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果蔬产后干燥是农产品加工的关键环节。目前,大多采用网带式干燥机,其具有干燥时间短、操作简单的特点,但可加工品种单一,不能自动检测机体内干燥温度、湿度和热风风速。为实现网带式干燥机的一机多用、控制智能、节能环保、产品优质的农产品干燥目标,本文以5GDC-IV80型网带式果蔬干燥机为研究对象,基于三菱PLC开发了一套网带式果蔬干燥机智能控制系统,提升目前网带式果蔬干燥机控制系统的多物料、广兼容、低能耗、高智能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高湿稻谷多段逆流干燥缓苏解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获得高湿稻谷逆流干燥层内的水分分布,实现干燥过程动态跟踪和调控,基于干燥水分扩散模型和深层干燥质量平衡方程,在线解析稻谷逆流干燥水分变化,给出了稻谷多段逆流干燥、缓苏复杂工艺条件下,层内含水率分布及干燥速率解析式,验证了风量谷物比为4,温度50℃的热风流过0.5 m厚的逆流层后,仍具有较强的干燥能力,解析结果与实测的干燥机出粮口水分偏差在±0.5%范围内,证实了解析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正>一、鉴定检测关注的问题与检测要点1.干燥原理简介谷物干燥机按照作业方式可分为:批量干燥式、连续干燥式和循环干燥式。批量干燥即固定床干燥(如通风干燥仓)。目前应用广泛的是连续式干燥机和批次循环干燥机。谷物干燥机的干燥过程就是把经过加热的干空气作为干燥介质被风机送进干燥机内对谷物进行加热,干燥介质与谷物接触的同时吸收了谷物里面  相似文献   

4.
针对粮食干燥机的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不高和干燥质量低等问题,设计了有自动控制系统的粮食干燥试验台。本文介绍了试验台的硬件组成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系统运行稳定,操作简单,提高了干燥机自动化程度,为今后的干燥机设计与开发研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5HBT-5.0型玉米种子干燥机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干燥机的种子和热空气流动系统进行了分析,表明种子向下通过干燥器时,交替地与热空气呈顺流、错流和逆流接触,属混流式干燥,故干燥后的种子品质好。另外,可以采用较高的热风温度,进行快速高温作业。  相似文献   

6.
谷物干燥是农产品收获后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研究开发性能良好、运行经济、适用于农村的干燥设备,对农业增产减损、提高效益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逆流干燥工艺和逆流式干燥机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并分析了逆流式干燥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解决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机装载量低、喷嘴直径与喷嘴出口形状更换困难等问题,设计了一种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机.该干燥机可根据不同物料调整风温、风速、料架转速及喷嘴直径与出口形状.干燥过程中物料受脉动高速热气流的冲击,有利于物料内部水分向外迁移.以加工番茄为例进行了干燥机的性能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与气体射流冲击干燥相比装载量和去水强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种子烘干是种子处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种子品质保持、优化提升贮存条件意义重大,在干燥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下,现代农业生产过程大量应用了种子干燥机进行种子的处理加工。斜床式种子干燥机相对于传统的平床式干燥机具有多种技术优势。通过分析种子干燥基本原理,说明了斜床式种子干燥机的工作特征及适用性,并针对干燥工艺进行了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9.
针对以空气源热泵为热源系统的低温循环谷物干燥机存在的一体化控制程度不足问题,设计了一种热泵式低温循环谷物干燥机控制系统。为实现低温循环谷物干燥机和热泵系统的一体化控制,利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技术进行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系统实现了谷物干燥过程的自动和手动等多模式控制,并支持干燥参数的人工调节和设置、谷物含水率及干燥温度的实时监控等功能。试验表明,干燥机在不同模式下均工作正常;所开发的逻辑控制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稳定性好、安全性高等优势。稻谷干燥试验表明,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热泵热风温度平均误差为0.95℃,标准差为0.93℃,系统具有较好的控制精度与稳定性,粮食温度稳定在33℃左右,满足低温循环式谷物干燥机的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0.
多槽多段换向通风横流式谷物干燥机的研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流式谷物干燥机,由于具有结构较为简单,故障率较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是世界上设计较早,使用时间较长的干燥机型之一。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本文介绍了新研究发明的换向通风横流式干燥工艺及其机型的结构原理,并运用CGDSP计算机谷物干燥综合模拟程序进行了优化设计,使横流式干燥机干燥工艺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横流式干燥机的继续发展和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康  许志伟  赵小勇 《农机化研究》2005,(6):140-142,146
针对远红外滚筒式种子干燥机的机械部分,采用PID控制和开关控制相结合的算法.设计了温度控制系统。实际应用表明:该控制系统具有稳定性好、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而且干燥速度快干燥均匀性好,可较好地满足目前干燥机的控温要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立式多层水平圆振动干燥机机体的动力学分析和物料颗粒的运动学分析,推导出干燥机结构参数和物料运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物料颗粒在扭转方向的位移与挂板间距呈线性递增的关系,此位移随激振电动机安装角度的增大而增大;物料颗粒在干燥机内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随激振电动机安装角度的增大而减少。通过实验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联合收割机脱粒滚筒转速监控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联合收割机脱粒滚筒转速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在联合收割机工作过程中,该系统应用传感器实现了对喂入量、谷物含水率和滚筒转速进行及时采集,并进行智能处理,以喂入量和谷物含水率作为控制量,自动控制滚筒转速,从而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简述了滚筒转速监控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硬件系统及软件编程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PLC及组态软件的粮食集中干燥监控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集中干燥控制是解决粮食干燥过程控制困难的前沿技术.系统综合了计算机和PLC的各自特点,融合了组态监控软件技术,集过程解析、专家咨询和远程控制于一体,具有数字化、可视化、操作便捷、响应速度快、处理能力强、抗干扰性强、可靠性和稳定性好的特点.控制系统的成功运用,提高了粮食干燥的生产效率和粮食品质,降低了能耗和干燥成本,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介绍远红外果蔬干燥机电气控制的特点及工作原理。系统应用远红外辐射干燥技术,连续传动的干燥方式,根据蔬菜的品种及含水量,可对各个温区的温度及干燥时间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简化烘干机的结构,节约能源,设计了内置远红外电热管循环式烘干机。通过试验获得了干燥速度与主要工作参数(物料层厚度、物料层平均穿透风速和物料层平均移动速度)的回归方程。分析了主要工作参数对干燥速度的影响规律,并利用优化技术得出了最佳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17.
基于s7-200系列PLC及EM235模块的谷物烘干设备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桥 《中国农机化》2012,(4):107-109,113
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拖拉机前桥壳的有限元模型,划分网格,限制边界条件,然后加载,对拖拉机前桥壳进行强度分析,直观展现前桥壳的等效应力和应变分布、竖直方向位移分布,同时分析模型处理与计算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确定结构的危险部位。其模拟分析得到的数据可为结构优化和结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应力应变试验得到试验数据,与理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优化拖拉机前桥壳的结构,并且验证计算机虚拟软件对产品开发是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添加紫薯全粉为辅料制作营养保健面条。通过正交试验对紫薯全粉面条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紫薯全粉添加量30%、水添加量37%、盐添加量3%、和面时间15min,此条件下生产的紫薯全粉面条断条率低、风味俱佳。  相似文献   

19.
滚筒式牧草烘干机温度检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温度是牧草烘干机的重要运行参数.滚筒式牧草烘干机的结构复杂,在干燥过程中,准确测量和控制干燥机机内温度的变化情况,对改进烘干机系统设计、提高烘干机的整体性能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介绍了基于89C51单片机和高精度热电偶传感器的烘干机温度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单片机程序及上位机监测软件的设计,以实现对滚筒干燥机温度的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20.
The experimental data obtained from the tests conducted on a newly developed heated-air batch hay drier described in Part 1 of this paper were used to validate a computer simulation programme for the drier. The computer simulated and measured temperature data at various locations for the drier agreed reasonably well. The simulation programme was subsequently used to optimize the drying system for minimum total drying costs within set bounds of drying time and overdrying for various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s of hay, airflow rate, drying air temperature, hay stack height and batch size. The simulated results are presented as an aid in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drier and as a guide in the design of similar new batch hay dri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