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氮肥后移对滴灌夏玉米源库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氮肥后移对夏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改善、籽粒库容的调节以及增产效应,选择库容差异较大的玉米品种登海605和郑单958,利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方式设置氮肥全部(100%)底施、底施40%+十二叶展(V12)60%、底施40%+吐丝期60%和底施40%+十二叶展20%+吐丝期40%处理。结果表明,与一次性底施相比,氮肥分次施用处理登海605和郑单958穗位叶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14.4%~33.3%和6.1%~16.9%;籽粒建成期玉米素核苷含量、籽粒绝对含水量、体积分别提高了9.4%~53.0%、5.2%~13.5%、5.1%~13.5%和9.7%~45.9%、12.5%~36.4%、5.6%~30.6%;库容及光合速率的提高促进了籽粒灌浆速率,快速灌浆阶段的灌浆速率分别提高了0.66~2.24mg/(粒·d)和0.65~1.64mg/(粒·d)。最终2个品种的粒重及登海605的穗粒数显著提高,分别增产5.8%~13.6%和5.1%~12.4%。氮肥后移保证了夏玉米全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源库特性明显改善,产量显著提高,底施40%+十二叶展20%+吐丝期40%施肥方式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在超高夏季玉米生产技术研究上的理论比较少,在该生态区域内超高产条件下的研究就更少了。超高产玉米新品种的不断应用,其对于高产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强。由此,文章在不同的跨度,不同的含量水平上,在不同的区域展开施放氮量对于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希望可以通过研究找出合适的,适合其生长的规律,为玉米高产提供良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水氮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利用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水肥是作物产量的两大限制因子。当前在作物生产中对水氮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严重威胁环境。为了探讨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合理的水氮配合措施,在5年水氮定位试验基础上对周年轮作体系产量、氮吸收与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方法】试验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种植,设置水、氮两因子,裂区试验设计,水分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水分设置限水和适水两个处理,根据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灌溉制度,冬小麦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分别为1水(拔节期)和2水(拔节+开花水),夏玉米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根据不同年型降水量而定(1水为播前水,2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3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开花水)。周年设置6个施氮水平,小麦+玉米氮肥用量分别为(0+0)、(60+60)、(120+120)、(180+180)、(240+240)、(300+300)kg·hm-2。【结果】在供水量较高和较适宜的条件下(年供水量大于609.5 mm),水分不是氮肥肥效发挥的限制因素,氮肥对产量的贡献较大;而供水量较低的条件下,肥效受较大抑制,供水对产量贡献较大。供水量和施氮量有明显的耦合效应,限水和适水下得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冬小麦分别为134.8和126.4 kg·hm-2、夏玉米分别为176.8和127.2 kg·hm-2。限水和适水下单季施氮量分别为300和240 kg·hm-2时,地上部总氮量达较高值,但限水和适水下夏玉米和限水下冬小麦氮量超过60 kg·hm-2、适水下冬小麦施氮量超过120 kg·hm-2时,秸秆残留氮素明显增加,对籽粒氮的贡献变小。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且随年度推移氮肥偏生产力明显降低,尤其是小麦季施氮量60 kg·hm-2处理随年份增加降低尤为迅速。在本试验条件下周年施氮量限水240 kg·hm-2、适水120 kg·hm-2就能保持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不降低。【结论】限水条件下水是限制氮肥肥效发挥的主要因素,通过改善水分条件可更有效的提高氮肥肥效,因此在干旱年型应降低施氮量。中高产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限水和适水下得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分别为311.6和253.6 kg·hm-2,此时最佳产量可分别达16 127.5和17 272.9 kg·hm-2。  相似文献   

4.
研究以夏玉米“沈玉26号”为供试材料,在试验站大田进行试验,以秸秆、编织布(半透明膜)两种材料为覆盖处理,以裸地为对照处理,采用全覆盖平作种植方式,研究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含水量、作物生长生理特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覆盖处理下夏玉米的覆盖效应,为建立玉米灌溉制度和后期研究提高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氮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夏玉米氮利用、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于2007年在河南省滑县进行了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单施纯氮90,180,270和360 kg·hm-2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同量氮肥,氮收获指数(NHI)分别提高了4.4%,5.6%,3.7%和1.9%;子粒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0.6,0.6,0.6和0.7 g·kg-1;子粒产量分别增产了5.8%,9.5%,10.1%和9.0%;夏玉米收获后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为23.8~121.4 kg·hm-2.初步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夏玉米氮素利用效率,改善了子粒品质,减少了0~200 cm土层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豫北秸秆还田配施纯氮以90~18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在同一条田(90团9连1#3)实施,面积14.8公顷,7.4公顷为地下滴灌处理,7.4公顷为膜下滴灌对照。种植作物为棉花。  相似文献   

7.
8.
9.
10.
为探究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及追氮时期组合对夏玉米籽粒品质、淀粉糊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选用玉米主推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施氮量180 kg/hm(N1)和 210 kg/hm(N2)两个氮肥处理水平及拔节期+大喇叭口期(W1)、拔节期+开花期(W2)、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开花期(W3)3个不同追肥时期组合。结果表明: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开花期追肥处理(N1W3、N2W3)籽粒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籽粒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支链淀粉含量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糊化温度、峰值时间、粗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增加追氮频次改善籽粒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和淀粉的糊化特性,提高了籽粒品质。N1W3与N2W3相比,籽粒品质与淀粉糊化特性差异不显著,但是N1W3处理减少氮肥的投入,节约投入成本,为本试验的推荐处理。  相似文献   

11.
膜下滴灌和地下滴灌棉田土壤NH4+-N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田间试验为基础,从时间、垂直和水平空间分布的角度对膜下滴灌、地下滴灌棉田土壤铵态氮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下,棉田土壤铵态氮含量随生育期的变化特征、垂直分布特征和水平分布特征均有异同点.0~5 cm土层铵态氮含量最高,35~55 cm含量普遍较低.水平方向土壤铵态氮随滴灌水扩散,分布在离滴灌带40 cm左右.  相似文献   

12.
控释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6年在安徽颍上县布置田间小区试验,设不施氮肥(CK)、 农民习惯施氮(CN)、100%N量控释氮肥(CRN1)、60%N量控释氮肥+40%N量普通氮肥(CRN2)、85%N量控释氮肥(CRN3)和70%N量控释氮肥(CRN4)6个处理,研究了控释氮肥用量及与普通氮肥配施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用控释氮肥均能提高玉米产量和产值,CRN2较CN显著增产13.74%,CRN1增产4.84%,CRN3与CN产量相当.控释氮肥通过提高玉米穗粒数来提高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以CRN2最高,CRN1次之,均显著高于CN.农学效率CRN2显著高于CN,CRN1高于CN,生理效率CRN2高于CN.偏生产力控释氮肥处理均高于CN.氮肥效益以CRN2最高,比CN增收758元/hm2.综合产量、氮肥利用率和氮肥效益指标考虑,夏玉米种植上以控释氮肥配施普通氮肥效益最佳,其次为100%N量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减氮15%施用控释氮肥不减产.  相似文献   

13.
膜下滴灌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盐分布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石羊河流域中游,通过2014-2015两年的灌溉试验,对春玉米生育期设置不同灌溉定额(4 800、4 200和3 600 m3·hm-2),测定0-100 cm土层内,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春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全盐量在年内和年际间的变化,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随灌水定额的增加,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加明显,当灌水定额从420 m3·hm-2增加到480 m3·hm-2时,春玉米吐丝扬花期0-6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可保持在24.52%以上。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当灌水定额为480 m3·hm-2时,能明显增加深层土壤的蓄水量。当灌溉定额低于360 m3·hm-2时,灌水量严重不足,土壤水分亏缺明显。在非灌溉期,土壤盐分随水分蒸发在表层耕作土壤中积聚。垂直方向上,在0-40 cm土层发生积盐现象,80-100 cm土层发生脱盐现象。在灌溉期,在垂直方向上,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土壤淋洗深度呈增加的趋势。不同灌溉定额条件下,0-20 cm土层土壤发生脱盐现象,40-100 cm土层发生积盐现象。但0-100 cm土层内,土壤全盐量盈亏量总体基本平衡。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盐分以滴头为中心向滴灌带两侧运移,滴头间土壤水分的交汇作用将原耕层的部分盐分迁移到滴灌带的湿润锋边缘处。各处理土壤含盐量均表现为滴灌带间较滴头间增加明显。不同灌溉定额对春玉米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影响不显著,对穗粗、秃尖长、百粒重影响显著。降低灌溉定额可增加春玉米的穗粗和百粒重,但对作物增产无显著作用。【结论】膜下滴灌条件下,春玉米耗水量受灌水量影响,适度水分亏缺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但使春玉米产量降低4.45%-20.99%。春玉米全生育期灌水10次,灌水定额为420 m3·hm-2,灌溉定额为4 200 m3·hm-2的灌溉制度节水、压盐、增产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14.
华北平原春玉米滴灌均匀系数对土壤水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航  李久生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9):4004-4013
【目的】研究滴灌均匀系数及土壤特性对土壤水氮时空分布的影响,定量评价现行标准的适宜性。【方法】试验在华北平原进行,供试作物为春玉米,滴灌均匀系数(CU)设置0.66(低)、0.81(中)和0.99(高)3个水平,灌水量设置灌溉需水量的50%(低)、75%(中)和100%(高)3个水平,监测不同生育阶段的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结果】土壤含水量均匀系数在生育期内大于0.85(2009年)和0.80(2010年),低灌水均匀系数处理与中、高灌水均匀系数处理没有明显区别,远大于滴灌均匀系数(0.66),初始含水量均匀系数的影响大于滴灌均匀系数,灌水量的影响较小。滴灌均匀系数对硝态氮均匀系数的影响不显著。【结论】在华北平原半湿润地区,滴灌均匀系数不是影响春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水氮分布的主要因素,现行微灌均匀系数标准(CU≥0.80)可适当降低,以降低系统投资。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因不同夏玉米品种科学施用氮肥,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郑单958、浚单20、农华101和先玉335产量、经济效益、氮素积累及氮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夏玉米品种施氮增产显著,郑单958在低氮时产量和纯收益较好,增产18.19%,增收3 158元/hm^2;浚单20、农华101和先玉335在高氮时产量和纯收益较好,分别增产17.31%、25.03%和17.41%,增收2642、3726和3182元/hm^2.施氮量增加,郑单958氮肥农学效率显著降低,浚单20、农华101和先玉335氮肥农学效率无显著差异.生产中郑单958适宜低氮肥用量,而浚单20、农华101和先玉335适当增加氮肥用量可获得较好收益.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新疆棉田地下滴灌方式下土壤速效磷空间分布的规律,在棉花不同生育期采用 0.5 mol/L NaHCO3浸提-钼蓝比色法,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测定棉田土壤速效磷(Olsen-P).研究分析后认为:垂直方向上,在棉花各生育期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变化呈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棉田各土层土壤速效磷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 ;水平方向上,棉田各土层土壤速效磷的变化呈随着与滴灌带距离的增大而缓慢增加的趋势;随棉花生育进程的推进,水平方向土壤速效磷变化为逐渐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不同灌水次数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通过防雨棚下测坑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次数对夏玉米形态指标、产量、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随灌水次数的减少而降低;拔节期不灌水明显抑制株高和叶面积的增长.果穗长、果穗粗、穗粒数有随着灌水次数的减少而降低的趋势;灌4水的产量最高,在苗期和灌浆期灌水(2水)的处理产量最低,较灌4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用的3种类型氮肥(复混肥、缓释肥和复合肥)均使夏玉米产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从产量和经济效益综合比较,以施用物美价廉的复合肥对夏玉米的增产与农民的持续增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水分利用效率法、层次分析法(AHP)和优化AHP法对灌溉制度评价的特点与优劣.[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膜下滴灌技术,以灌水定额为变量(30.0、37.5、45.0、52.5和60.0 mm),分析水分利用效率法以及优化前后层次分析法(AHP)确定灌水定额的合理性.[结果]水分利用效率法能大致确定45.0~...  相似文献   

20.
滴灌冬小麦不同滴灌量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冠层特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滴灌冬小麦不同滴灌量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冠层特征响应,为北疆滴灌小麦灌溉制度、滴灌参考指标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不同滴灌量处理,研究滴灌后土壤含水量时空扩散特征,离滴灌带不同距离麦行土壤含水量在不同生育期动态变化特征及冬小麦冠层特征响应。【结果】在不同时段0~20 cm表土层土壤水分变化最为剧烈,且随滴灌量的增加而趋于缓和;滴灌方式20~80 cm土层为主要储水层;滴灌量为2 475 m3/hm2滴灌后远离滴灌带麦行土壤水分补充极少,该趋势在表土层更加明显;通过增加滴灌量使水分更早向远管麦行扩散;滴灌量低于3 750 m3/hm2进入扬花期后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15.0%,滴灌量低于3 150 m3/hm2进入灌浆期后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接近10%,不利于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总叶面积指数近管麦行较远管麦行高水处理增加9.50%,中水处理增加7.40%,低水处理增加5.72%;不同处理冬小麦倒三节茎粗近管麦行>远管麦行位置,高水近管麦行为0.210 cm,低水远管麦行为0.182 cm。【结论】北疆冬麦区随滴灌量降低土壤水分明显下降,影响了小麦叶面积、株高、穗长、茎粗等个体生长发育;冬小麦返青后滴灌量3 750 m3/hm2缩小近管麦行、远管麦行位置土壤水分差异,减少远离滴管带麦行土壤水分亏缺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滴灌量低于3 150 m3/hm2北疆冬小麦种植区扬花期后0~60 cm土层会出现水分亏缺,显著影响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