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现阶段,在进行农耕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地发现,农田里的土壤没有以前肥沃了。土壤没有以前肥沃,粮食的出产率也明显下降的原因是土壤的污染。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土壤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土壤的污染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而土壤污染带来的影响也不是单方面的。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都和突然的安全息息相关,所以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土壤的改造和修复工作。土壤污染主要是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存在重金属,就说明土壤的污染一定和一些污染的重工业企业有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研究农耕文明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及衰落研究;二是古代农耕文明思想、内涵的研究;三是农耕文明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关于农耕文明在博物馆传播的研究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对农业在博物馆陈列中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3.
苏南茶区引进普洱古茶树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平原地区农业十分发达,土壤肥沃,适宜耕作。笔者对苏南茶区引进普洱古茶树和栽培管理做出了分析,对引进普洱古茶树栽培管理技术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以期为苏南茶区的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1土壤管理1.1土壤的性状。薄皮核桃的生态习性归纳为耐寒、喜阴湿而怕高温干旱,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肥沃与瘠薄都能生长,土壤肥沃,根系发达,生长健壮,产量高;土壤瘠薄,根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夫精深,一直以来大量学者致力于研究中国农耕文明.总结了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研究农耕文明的最新成果.主要从农耕文明起源、发展及衰落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农耕文明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正>先有土壤,再有人类。自古以来,人类都将土壤视同空气、水体、树木、昆虫一样的天然存在并变得熟视无睹。同时,人类文明大多发源在河流两岸、河口地带,是土壤最为肥沃的地方,土壤为人类的生育、繁衍乃至文明的发展默默地贡献。在人类居住的地方都有着土壤。土壤形成的平均速率为0.01毫米/年,而头发直径为0.06毫米,也就是说要形成发丝直径厚度的土壤需要6年。同时按照我国糙米镉卫生标准0.2毫克/千克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继承与弘扬,是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源自于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新时代农民丰收节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新时代农民丰收节对促进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深化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紧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弘扬新时代农耕文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二是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新时代人们对“道法自然”思想的认识;三是紧紧抓住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提升新时代农民丰收节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片充满神奇的土地。千百年的漫长岁月才成就了这片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东北黑土地,物产丰饶、物种丰富。这是一片孕育希望的土地。寒地黑土因其土沃地肥被视为珍贵的土壤资源,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  相似文献   

9.
贵州留存有一定规模的山地传统农耕文明。文章在全面分析案例地传统农耕文明存留现状的前提下,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该地活态存留的传统山地农耕文明的现代旅游价值,并进一步通过纯农业运作与旅农融合运作的对比分析,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说明旅农融合如何有效提升传统山地农业效益,而后借助传统农耕文明主客共享理念,构想了一个山地传统农耕文明存留区的旅游脱贫路径。  相似文献   

10.
分布于中国北方的红土是古红土,关于古红土的土壤分类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始终存在问题.尽管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北方古红土的分类地位问题.北方古红土分类混乱的原因有三:第一,北方古红土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第二,北方古红土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大量详细的研究资料做支撑;第三,关于北方古红土的分类,在分类指导思想上存在问题.剖析北方古红土的特性,借鉴国外研究思路和成果,认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应当在适当的分类级别(土类一级)中增加古土壤土类,以反映在性质上与现代成土环境明显不一致的土壤;建立有关北方古红土定量化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根据北方古红土本身的性状差异,将其在不同土纲中得到体现,而不能简单地把北方古红土笼统地归在新成土土纲中.  相似文献   

11.
一所大学如果忘记了自身的文化传承,这等于否定了历史发展的经验,一所大学如果不去进行文化创新,就等于故步自封,终被淘汰。因此,我们开辟了《农耕文化研究》专栏,连续刊登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海翔博士就如何传承与创新云南农耕文化所作的系列探讨。旨在动员大家都来关心云南农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把学校置于社会发展之中,置于为"三农"服务之中来思考自己的历史方位与现实价值,担负起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历史责任,在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专栏共分七个专题:(一)剑川海门口的震撼;(二)站在现代农业门槛上回眸;(三)云南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四)云南农耕文化的局限;(五)云南农耕文化朴素生态思想未能传承的历史评价;(六)迈向生态文明的思考;(七)绿色农业——云南农耕文化的回归与升华。本期刊出"农耕文化研究"之一:剑川海门口的震撼。  相似文献   

12.
云南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民、富民、稳国、强国而王天下是中国农本思想的核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强化了农耕文化稳定和谐的价值取向,促进了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历史是不能被割断的,厚重的中国农耕文化对当今我国国民修身养性,传承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走生态文明之路依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对个人修养和品德的培养,对勤俭至上的推崇;云南农耕文化在传承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秩序与和谐仍然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智慧,云南农耕文明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能够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使人类获得更多的利益,但资源和自然规律的约束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类活动所无法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文化村落(以下简称古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活态文化"。浙江省诸暨市为保护利用好当地的古村落,上年底,组队赴松阳、莲都、武夷山等地考察学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把古村落的"形"留下来、"神"活起来的意见。1.松阳等地的主要做法松阳的古村落"活态保护"做到了"见人见屋见未来";莲都用一条"千年通济堰",串起"千年古樟群、千年古村落、千年庙会、千年古窑址、千年古碑林"等古老而灿烂的处州民俗和  相似文献   

14.
<正>一、秸秆覆盖果园的作用1.提高土壤肥力。秸秆覆盖地面后,为土壤微生物创造了最适宜的生活环境,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增加微生物群落。土壤中微生物总群的多少和作物的生长息息相关。作物生长依赖于肥沃的土壤,土壤经微生物的活跃而  相似文献   

15.
<正>2010年1月,澳大利亚碳农业大会在悉尼举行,与会科学家警告称,全球肥沃土壤将在60年内消失,人类因此将面临新的粮食危机。而管理不当和过度耕作导致的侵蚀、气候改变以及日益增加的人口,都是全球肥沃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因。悉尼大学研  相似文献   

16.
在汉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动力模式下,苜蓿从游牧世界引种到农耕世界。中国人将其融入农耕技术之中,使其成为精耕细作农业体系中的一环。通过加工利用方式的本土化改造和文化接纳,苜蓿融入了本土农耕文化之中,为农耕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农牧文明交流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甘肃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于斯的农谚,是历代陇上劳动人民对粪土肥田、耕耱保墒、中耕管理、休耕轮作、良种选育、农牧结合等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与方法的经验总结。同时,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农谚又蕴含了劳动者的天地观、农本观、畜力观、生产观、备荒观、生态观等思想,集中反映了他们的农耕观念。然而,时移世易,农谚这份农业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与生态土壤正在遭到破坏,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青铜峡市农耕表层土壤和水稻全硒含量的测定,分析了青铜峡市农耕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水稻子实硒含量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硒元素含量在0.057~0.95 mg·kg-1之间,平均值为0.226 mg·kg-1,83.55%的农耕土壤达到足硒水平(0.175~0.40 mg·kg-1),其中连湖农场土壤硒元素含量均值最高,树新林场最低。不同土壤类型土壤硒元素含量表现为灌淤土 > 潮土 > 粗骨土 > 盐土 > 灰钙土 > 新积土。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土壤硒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有机质、铁氧化物、锰和CEC。此外,水稻子实硒含量不只受土壤全硒含量的影响,而且与土壤pH、有机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1秸秆覆盖果园的作用 1.1提高土壤肥力 果园行间或株间地面秸秆覆盖后,为土壤微生物创造了最适宜的生活环境,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增加微生物群落。土壤中微生物总群的多少和作物的生长息息相关,作物生长依赖于肥沃的土壤,土壤经微生物的活跃而肥沃。  相似文献   

20.
以坡耕地为对照,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8种典型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撂荒草地、人工草地、经济林和生态林地、农耕梯田、经济林梯田、撂荒梯田、淤地坝地)土壤质量,结果表明:与坡耕地相比,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分别增加了1.2%~20.7%和1.2%~9.3%;碱解氮除农耕梯田减少6.6%外,其他措施增加0.2%~54.2%;经济林梯田、经济林和生态林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显著,其他措施减少了9.2%~67.1%;土壤速效钾变化差异显著。除撂荒梯田和淤地坝地土壤各酶的活性减少了6.3%~49.5%和1.2%~15.6%,其他措施均增加。土壤质量以经济林梯田、生态林地和人工草地最好;经济林地和撂荒草地良好;农耕梯田和撂荒梯田较差;坡耕地和淤地坝地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