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1987年以来,根据多年菌量、气候与病情资料分析,确认本地赤霉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是春末夏初(4月中旬-5月上旬30天)雨量。依据气象学周期相关性和生物学原理,经过733次分析,设计了一种预测式,暂名“小麦赤霉病733次预测式”。此法不必查菌量,不必等天气预报,可于4月初发出中长期发病率的定量预报。经两年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通市25年的小麦赤霉病历史资料及气候条件分析表明,稻桩枝菌率越高,赤霉病发病几率越大;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平均相对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利用前期气象数据和稻桩枝菌率进行逐步回归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测报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吴增尧 《植物保护》1985,11(1):33-34
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国内外已作了不少研究,一般认为应从气象、寄主和菌量等方面综合考虑。稻桩上的子囊壳是赤霉病的主要菌源,子囊壳的发生量反映了地面菌量动态,是发生赤霉病的基本因素。鉴于目前国内尚未见有稻桩上子囊壳的分布型资料,因而我站于1983年4月中旬在观测区内对绿肥田(紫云英)稻桩的子囊壳作了调查,计算出空间分布型,并统计出理论抽样数量。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与抽穗扬花期气象条件和病粒率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赤霉病在温暖、高湿环境下发病严重。在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中,利用小麦抽穗扬花期气象因子,预测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即4月上、中旬雨量(x1)、4月中旬雨日数(x2)与当年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Y1)组建回归预测式:Y1=0.913 1+0.093 5x1+2.460 3x2±2.490 9,及时指导防治工作。通过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指数(Y1)、病穗率(x3)与病粒率(Y2)的关系,建立回归预测式:Y2=0.248 2+0.946 9Y1-0.154 1x3±0.344 3,为脱毒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受赤霉病常发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降雨偏多、品种抗病性差、田间菌源量大等因素影响,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南部大部麦区偏重以上程度流行, 明显重于2017年。本文分析了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特点及其原因, 提出了下一步小麦赤霉病监测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9年-2020年, 在安徽贵池进行了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试验示范, 并依据预测结果指导大田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以确定最佳的药剂使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在最佳防治时期前15 d内预测小麦蜡熟期赤霉病的病穗率, 预测准确度达100%。2020年, 依据该监测预警系统预测结果及赤霉病病穗率防治指标, 在小麦扬花初期及1周后每667 m2分别使用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 mL和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40 mL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优药剂用量, 防治效果达95.32%。  相似文献   

7.
近年安徽桐城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以来,小麦赤霉病在安徽桐城呈现重发频率上升、稻茬麦发病普遍较重的特点。分析其原因为种植制度调整、菌源量增加及气象条件适宜。据此,提出控制田间湿度、选用抗病品种、翻耕灭茬等农业措施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的防控策略,综合防控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8.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化学防控一直是小麦主产区防控赤霉病的主要措施。为明确几种新型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对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的影响,于2018年进行了氰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单剂及其复配剂对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SC)1500 mL/hm^2处理对赤霉病病穗防效达92.40%,病指防效达93.20%,小麦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降低80.38%;25%氰烯菌酯SC 2000 mL/hm^2处理对赤霉病的病穗防效达86.80%,病指防效达88.78%,小麦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降低88.19%;48%氰烯·戊唑醇SC 900 mL/hm^2和40%丙硫·戊唑醇SC 60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分别为77.20%、78.00%,病指防效分别为80.27%和79.59%,对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分别降低73.87%和81.42%。在小麦赤霉病较重发生的情况下,上述4种杀菌剂单剂或复配剂1次用药既能高效控制病情,又能有效控制小麦籽粒DON毒素不超标。本试验研究进一步阐明,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均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并能有效降低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吡唑醚菌酯单剂及其复配剂虽然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和病指防效也较高,但控制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效果相对较差。研究结果为小麦穗期赤霉病化学防控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小麦扬花灌浆期的气候条件。根据赤霉病的历年资料,利用前期气象因子与病害流行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电标”,建立多元回归预测式和应用多因子点聚图预测法,综合预报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连续3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小麦赤霉病流行条件分析 (一)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关系 根据我县1972至84年资料分析,小麦抽穗前(3月中旬)田间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呈正相关(r二0.6662),带菌率与发病程度一致的有9年,拟合率64.3%,相反的4年,其中带菌率高而发病轻的3年,带菌率低而发病重的1年。因此,稻桩带菌率只能作预测的参考依据。 (二)决定赤霉病流行程度的气象要素 有关资料常以小麦齐穗后20天内的雨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施用新型杀菌剂丙硫菌唑及施用次数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总量[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的控制效果, 2020年-2021年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发病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小麦不同生育期施用丙硫菌唑及施用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不同处理小麦籽粒中对DON毒素总含量?结果表明, 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防治2次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对DON毒素的控制效果均显著高于防治1次; 防治2次时, 其首次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期至扬花20%, 防效为90.25%~95.13%, 毒素控制效果为77.35%~79.97%?30%丙硫菌唑OD作为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新型药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为该药剂推广应用于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对1989年以来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历史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赤霉病在河南省流行频率提高、为害损失增大,已经成为小麦的常发性病害。调查发现,麦田病残体带菌率10%以上,能满足大发生的菌源量需要。引起河南省小麦穗腐的优势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假禾谷镰刀菌和链格孢,分离频率分别为29.69%、12.89%和42.19%。对赤霉病病菌多菌灵抗性监测结果表明,豫南麦区多菌灵抗性菌株平均比率达10.99%,河南省尚未检测到对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产生抗性的菌株。43个主栽小麦品种在赤霉病自然发病条件下,普遍表现为不抗侵染。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悬浮剂1 500 mL/hm~2、15%丙唑·戊唑醇悬浮剂900~1 500 mL/hm~2、40%丙唑·戊唑悬浮剂450~600 g/hm~2、20%叶菌唑悬浮剂300~600 g/hm~2及0.3%四霉素水剂1 00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2016年在大丰区进行了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不同类型复配剂可以作为防治赤霉病的药剂。2017年在药剂中加入激键助剂对小麦赤霉病进行了减量增效试验,结果表明,激键助剂可以在不降低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成本。2018年对小麦赤霉病抗药性检测表明,小麦赤霉病菌已经对多菌灵产生较高抗性。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4年采自中国湖北省7个县、市的206株小麦赤霉病菌样品进行单孢分离与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随机测定了其中100株菌株对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建立了其敏感基线。结果表明: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对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范围分别为0.115~0.705、0.006~1.356和0.002~0.370 μg/mL,平均值分别为0.248、0.181和0.040 μg/mL;供试100株小麦赤霉病菌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频率均呈单峰拟正态分布,因此可将所得各EC50平均值分别作为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3种药剂的敏感基线参考值。以各药剂EC50平均值的10倍作为敏感性鉴别浓度,对2015及2016年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的敏感性进行了监测,在该鉴别浓度下,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对2015年小麦赤霉病菌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00%、85.14%和82.35%,对2016年小麦赤霉病菌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00%、76.67%和73.62%。研究表明,虽然戊唑醇和咪鲜胺对2016年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略有下降,但整体而言,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戊唑醇及咪鲜胺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价了使用T20型植保无人机喷施丙硫菌唑·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加丙环唑、戊唑醇·咪鲜胺、丙硫菌唑、咪鲜胺铜盐加戊唑醇等5个药剂处理,在小麦扬花初期、扬花盛期共2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丙硫菌唑防效可达93.97%,其余4个处理的防效在83.84%~89.68%之间。在小麦赤霉病高发生地区,采用无人机喷施以上杀菌剂2次,可有效预防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15.
麦类赤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镰刀菌引起的麦类赤霉病是大麦和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麦类赤霉病致病病原菌种及分子鉴定、病原菌产毒及毒素化学型分子检测、大、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种群结构、病原菌抗药性及新药剂研发、病害流行预测和品种抗病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安陆市小麦赤霉病近年来加重发生态势,在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的统一部署下,2022年安陆市开展了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新药剂试验示范。从示范结果看,平均防效最佳的是麦甜+麦甜伴侣(20%氟唑菌酰羟胺SC+25%丙环唑EC),施用2次防效91.3%;其次是施用麦甜(20%氟唑菌酰羟胺SC)2次和乐麦宝(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2次,防效分别为88.6%、84.4%。  相似文献   

17.
进行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的结果表明:250g/L嘧菌酯SC、325g/L嘧菌酯·苯醚SC、250g/L嘧菌酯SC+43%戊唑醇SC、43%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30%嘧菌酯·咪鲜胺ME、25%咪鲜胺EC、42%咪鲜·甲硫灵WP对小麦赤霉病防效63.29%~79.1%,较CK增产18.6%~32.7%,赤霉病防效和增产效果均优于30%己唑醇SC、40%多·酮WP。小麦赤霉病适时预防是关键,在小麦齐穗至扬花达5%时施第一次药,间隔7d~10d施第二次药,药剂要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小麦赤霉病自动化监测预警水平,验证监测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2017年在西安市周至县、高陵区、长安区、蓝田县开展了小麦赤霉病远程实时监测预警系统预测准确率和有效监测范围试验示范。通过与田间赤霉病实际发生情况的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系统预测准确度R值为100%,且能准确预测15 km以内的发病情况,可为小麦赤霉病的适期防治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测定在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抗性频率上升的条件下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于2014—2016年监测了江苏省南通市同块试验田中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14、2015和2016年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分别为22.97%、38.55%和43.38%,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戊唑醇及复配剂多菌灵·戊唑醇、多菌灵·三唑酮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达97.82%、92.16%、85.98%,增产效果分别达23.90%、23.54%、22.57%;小麦样品(混粒)中DON毒素含量分别比空白对照降低57.39%、59.99%、43.34%,均优于多菌灵单剂处理,其中以戊唑醇及复配剂多菌灵·戊唑醇处理最好,多菌灵·三唑酮处理次之。因此,在抗性程度中等或偏轻的地区,采用戊唑醇、复配剂多菌灵·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可取得较好的防病、增产及降低DON毒素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小麦纹枯病16a发生情况研究分析,明确了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和主要预测因子是菌原基数和冬春气候条件。选择12月下旬平均病株率、1~2月平均温度和2~4月降雨量,建立病害发生程度长期预测式,历史回测符合率93.7%,2000年经预测检验,结果和发生实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