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纯松林、纯杉林、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分布、数量、种群的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了三种不同林型的森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均以细菌占优势,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最少,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均以混交林为最高,其次是纯杉林,而纯松林的数量最少。  相似文献   

2.
福建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福建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各生理类群的数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福建柏人工林年龄的增加,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呈增加趋势;随着坡位的升高,土壤中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逐渐减少;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明显影响,深翻垦覆和混交都能使福建柏林地主要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不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参与物质转化的特征与土壤肥力和森林生产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七坪林区不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分布不同,以火力楠等阔叶林和肉桂混交林土壤含细菌较高,氯化作用强的茅孢杆菌占优势,土壤生化活性也较强,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较快,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森林生产力.而松杉混交林则较低。今后在经营造林中,宜造阔叶和针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5.
采用不同的灌溉量(0、300、600、900、1200、1500 m3·hm-2),在杨树林地进行了生活污水灌溉试验,探讨污水灌溉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量为600~900 m3·hm-2时,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微生物、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解磷微生物菌数相对较多,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一定改善;随着灌溉量的进一步加大,土壤中微生物菌数减少,土壤理化性质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几种乔灌木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化学分析、微生物平皿培养及放线菌形态鉴定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安塞试区5种乔灌木根区0-20cm及20-40cm土层17个土样的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的数量与组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人工林与无林裸地土壤中仍然生存着数量较多的细菌、放线菌及真菌,其中各类群的数量排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②不同树种根区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不同,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按灌木林>乔木林排序;③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人工林及无林裸地土壤的放线菌组成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和诺卡氏菌(Nocardia)。灌木林根区放线菌数量与种类均多于乔木;④黄土高原“沙刺人工林-微生物-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数量大,种类较多,生物活性强,对土壤物质转化及肥力提高有明显作用,在恢复黄土高原植被时应作为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7.
不同混交林地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不同混交类型林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各样地养分含量,特别是P含量偏低;各林地微生物中,细菌数量最大,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林地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9.
不同类型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及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0.
对 3种类型黑松混交林及纯林的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及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结果表明 :各土壤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的活性均表现出差异 ,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纯林 ,尤以黑松×刺槐、黑松×麻栎混交林显著 ;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湿地松、枫香的混交林及其纯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以及呼吸强度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呼吸强度;不同的混交方式,其效果也各不相同,行间混交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呼吸强度。  相似文献   

12.
对广西庆远林区三种不同类型的混交林进行了土壤微生物及生化特性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松按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生化活性较强,松茶混交林次之,松栎混交林较差。由此得知,松按混交林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和森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培养法,分析比较5种降香黄檀混交林(降香黄檀+檀香、降香黄檀+母生、降香黄檀+火焰木、降香黄檀+沉香、降香黄檀+奥式黄檀)及纯林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土壤类型微生物数量存在差异,微生物总数以降香黄檀+檀香混交林最多,达112.36×104cfu·g~(-1),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总数均显著高于纯林;各类型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随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下降。各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细菌数量以降香黄檀+檀香混交林最多,为104.27×104cfu·g~(-1);土壤放线菌数量、土壤真菌数量均以降香黄檀+母生混交林最多,分别为68.68×103cfu·g~(-1)、22.03×103cfu·g~(-1)。  相似文献   

14.
对轻、中、强等不同侵蚀程度和长期封禁的林地芒箕生长和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芒箕的盖度、密度、高生长、生物量等都随着侵蚀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长期封禁林地的芒箕生长最好,盖度达96%,密度为452株/m^2,平均高86cm,生物量10577kg/hm^2,较轻度、中度、强度侵蚀地增加了0.5—2.3、1.4~7.1、0.8~2.0、2.3~7.4倍,强度侵蚀地芒箕生长差,盖度仅29%,密度56株/m^2,平均高18cm。生物量为1256kg/hm^2。土壤侵蚀程度增加,芒箕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降低,根量和根冠比增大,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侵蚀地土壤细菌占43.0%-45.6%,真菌28.3%-35.2%,放线菌21.0%-26.4%,氨化、亚硝化、硝化细菌少,有一定数量的纤维分解菌和磷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多。不同侵蚀土壤中的微生物组成和数量的变化与相应林地的芒箕生长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5.
杉木纯林、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养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清奎  汪思龙 《林业研究》2008,19(2):131-135
本文于2005年5月份,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选择了一块15年生的杉木纯林和两块15年生杉阔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硝态氮、有效磷和土壤微生物碳、氮、磷、基础呼吸以及呼吸熵,比较了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养分.结果表明,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高于杉木纯林;在混交林中,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得到改善.在0(10 cm和10(20 cm两层土壤中,杉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分别比杉木纯林高69%和61%.在0(10 cm土层,杉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碳、磷和基础呼吸分别比杉木纯林高11%、14%和4%;在10(20 cm土层,分别高6%、3%和3%.但是,杉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碳:氮比和呼吸熵较杉木纯林低34%和4%.另外,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高于土壤呼吸、微生物碳:氮比和呼吸熵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由此可知,在针叶纯林中引入阔叶树后,土壤肥力得以改善,并有利于退化森林土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杨树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孙翠玲  佟超然 《林业科学》1997,33(6):488-497
对北京大兴县林场和河南省民权国营林场2块试验林,面积分别为1.86hm ̄2和3.2hm ̄2,连续四年(1992-1995)进行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定位观测和定量分析,研究杨树不同混交模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异及其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和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杨树混交可以提高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5种处理间存在差异(P=79%)。(2)不同混交处理,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P=87%),其中转化酶、磷酸酶在A、C处理中增长较明显;5种酶活性之间差异极显著(P>99%)。(3)杨树混交林的土壤营养元素、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林地生产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对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三种不同林型人工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和生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米老排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生化活性最强,杉木蓝果混交林次之,杉木火力楠混交林较差.杉木米老排混交林士壤微生物最活跃,有机物分解快,具有较高的肥力和森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废弃柴河铅锌矿区土壤微生物特征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等)需要大面积的堆置场所,从而导致对土地的大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自然条件的变化,并形成限制植物-土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环境因子[1].  相似文献   

20.
以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冷杉红松林、枫桦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稀释平板法与微平板检测法,研究了4种林型不同土层之间的土壤微生物特征。结果表明:4种林型土壤微生物总菌数变化范围在1.60亿~6.29亿cfu/g之间,且细菌含量的变化差异性最大;各林型间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ECO微平板在恒温条件下培养的24h内,其平均颜色变化率呈现出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的一致性规律,直至168h上升速度趋于平缓。4种林型土壤微生物各类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且相同土层不同林型间的差异显著(P<0.05);各林型土壤微生物均对氨基酸类碳源产生了较强的代谢能力,更加验证了红松的喜铵特性;由主成分分析(PCA)可知,各林型表层和下层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代谢能力在空间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与AWCD值和各类多样性指数所得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