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 ,随着芦笋栽培面积的增加 ,茎枯病已成为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而以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发病最重 ,发病率常达70 % ,甚至绝收 ,严重制约芦笋产业的发展。1 种子处理用 50℃热水或 50 0~ 6 0 0倍 4%农抗 1 2 0瓜菜烟草型浸种后在洁净土壤上育苗。2 加强栽培管理控制氮肥使用量 ,增施磷、钾肥 ,增强植株抗病免疫能力 ;春季及时清除田间实生苗 ,采收后 ,用禾谷类秸杆、洁净黄沙覆盖畦面 ,防止病原菌传播侵染 ;疏花疏果 ,留母茎采收 ,以确保芦笋植株营养平衡 ,减轻发病 ;避免株从发育过早过密 ,疏删株丛的母茎数 ,剔…  相似文献   

2.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是一种品味兼优营养丰富的名贵蔬菜,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畅销不衰,是国内出口创汇经济价值很高的作物。全国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每年出口芦笋罐头为国家创汇达6000万美元。但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相似文献   

3.
我国芦笋茎枯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琪明 《植物保护》1991,17(1):30-32
芦笋(石刁柏)茎枯病,又称芦笋茎腐病,是芦笋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目前在美国、日本、印度、朝鲜、巴西等国都有发生,并趋严重。国内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江苏、上海、安徽、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已成为阻碍芦笋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国内各省市的芦笋生产基地该病日渐严重,本文试就我国芦笋茎枯病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病原菌研究 1.病菌种类鉴定 各地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我国芦笋茎枯  相似文献   

4.
芦笋茎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分布广、为害重的毁灭性病害。研究证实,临沂市芦笋茎枯病病原为Phoma asparagi Sacc.。该菌分生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适温为23—26℃,致死温度分别为50℃10分钟和60℃10分钟,发芽和生长最适pH为7。分生孢子生长在分生孢子器内,单个分生孢子常温下可活10天,菌块内可活25天,孢子器内则长达240天。分生孢子在蒸馏水中不发芽,加糖液发芽率略有提高,在文竹和芦笋茎煮液中发芽率最高;条件适宜时2小时产生芽突,5小时发芽率达98.21%。  相似文献   

5.
8月中下旬芦笋茎枯病严重发生时,利用芦笋有不断发新茎的习性,采用换茎防病措施,使芦笋茎枯病得到较好的控制。至10月中下旬,防病效果可达84.9%~98%,重病田换茎,翌年产量可增加70.1%~124%,芦笋长势好,茎数增加64.6%,生长系数增加103.7%,且有明显的增产后效应,至第3年,换茎仍比对照增产26.9%~48%,中度病田和轻病田换茎芦笋产量与对照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7.
孙书静 《植物医生》2003,16(1):25-25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 ,严重影响芦笋高产、稳产。生产上 ,如何防治芦笋茎枯病 ,对提高产量、增加笋农经济收入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芦笋茎枯病提出综合防治对策。1 病因芦笋茎枯病由天冬茎点霉菌寄生引起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温度达到 5℃时 ,病菌开始活动 ,15℃时散出孢子 ,侵染刚萌发的芦笋。其发病适温为 2 0~ 30℃ ,最适 2 4℃。分生孢子器随雨水滴溅或空气传播进行再侵染。其发病原因主要与种子品种、气候、土壤、施肥以及栽培方式等因素有关。2 防治对策在防治对策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  相似文献   

8.
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笋茎枯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茬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释放高峰为4月26日至7月9日。分生孢子释放、萌发、侵染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孢子萌发需有芦笋组织液做营养激发,在清水中不萌发。病菌从侵入到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一个侵染周期在23—27℃为10—12天,17—22℃为15—20天。采笋田茎枯病发生发展经过扩展期(7月—8月上旬),盛发期(8月中旬—9月)两个阶段。雨日雨量是决定茎枯病消长流行的主导因素,降雨后5—7天田间即出现一次新侵染高峰,大雨或连阴雨后尤为明显,秋季早上植株结露有利茎枯病菌后期侵染。在化学防治上,日本产别腐烂(Befran)和国产复方多菌灵胶悬剂是防治芦笋茎枯病较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9.
近年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Sacc.)已成为芦笋生产的一大障碍,防治以多菌灵为主,但防效仅50%左右。经对8种药剂的室内筛选和盆栽试验表明,南开大学元素所合成的FL—8522对该病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田间试验表现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效达80%,施用浓度200ppm;与L—4减半混配的芦笋保一号,防效达88%,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1987—1989年对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Sacc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济南地区无论在地表或土内的病株残体上,该病病菌均能越冬成活。未采笋田发病始期为5月18—25日,流行初盛期在7月中、下旬;采笋田一般在放笋后10天左右查到病株,流行初盛期在7月底到8月上、中旬,盛期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发病与降雨关系密切,5—8月降雨日数与同期病情指数呈明显正相关,在试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芦笋茎枯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经大面积推广,使济南地区的芦笋实际总产量由1987年的275万公斤上升到1989年的425万公斤。  相似文献   

11.
12.
吴安华  陈思 《江西植保》2000,23(4):124-124
芦笋又叫石刁柏,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保健蔬菜,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由于种植芦笋效益高,发展也非常快,目前我国约种有十万亩。但是有些地方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跟不上,芦笋茎枯病的发生得不到控制,导致了芦笋茎枯病的不断蔓延。芦笋茎枯病是直接影响芦笋生产的严重病害,该病发生快,流行广,适合该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春季最易感染流行,又因其早期分生孢子器能越夏,成为秋季的侵染源,故芦笋在一年之内有多次被侵染引起病害流行现象,引用单一的预防手段是达不到防治的目的,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或减轻茎枯病的发…  相似文献   

13.
芦笋茎枯病的发生调查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茎枯病的发性高峰期为8月旬至10月上旬,病株率达15.4%-100%,病情指数高达7.6-54.3。防治该病主要用25%,多菌灵拦种,用农抗120、代森铵喷雾等方法。  相似文献   

14.
芦笋茎枯病侵染循环及其发病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石刁柏)茎枯病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越冬。上海地区该病4月上旬开始发生,平均温度在15.1℃时,潜育期为7—10天,多数5—10天内能形成繁殖器官,以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早期形成的分生孢子器能越夏,再作秋季的侵染源。该病多发生于梅雨和秋雨季节,平均气温19.8—28.6℃时为发病盛期。连续降雨或台风暴雨能加剧病害的流行;嫩茎生长期,肥料配比和用量以及土壤湿度等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消长。  相似文献   

15.
笔者调查结果表明,丰县地区芦笋春发茎和秋发茎均可发生茎枯病,但其病情消长规律有所不同:春发茎可分为始发期、病情缓慢发展期、病情加重期;秋发茎一般可分为始发期、病情加重期、病情稳定期。降水量、菌源基数、施肥、土质等是影响其发病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Sacc)在自然情况下只侵染芦笋,寄主很专一。冬春彻底清除病残体,虽有明显防治效果,但仍有相当高的发病率。据报道该菌在玉米、紫花苜蓿等6种植物残体上均能腐生并产生分生孢子器,成为病菌越冬后侵染源之一。作者等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芦笋茎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月梅  梁训义 《植物检疫》1995,9(5):262-265
浙江各地发生的芦笋茎枯病,其病原菌为Phomopsisasparagi(Sacc.)Bubk,但存在培养性状类型不同的菌株。经测定菌落扩展最适温度,绝大多数菌株为25℃、少数菌株为30℃;在PDA培养基,菌株间的菌落扩展快慢与早期分生孢子器形成数量呈负相关趋势。菌落扩展慢的PA一1菌株,在30℃培养条件下的pH5、pH6和oH8的PDA培养基,易发生扇形角变。该病菌在偏酸性PDA培养基、OA培养基和PDAAsp(20%)培养基,有促进该病菌培养早期的分生孢子器形成。  相似文献   

18.
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种植是近几年来黄陂区为农民致富拓展的又一新项目,面积逐年增加,然而芦笋病害发生严重,严重制约着芦笋持续发展,芦笋茎枯病是芦笋生产中诸多病害中的一种,是影响芦笋高产稳产乃至种植成败的关键病害,被称为芦笋上的癌症,因此茎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成为芦笋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芦笋茎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江苏及山东6省芦笋茎枯病菌单孢菌株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等的研究,结果表明:6省菌株的培养性状有些差异,但分生孢子形状、大小及其对芦笋致病力等方面则基本一致。各菌株在芦笋茎段等5种培养基上均可形成α、β和中间类型3种孢子,证明中国芦笋茎枯病菌同属Phomopsis asparagi (Sacc.) Bubak。各菌株α孢子大小为5.0~12.5×1.8~3.8μm,β孢子为17.5~26.0×2.0μm,中间类型孢子为12.0~16.0×2.5~4.5μm。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生长高限温度为33℃。  相似文献   

20.
6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茎枯病是芦笋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其发生程度有加重的趋势。为有效地防治该病,对6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的防效最好,对芦笋茎枯病防效为64.30%~74.85%;30%苯醚甲环唑乳油和2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次之,其防效分别为61.90%~72.66%和61.12~71.25%;30%醚菌酯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防效为57.07%~67.37%。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差,其防效分别为24.48%~34.99%和22.37%~29.85%。25%吡唑醚菌酯乳油的增产率最高,有效成分用量300、400、500g/hm2的增产率分别为19.84%、22.08%、23.66%。30%苯醚甲环唑乳油次之,有效成分用量300、400、500g/hm2的增产率分别为19.32%、20.77%、22.14%。2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和30%醚菌酯悬浮剂的增产率相对较高,为15%~20%。对照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增产率均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