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从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的内涵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对象属性解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重庆市1997~2005年间耕地资源安全运行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5年,重庆市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值处于稍不安全等级区间,其值呈明显增长趋势,重庆市耕地安全程度降低;从时间尺度上看,重庆市耕地资源安全态势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1997~2001年间的波动变化阶段和2002~2005年间的持续恶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典型区县为例,利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法(PRA)先后获取606份山区农户和604份平坝地区农户调查问卷,基于地块尺度深入分析耕地转入特征,并利用Logistics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农户转入耕地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平坝地区耕地转入以水田为主,山区则以旱地为主,转入地块质量均以一、二等地为主,转入地块面积以S≤0.13hm~2为主,且多为无偿转入;(2)不同地区农户转入耕地决策的共同影响因素是农业收入和经营耕地面积.不同的是,地块离家平均距离和离集镇距离显著负向影响平坝地区农户转入耕地,省工农具投入和牲畜数量显著正向影响平坝地区农户转入耕地;而地块平均等级显著负向影响山区农户转入耕地,经营耕地地块数量和水田比重显著正向影响山区农户转入耕地.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探求在城市化影响下的耕地资源的发展变化,利用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模型分析湖南省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协调性,采用GIS技术探求其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在政策、技术以及地方差异的影响下,湖南省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协调性具有动态性、相对稳定性和阶段性特征,且“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保护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果。在时间维度上,湖南省各市(州)的协调性有所改善且具有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在空间格局上,各市(州)的协调性在不同时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期末各地区协调性表现为“调和”或“基本协调”,且湘西、湘北、湘中地区的协调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耕地保护"新政"时期的1999—2008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各省(市、自治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基础上,运用GIS、线性回归和泰尔指数系统分析了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差异,并构建了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不同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⑴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和东北递减,但东部耕地利用集约度位次整体下降,中部和西部则上升,东北相对稳定;⑵由泰尔指数可知,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总体差异较明显,相较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⑶东部耕地利用集约度受耕地资源状况(如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等)的影响较大,其他区域则更易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政策的影响。因此,我国应采取差别化的管控策略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发达地区要注重发展耕地适度规模经营,而欠发达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以2009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分析计算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9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度平均水平为0.1417,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各县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县市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I为0.14,县域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集聚特征;耕地利用集约度高区域主要集中在主要地级市(包括加格达奇区)及其周边县市,三江平原以及松嫩平原的南部和东部;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主要受区位条件、自然特征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是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保障,它具有公共性、潜隐性、战略性等特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类: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因素主要指农药、化肥、农地膜、自然灾害等因素,间接因素是指工业"三废"、生活污水以及粪便等污染源,社会经济因素是指财政支农投入水平、整个社会的耕地资源生态安全保护意识等因素.进口部分粮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耕地资源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是实现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重庆市土地资源现状及城市性质、定位和发展目标,构建适合重庆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和变异系数法进行赋权并加权求和得出综合评价值.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水平较低,但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现递增趋势.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突破口之一,重庆市未来大规模的农民市民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不仅从根本上缓解了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有效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最后对农民市民化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全局和局部Moran’s I指数,测度了2002—2016年东部沿海经济区及其25个市级单位的耕地利用效率,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分异规律;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刻画东部沿海经济区及其各省域(直辖市)的耕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东部沿海经济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2002—2016年,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整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纯技术效率所占比重较大,是导致综合效率变化的关键;2)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整体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以空间集聚为主要分布模式,局部集聚呈高高效率区和低低效率区"两极分化"格局;3)东部沿海经济区及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耕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均呈正向增长的态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4)耕地资源禀赋、政府重视程度是影响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也较为重要。文章从建立耕地低碳利用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实行高效严格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三方面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吉林省1978~2016年相关数据,重点关注土地政策这一因素并以此建立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土地政策和其他相关变量和耕地质量之间的关系作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政策的演变对耕地质量具有显著性影响,短期内土地政策对耕地质量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长期内土地政策对耕地质量的冲击弱化。除此之外,农业劳动力、化肥使用量、农业机械化、经济发展因素等也是引起耕地质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据此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东省227户农户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分组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农户耕地保护政策认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农户对耕地数量变化的认知存在差异,但农户总体认为近年来耕地数量有所减少,减少的耕地主要作为建设用地使用;(2)农户对耕地价值及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且不同类型农户对同一政策以及同一类型农户对不同政策的认知情况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类型农户对于耕地保护的意愿均较高;(4)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差异受到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年限、家庭收入、信息获取途径以及宣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研究认为当农户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且其自身对耕地保护政策的认知程度与耕地保护政策目标相一致时,农户对于耕地保护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便会得到充分激发,从而实现耕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汪鹏  刘燕  马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48-17651
近年来重庆市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且耕地变化程度呈现出地域分布。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该市各区县人均GDP以及耕地面积数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区域内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且2者的相关程度随经济发展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2.
袁中友  杜继丰  王枫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81-4583
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耕地资源速减的概况,分析了导致其耕地资源速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珠江三角洲耕地资源保护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朱莉芬  司林杰  汪永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95-16397
以重庆市为例,从耕地条件、家庭状况、耕地经营状况3个方面介绍了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因素,并分析了各因素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农户的耕地条件、家庭状况、耕地经营状况相关资料,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构建实证模型,采用计量软件定量估计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耕地条件、家庭状况、耕地经营状况的关系,估计结果表明,地块数、耕地与县城距离、单位地块面积、家庭人口数、外出务工人数、土地类型、土地流转状况均与耕地的集约利用呈显著性的反向相关关系,家庭年均收入、耕地投资状况与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成显著性的正向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重庆市耕地资源的数量、结构和布局,对重庆市耕地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重庆市耕地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江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838-12839,12841
对使用博弈模型对现行耕地保护和区域协调耕地保护2种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成本下,区域协调耕地保护模式可以实现耕地保护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盆地乐山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区域内7县、4区已经建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来源,采用GIS分析工具,对土地利用中与耕地相关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并结合采集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件资料对区域内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区域内耕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顺序依次是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自然灾毁,它们在耕地减少中所占比例分别是83.5%、11.4%、4.6%和0.5%。针对区域耕地变化情况,提出了增加耕地的方式和可能途径,并对区域内耕地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旭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712-7716
根据贵州省1978~2007年的统计资料,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其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之间动态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①贵州耕地数量与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及GDP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及GDP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②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及GDP增长是其耕地减少的重要驱动力,尤其与人口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走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控制人口数量,并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强耕地质量保护,集约利用土地以提高耕地的经济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18.
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年福华  史守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26-5527,5558
以苏州市1978~2005年的统计资料和近10年来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苏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差异,选取人均GDP、耕地面积作为指标分析了经济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苏州市占用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呈指数型递减趋势,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伴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耕地压力将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19.
王雨  许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373-2375
基于1979~2008年邯郸市30年的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统计数据,构建了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回归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借鉴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模型,计算了邯郸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结果表明:邯郸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呈阶段性分布,总体呈现出"调和与不协调相互交错→调和基本调和→基本协调"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李论  金建君  江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218-18220
利用1991~2008年北京市统计资料,分析了北京市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影响北京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市耕地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耕地年均减少2.43%;人均耕地面积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影响北京市耕地资源数量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