势基本一致,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的为未伐除过火木的过火蓝桉林,最高的为过火华山松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取Landsat数据源,基于dNBR和EVI指数开展火烧迹地识别和植被恢复特征研究.[方法]以1987年大兴安岭北部林区根河林业局金林林场森林火灾为研究背景,在地类划分的基础上,以dN-BR为基础数据,采用K-means方法识别并提取火烧迹地,并进行轻、中、重火烈度等级划分;基于火烧迹地的EVI(增强型植被指...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天然恢复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宏图林场3个不同火烧恢复时期森林植被恢复的调查,以火烧迹地内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调查区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各层物种数随火烧后恢复时间的推移,乔木层与灌木层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而草本层变化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逐渐降低;各层的物种多样性随火后恢复时间的推移先增加后减少,之后逐渐处于平稳;各层的物种均匀度随火后恢复时间的推移也是先增加后下降,之后逐渐处于平稳,其中波动变化最大的是灌木层,说明火干扰对灌木层空间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火烧迹地更新与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干扰因子, 它对森林植被的演替与恢复均有重要的影响。火后植被的更新与恢复过程一直以来是火后植被恢复过程研究的一个热点。文中简述了火烧迹地更新与恢复的研究历史, 当前的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北京西山地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土壤性质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丰富度、多样性、相似度指标,研究了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情况,并与未过火林地做出了比较,讨论了北京西山地区火烧迹地土壤性质的变化与植被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火烧迹地土壤的土粒密度增加,pH值呈上升趋势,土壤有机质减少,全氮增加,有机质的C/N比值在15左右。2)火烧迹地上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高于未过火林地,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更新层的物种丰富度相差不大,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则是火烧迹地上较高。3)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土壤性质的差异导致了植被的差异,植被恢复也对土壤性质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使用仪器、调查方法、迹地现状、设计目标、设计原则、树种选择、恢复方式、设计密度、种植点配置、整地与点播、播后抚育、日常管护、时间确定、种子来源、种苗量测算、投资预算、特别说明等方面研究了金殿林场石关林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供石关林区生态修复参考,直接为金殿林场林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9.
《林业科学》2021,57(4)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季的空气温湿度和土壤温度变化特征,深入认识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对林内小气候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重度火烧迹地后不同恢复年限(3~24年)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原位观测生长季(6—9月)内空气温湿度和土壤温度,利用HOBO Prov2温湿度记录仪监测距地表1.5 m高处空气温湿度,利用Watch Dog B101型按钮温度记录仪监测5和10cm深处土壤温度,每隔1 h自动记录数据,比较不同恢复年限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日变化及生长季变化。【结果】空气温度日变化呈现早晚低、日间高的倒"U"字型变化趋势,空气相对湿度日变化呈现"U"字型变化趋势,土壤温度日变化呈现不同相位的正弦曲线,5 cm深处土壤温度日较差比10 cm深处大,5 cm深处土壤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时间比10 cm深处早;各恢复年限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季空气温度日较差高于土壤温度日较差,空气最低温和最高温出现时间早于土壤;随着恢复年限增加,空气温湿度和土壤温度的最高值及最低值的出现时间均表现出延迟效应,日较差也逐渐减小;恢复24年时,空气和土壤的最高温、最低温出现时间比对照样地晚1~2 h,空气相对湿度的最高值、最低值出现时间比对照样地晚1~3 h;随恢复年限增加,林内空气温度逐渐降低,恢复24年时6、7、8、9月空气温度比对照样地显著降低3.5、2.96、3.46和3.84℃;植被恢复过程中6—9月空气相对湿度为58.69%~85.79%,恢复24年时最高,对照样地最低,恢复24年时6、7、8、9月空气相对湿度比对照样地显著提高14.19%、12.89%、13.16%和13.67%;随恢复年限增加,5和10 cm深处土壤温度均逐渐降低,恢复24年时6、7、8、9月5 cm深处土壤温度分别比对照样地低9.71、6.85、6.17和4.76℃,10 cm深处土壤温度比对照样地低10.96、7.82、7.13和5.03℃;小气候因子(M)与恢复年限(t)可用M=kt+p(k为方程回归系数; p为方程常数项)方程拟合,且拟合效果显著(P0.05)。【结论】重度火烧迹地种植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后,随恢复年限增加,林内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逐渐降低,空气相对湿度逐渐升高,森林小气候向更加荫凉潮湿的方向发展,且波动性减弱,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西双版纳勐仑林下草本层主要物种间的关系及群落演替趋势,在样方调查基础上,基于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Pearson相关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片区草本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特征。结果表明:(1)在104种植物物种中,重要值>1的植物物种有14种。在这14种主要物种中,生态位宽度指数小于5的物种占7.14%,生态位宽度指数大于10的物种占50%;(2)生态位重叠值(Oik)范围为0.00~0.76。其中,Oik>0.50的种对有21对,0.10ik≤0.50的有63对,0.00≤Oik≤0.10的有7对;(3)主要物种间的总体联结性表现为显著正联结。其中,AC≥0.75的种对有9对,AC<-0.75的种对有5对,AC=0的种对有4对,大部分的种对的正负联结并不显著。此研究结果说明了大多数主要物种的种群发展空间较大,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生存发展,并且勐仑地区草本层植物对各种资源的利用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群落优势树种重要值、生态位、种间联结等关系,研究了阔叶红松林群落优势树种的组成特征和种间相互作用。【方法】利用Levins指数(BL)、Shannon指数(BS)、Pianka重叠指数(Oik)、方差比率(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及Pearson相关检验的方法。【结果】结果表明:红松、青楷槭和花楷槭是阔叶红松林群落的主要优势树种,红松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在11个优势树种55组种对中,生态位重叠大于0.50的共26对,占总数的47.27%,说明阔叶红松林群落中优势树种间的生态位分化程度一般;方差比率(VR)大于1,说明阔叶红松林群落中优势树种间整体上呈现正联结,群落处于相对稳定阶段;χ2检验、联结系数(AC)及Pearson相关检验均显示,种间联结的显著性较低,种间独立性较强。【结论】阔叶红松林群落优势树种对资源的利用较为充分,生态位分化程度一般。群落乔木层优势树种间负相互作用占优势,但这种负相互作用的强度较低。  相似文献   

12.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渝西地区不同恢复方式下不同年龄的火烧迹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的植被均匀度、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等随恢复年限的变化曲线在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两种情况下有很大差异。在本实验中,看不出两种恢复方式的不同是否能决定群落最终的物种多样性水平,但是不同的恢复方式可以加快或减缓物种多样性恢复的过程。本实验还表明,在人工恢复的35年以内。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S”形变动的过程,可以缩短灌木丛阶段的年限,加快乔木层的建成,同时也会促使该类型林区更长时间的停留在针叶林阶段,推迟该林区向顶级群落的演替进程;在自然恢复的40年以内。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在最初的8年以内,其多样性不如人工恢复,但在恢复40年左右的时候,其多样性却可以达到一个比人工恢复高很多的一个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阐明毛金竹林群落结构特征,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方差比率法(VR),基于2×2列联表计算统计量,结合联结系数(AC)和Jaccard相似系数(PC)对井冈山大坝里毛金竹群落24种优势灌木进行种间联结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毛金竹群落灌木层总体联结性VR值等于1.282,呈不显著正联结;检验显示有9个种对达到极显著正联结,11个种对达到显著联结,246个种对呈不显著联结,10个种对无联结;0.5相似文献   

14.
采用样方、样线调查法,对保护区与边缘地区同等条件的火烧迹地分别与其未过火林地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火烧迹地天然更新情况。结果认为,在火后恢复初期,乔木层平均高和平均胸径比火烧前增加;灌木层灾后重新郁闭的片层,盖度、平均高低于未烧林地,生活力较强;野生动物物种丰富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灌木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早期,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火烧后4a~5a是群落发生剧变的时期,8a~20a、20a~27a是群落结构组成连续变化的时期。生物多样性并非绝对随群落演替的顺向发展而增加,火烧后恢复2a物种数量急剧增加,但均匀度极低,随演替发展,种间激烈竞争,排斥和替代,物种数比恢复2a时有所减少,物种均匀度增加,多样性在恢复6a时达到一高峰。随演替进行,优势度的增加,物种减少,多样性逐渐变小,恢复8a~20a时期是一低谷。随演替的进一步进行,高山松幼苗幼树逐步生长形成乔木层。林地由开敞变为郁闭,物种增加,群落变得复杂,多样性又随演替发展而增加,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恢复27a时耐荫物种和不耐荫物种同时出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赵晓波 《山西林业》2022,(5):32-33+48
森林火烧迹地生态修复工作是林草生态修复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介绍了沁源县3.29森林火烧毁迹地概况,提出了该火灾烧毁迹地清理方法以及植被恢复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7.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群落优势种群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间联结性是指不同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联性,是植物群落重要的数量和结构特征之一(邓贤兰等,2003),是群落形成、维持和演替的基础(王文进等,2007).种间联结能有效量化群落中物种相互作用和物种在环境中的配置情况(周先叶等,2000),对于正确认识群落的结构组成、功能和群落演替动态具有重要意义,能为森林经营、森林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张金屯等,2003).当前对群落种间关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方面:有无关联和关联程度.形成种间联结性的因素有很多,国内外研究认为种间联结性与下列4个因素有关:1)相似与不相似的环境需求;2)一个种为另外一个种创造了定居条件或者前者对后者施加了压力;3)2者在资源竞争中互相排斥;4)2者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互相影响( Greig-Smith,1983;Kershaw et al.,1985;周先叶等,2000).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火后植被恢复过程及影响因子,分析不同火烧强度、不同植被类型的火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特征,研究大兴安岭东南部火后不同植被恢复过程,为在长时间尺度上进行北方林火后植被恢复过程研究与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火烧前后一系列的MODIS数据,利用NDVI和地面调查数据,以2006年大兴安岭松岭特大森林火灾为例,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强度火烧后的植被恢复过程。根据火烧前后NDVI变化提取过火区;结合地面调查,利用监督分类方法划分火烧强度等级;根据火烧强度分级图和土地覆盖类型图,建立属性数据库,生成火烧强度等级-植被类型图。以2003—2005年同期NDVI最大值为对照,在时间序列上分析植被类型和火烧强度对火后NDVI恢复的影响。根据邻近未过火区的NDVI变化,分析气象因子对NDVI的影响。【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火烧区所占比例分别为29%,40%和31%。主要植被类型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丛的重度火烧部分分别占50%,52%和60%。重度火烧区域所占比例随着坡度增大而升高。在火后NDVI的变化过程中,各森林类型变化趋势相近,灌丛、草地和沼泽的变化趋势相近。【结论】火后NDVI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呈现明显的年际波动。除草地外其余植被类型在重度火烧后的NDVI值均明显低于中、轻度火烧,但中、轻度火烧的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差异不明显。森林重度火烧区NDVI在火后第2年达到最低,轻度火烧区火后6年NDVI基本恢复到火前水平。针阔混交林火后盖度的恢复速度较其他森林类型快。火烧强度对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影响显著,森林火烧后灌木层盖度高于未火烧区,且火烧强度越高,这种现象越显著。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植被类型和火烧强度对火烧迹地NDVI恢复特征的影响显著,且火烧强度对火后植被恢复的影响更关键,但二者交互影响不显著。未过火区NDVI平均值为0.801 2,波动范围为-3.3%~3.4%,过火区d NDVI的变化约25%是由气象因子引起的,其他主要源于植被变化。d NDVI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火烧前后植被指数变化,有较好的时序性和空间可获取性,对火烧迹地恢复过程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金迹地条件下正常越冬的草本有12种,分别是苜蓿、紫菀、白花三叶草、天人菊、射干、金鸡菊、五彩石竹、肯塔基、黑心菊、北极光、紫羊茅和夜来香;北极光、肯塔基、紫羊茅等丛生状苔草类及团块状的白花三叶草,可以作为先锋草本进入恢复区域,也可以作为恢复过程中保水、固土、反射大气辐射的适应性草本进行选择;黑心菊越冬后可以保持良好的形态状态,适宜作为景观草本;植株高大的苜蓿和夜来香,可作为耐阴性树种种植时的混交物种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0.
川西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恢复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松干生物量占地上部总生物量比例随年龄的增大逐渐增加,到23年生时,干生物量比例已达80%左右;较小的林分密度可以促进高山松的提早结实,但较大的结实量则导致较小的干生物量比例.灌木层生物量在恢复早期随迹地年龄增大逐渐增高,在火烧后20年时达最高,随着高山松开始形成乔木层,其生物量开始逐渐减小;草本层生物量以1~6年火烧迹地较高,在总体生物量中占有较大比例,但随着灌木和高山松迅速生长,其生物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在火烧迹地恢复的前27年,高山松的生产力呈现随迹地年龄增大逐渐升高的趋势,且生产力增大的速率也随迹地年龄的增大而迅速提高,而草本层生产力则随迹地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