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盘点今年农业话题,粮食问题的一个"悖论"现象恐怕会入选。说它是个悖论,是人们看到:中国粮食连年丰收,但进口却越来越大。中国粮食究竟怎么了?今年5月,在2015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达了农业面临的三个增长的困惑:一是这十一年粮食产量年年在增长,二是进入新世纪,尤其2010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在逐步增长,三是全社会粮食总库存也在迅猛增长。既然十一连增了,干嘛还要进口那么多粮食?这是社会普遍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2.
数字     
张弛 《中国农资》2014,(48):3-3
<正>"十一连增"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公告,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103.2亿斤),增长0.9%。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358万吨今年前11个月,越南进口化肥约358万吨,进口额约118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进口占化肥进口总量的51.7%,同比减少14.7%,进口额减少20.3%。  相似文献   

3.
王梅 《农业展望》2013,9(5):50-54
用翔实的数据讴歌了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连续9年取得的辉煌成就。粮食生产"九连增"不仅为应对国际经济衰退、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粮食"九连增"背后,中国粮食安全仍面临隐忧。一是玉米连获丰收,需求趋缓,价格承压;二是大豆进口数量激增,供求严重失衡;三是片面追求高产导致农田污染严重等。最后,提出有益于确保中国粮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常态下中国粮食供求平衡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粮食生产方面,2003年至2015年的"十二连增",表明中国粮食总量生产方面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但当前中国粮食供求面临的粮食产量、库存量以及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困境,反映了这种总量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再加之物质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三本齐升"的压力,我国粮食的竞争力不断减弱。当前粮食供给虽然总量增长,但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当前粮食生产供给的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消费结构出现了不匹配的新特征,同时还面临进口冲击加大、消费习惯改变、生产效益不高以及资源环境硬约束等挑战。为此,本文立足供给和需求平衡的角度,从四个维度提出了促进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的新思路:稳定粮食的生产,实现数量和质量的供求平衡;调节粮食品种,实现消费结构平衡;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实现资源环境平衡;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现价格平衡。  相似文献   

5.
<正>本报讯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举办的"大国基础——中国农村发展金秋报告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会上,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在发言中回应一些欧美国家鼓吹的"中国粮食威胁论"说道: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不仅没有对世界造成威胁,而且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毕美家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实现粮食"十连增",今年又是丰收年,有望"十一连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粮食已经过关了。他说,事实上,尽管粮食连增产,但我国所面临的粮食安全挑战也在不断加大。一方面,农业生产受到越来越大的资源约束,土地每年减少数百万亩,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恶化,水资源日益短缺,农民"老龄化"问题也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2013年,我国粮食出现了"十连增",但"十连增"的背后,掩藏着粮食安全的危机,中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可以说是切中时弊。1粮食"十年增"的性质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表面风光的背后,暗藏着危机,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恢复性。当前的粮食增产,一半是在恢复产能,一半才能算得上增产。实际上,我国早在20世纪80~90年代,粮食已经达到4亿t。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性达到了4.073 2亿t;1991~1994年这4年粮食产量在  相似文献   

7.
<正>据报道,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就"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中央电视台七套"聚焦三农"栏目记者提问:"民以食为天",我首先问的问题是和粮食安全有关系的。去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我国政府也提出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而且这个饭碗主要装的是中国粮。但是这几年我国粮食进口确实在不断增加,这是怎么回事?我国的粮食究竟安全不安全?另外我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粮食产量"十二连增"情况下,中国粮食自给率不升反降,这是由于统计方法不当和超额储备造成的。从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分析,当前中国粮食供给是历史上最充裕时期,安全状况也处于最佳状态。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粮食安全隐患也在不断积累,主要表现为,过度生产和超额储备产生了一种新的不安全,过度开发利用土地、水资源引起潜在粮食不安全,高成本低收益从动力机制上威胁粮食安全,科技储备支撑能力偏弱影响粮食安全。对此,必须调整粮食安全目标,改变国内储备、生产、进出口等政策,加快粮食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正>落实政策增粮和科技增粮措施,持之以恒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省粮食生产克服连续干旱等自然灾害,粮食总产量和比较效益不断提高。2014年粮食产量突破三百六十亿斤,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由全国第14位上升为第13位。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粮食"十连增"的背后仍潜伏隐患。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2013年,我国粮食出现了"十连增",但"十连增"的背后,掩藏着粮食安全的危机,中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可以说是切中时弊。  相似文献   

11.
2016年伴随着我国粮食生产"十二连增",国家政府在粮食储备量居于历史最高位的同时仍然大量进口粮食,引起各种争论。但是,综合口粮压力、国家安全、经济因素、存储品种、储粮损耗五个方面的具体情况,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当前国家的粮食储备政策不应变动,粮食储备的高库存量非但不应缩减,相反,在财政状况允许、储备技术革新的条件下还应进一步扩大粮食储备规模、增加粮食储备数量。政府应将持续加大粮食储备作为一种制度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当前中国粮食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中国所谓的粮食"十二连增"只是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其中主要是玉米产量的增加,口粮的增加十分有限,粮食的结构还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随着中国粮食贸易观念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从中国的粮食结构看,口粮尤其是稻米面临很大的贸易风险。未来粮食不安全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粮食的流通和贸易问题。因此,政府不仅要不断提高中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也应该关注中国粮食流通与贸易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从2004~2015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连年持续增长,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史上的奇迹。预计2015年将会实现"十二连增",粮食产量将达到62000万吨,增产1.76%。然而,喜讯背后也有隐忧——"十二连增"背后的忧患,就是我国粮食生产受到耕地、淡水等资源  相似文献   

14.
正据海关最新统计,2012年我国进口大米231.6万吨,同比增3.1倍,为2000年以来最高值。大米进口增加是否会带动国际粮价上涨,并推高全球粮价、引发国际粮食危机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说,我国大米市场供应充裕,2012年进口增加主要是国内外价差较大所致,大米进口增加但数量有限,不会改变我国大米供给基本平衡的局面,更不会危及世界粮食安全。据有关统计资料,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增",全年粮食产量5895.5亿千克,连  相似文献   

15.
<正>在实现粮食"十连增"之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依然高度关注粮食问题,这是中央高层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准确把握和战略远见,就是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过去10年,尽管我们取得了历史上极少见的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但也应该看到,除了少数年份外,大部分年份都是需求大于供给,粮食进口数量也年年增加,粮食供求依然是紧平衡。这说明我国粮食的供求形势是严峻的,必须把粮食安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摆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正>连续12年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此次将"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放在了五大部分的第一部分,其中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则是转方式的重中之重。专家表示,2014年,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和农民收入"十一连快"的成绩,不可不说形势喜人,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走了相当长时间的农业发展"高消耗""高污染"之路已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相关部门近日公布,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专家表示,价补分离有利于化解我国粮食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三高"怪象,但同时也提醒,从"政策市"过渡到"市场市",要谨防出现"卖粮难"。粮食"三量齐增"亟须结构性调整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取得"十二连增",粮食总量达62143.5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丰收背后,粮食收储面临新矛盾。特别是我国对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我们还应该注意,美国、泰国等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在粮食种植成本上,相比中国来说,具有比较优势.而构成这种优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高科技在粮食生产上的推广使其粮食单产高于中国,以及补贴政策的不同等.对此,中国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在粮食生产方面的投入和改革,以切实保障中国能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各种复杂情况.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相似文献   

19.
正我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大部分地区以玉米、冬小麦轮作为主。近几年天公做美,在国家好政策的支撑下连年丰收,2015年更是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但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国家出现了粮食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农产品库存压力加大,价格倒挂,但还得进口部分饲料粮。当前玉米价格持续走低,玉米挂牌收购价确定为"国标三等"每斤1元,每斤降0.12元。破解"三量齐增",更好的增加我省农民收益、维  相似文献   

20.
<正>回首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顺利实现了十连增,突破了6亿吨大关,然而在连年丰收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却如此强调粮食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凸显了中央政府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战略思维,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对于中国粮食安全的一次思考——为什么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十年增,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可掉以轻心?习总书记曾讲到,"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只要粮食不出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粮食十连增成绩很大,但由此而带来的生态和环境付出的代价也非常的大。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