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为探索高原湖泊平坝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状况,利用核密度、缓冲区及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等方法,从村域视角对2006—2015年大理市海西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及类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构建GM(1,1)模型预测了该区2015—2024年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海西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多点高值集中"向"带状中高值集中"变动的态势,单位面积范围内分布密度明显提升;区位布局受地形环境及交通通达度影响减弱,而受"亲水性"影响增强;基于村域居民点用地动态度值,综合考虑旅游、交通、城镇等因素影响,将该区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分为自然、加速及剧烈三大类。2015—2024年,村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及村域间用地动态度差异均将缩小,正向演变型村庄将明显减少并向南部乡镇集聚,而负向演变型村庄将大幅增加并显著向中北部扩散,居民点空间格局将以加速负向演变型村庄为主。  相似文献   

2.
梁会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85-22487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基于一定的指标体系以及不同的模型和方法,对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京都市圈中的南京、扬州、镇江、芜湖、马鞍山已处于城市化的高水平平稳发展阶段,淮安地区、滁州市、巢湖地区尚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影响南京都市圈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赤峰市林东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城镇土地定级评价因素选择方法的研究。结合林东镇的实际情况和地区特色,最终确定以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为本次土地定级的方法。为科学确定土地定级因素因子,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加以分析,得出最终定级因素因子为商务繁华程度、道路通达度、对外交通便利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公用设施完备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研究区2015年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并测算农户经营细碎化指标,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来研究农户经营细碎化的影响因素。通过与普通OLS模型对比,各项参数显示GWR模型优势明显。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空间非平稳性显著,斑块面积、自然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与经营细碎化成正相关,耕地坡度与经营细碎化为负相关。在平原地区,斑块面积、交通通达度、耕作便利度、耕地坡度、自然等别和利用等别对经营细碎化程度影响显著,在丘陵地区,耕地坡度、交通通达度、耕作便利度和经济等别对经营细碎化程度影响显著。研究结论对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广西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退化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的实施,广西植被已逐渐恢复,石漠化面积扩张趋势已得到控制。深入了解广西植被覆盖演变特征及其主导因素可为新一轮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1982—2015年GIMMS NDVI3g生长季NDVI (the growing season GSN)数据和1982—2016年AVHRR VCF数据,分析广西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气候、土壤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区域尺度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982—2015年广西植被,尤其是林地面积比例呈增加趋势,裸地面积比例呈减少趋势;广西北部、西北部的植被覆盖显著高于广西中部和东南部经济活动较强的区域;影响植被变化的综合因素主要包括交通通达度、气候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壤养分等,其中,社会经济条件对植被和裸地空间分异的解释率分别为20.49%和21.27%,其次为交通通达度、气候条件和土壤养分;植被与裸地在空间上呈显著负相关(R=-0.65,p<0.0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植被和裸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状态及其成因,基于2006—2020年省域数据,利用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地理探测器考察了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乡发展协调度持续增长且内部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区域间差异构成全域内部差异最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随时间推移均具有缩小趋势;各地区城乡发展协调度的离散程度均趋于下降但存在不同分化态势;城乡发展协调度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程度、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相关,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大于单个因素的影响力并存在时变特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因地因业制宜优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构建城乡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对江苏省农村老人的互助养老需求意愿以及互助养老服务需求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江苏省农村地区发展互助养老的重要意义。得出生活和医疗互助养老服务的需求度最高,农村老人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状态、婚姻状况、养老月收入、医疗便捷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情况、老人生理和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互助养老服务的需求程度,在互助养老实施前需充分在不同农村地区开展供求调研。  相似文献   

8.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津巴布韦是中国“一带一路”上重要合作伙伴,对津巴布韦植被覆盖度进行监测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趋势分析、Hurst指数等方法从时空角度分析了津巴布韦近20年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津巴布韦植被覆盖度较高;2001—2009年、2015—2017年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2009—2015年、2017—2019年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从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植被覆盖度北部高,西南和中部地区低。津巴布韦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主要以不显著变化为主(占81.70%),11.52%的地区呈增加趋势,6.78%的地区呈减少趋势。津巴布韦地区植被覆盖度反向持续性强于正向持续性,增加趋势占7.44%,减少趋势占9.69%。津巴布韦植被覆盖度受降水量、气温共同影响,主要受降水量因素的影响。植被覆盖度受夜间灯光数据影响,呈负相关区域主要在哈拉雷和布拉瓦约,正相关区域主要在马邵纳兰省。  相似文献   

9.
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安徽省以及毗邻六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时空差异性,为土地利用提供科学、合理地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呈亏损状态,2008—2015年则转为盈利;2000—2015年土地投入产出耦合协调水平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类;2015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为芜湖市,最低的地区为亳州市,且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呈现南北低、东西高的分布;对比毗邻省,安徽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处于较高水平,排名第三位;土地投入产出耦合协调度排名第一位。  相似文献   

10.
对内蒙古自治区14个样点旗、县(区)所在地基准地价与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商服繁华度是影响商业地价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城镇基础设施状况是住宅地价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城镇基础设施状况和道路通达度是工业地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区之一,经济社会比较落后。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研究其土地城市化空间模式和过程,对该区域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1986、1995和2000年3期TM影像以及2006年CBERS-01影像,得到贵阳市四期城镇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城市化比例指数、城市化强度指数和绝对扩展强度对贵阳市城市化空间模式和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贵阳市城市化过程明显,表现为面状城市化、线状城市化和点状城市化。在空间模式上,贵阳市呈组团式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上,部分次级中心区城市化速度高于中心区城市化速度。[结论]喀斯特地区的城市化空间模式和过程有其独特性,主要受地形、交通、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西宁市城西区服务业的POI数据,分析城西区服务业总体及分行业POI数据DBSCAN聚类结果,探究城西区服务业空间布局结构及集聚特征,并对不同区域的服务业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城西区服务业总体呈现"两点一线"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海湖万达广场与力盟商业步行街为2个中心点,主要分布在"两点"连线周围,并以两点为中心集聚,且南北差异明显,传统服务业占比过大;边界点、噪声点分布集中,规律性强,体现出城西区服务业聚集潜力区域;各行服务业虽受不同因素影响,但其集聚特征差异性较小;城西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于东部、中部地区,且空间发展不平衡,受交通通达性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5期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从扩张强度及扩张强度差异指数、聚类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及多元回归模型对南京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扩张强度指数分析,2000—2020年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扩张强度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2015—2020年城市用地扩张强度最高。基于城市用地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分析,南京都市圈高速扩张区域集中在都市圈边缘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与西南方向,城市用地扩张布局向均衡化发展。基于聚类分析模型分析发现,南京都市圈城镇用地扩张2000—2010年呈随机分布,2010—2015年城镇用地扩张呈高值聚集,2015—2020年用地扩张呈随机分布。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发现,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张集聚度逐渐提高,斑块分布愈发集中化,斑块形状在不断整合扩张中趋向复杂化,城市用地斑块内交通连接度不断提高,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张向协同化发展。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人口增长、城市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等因素为推动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8-2017年中国28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具有显著且稳定的空间相关性,地区间呈现显著负向溢出效应;收入水平、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交通通达度在不同权重矩阵不同空间计量模型下均与休闲农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旅游禀赋中旅游接待能力在经济矩阵和SDM模型中呈现负向溢出效应。各地应正视休闲农业区域间的空间关联性,针对性制定发展策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5.
泸州市农村受地域环境、生产技术以及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完全照搬外地经验。如果不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经济水平和当地乡村文化,违背农民本意胡乱建设,只会阻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国家的宏观政策和资金补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在近两年出现了加速的状况,发达地区省份农村已接近城市化水平。受自然条件、资源条件、思想观念和各地方政府的政策等因素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普遍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富裕。笔者通过对广东省深圳  相似文献   

16.
以南昌市建成区外10 km的环城地带作为半城市化地区,基于2000、2010和2015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开展半城市化地区多时相、多层缓冲带、多方向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南昌市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为主,耕地占比由65.11%减至55.53%,林地占比由11.00%增加到21.21%;距离建成区越近,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所占比重越大;土地利用呈现出明显的方位差异,东部地区耕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较大,西部和西北部地区林地面积占比突出。(2)2000~2015年,南昌市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综合指数由275.88提高到283.90;距离建成区越近,土地利用程度越高;东部地区土地利用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3)2000~2015年,南昌市半城市化地区景观紊乱度熵值由1.01提升至1.18,景观紊乱度不断增强,有序性愈来愈低;距离建成区越近,紊乱度越高;东部、南部景观有序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以南昌市建成区外10 km的环城地带作为半城市化地区,基于2000、2010和2015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开展半城市化地区多时相、多层缓冲带、多方向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南昌市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为主,耕地占比由65.11%减至55.53%,林地占比由11.00%增加到21.21%;距离建成区越近,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所占比重越大;土地利用呈现出明显的方位差异,东部地区耕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较大,西部和西北部地区林地面积占比突出。(2)2000~2015年,南昌市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综合指数由275.88提高到283.90;距离建成区越近,土地利用程度越高;东部地区土地利用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3)2000~2015年,南昌市半城市化地区景观紊乱度熵值由1.01提升至1.18,景观紊乱度不断增强,有序性愈来愈低;距离建成区越近,紊乱度越高;东部、南部景观有序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导致森林景观连通性降低,进而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中某些关键的生态过程。以山东半岛东部地区13个中小城市为例,以1990和2006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图形理论,用森林景观概率连接度指数(PC)和斑块相对重要性指数(dPC)累积值,来研究不同城区森林景观连通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以城市面积和道路建设为驱动因素,数量化分析城市发展对森林景观连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面积扩张和道路建设急剧降低了森林景观连通性。这种连通性的降低对拟合的中尺度生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另外,森林景观连接度对于城市化响应的敏感性远大于森林面积。因此,景观连接度可以很好地用来监测和评估城市化发展对于森林景观及生态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宜兴市官林镇前城村为例,采用实地调查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加权Voronoi图等,基于农户居民点空间重构和功能整合意愿,评价了居民点影响力并进行了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居民点空间重构意愿受人均耕地面积、交通通达度等因素影响,功能整合意愿受房屋舒适度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程度等因素影响;(2)居民点空间和综合影...  相似文献   

20.
研究借鉴耦合理论,构建2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模型和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5年我国3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计算各省市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以及2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我国31省市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耦合协调特征,但是省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在处理城市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时,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