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46年西藏农区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西藏高原主要农区1961~2006年的气象资料,初步分析了作物生长季各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并采用费希尔最优分割法对各要素的突变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近46 a来,除昌都呈微弱的降温趋势外,西藏农区生长季平均气温均表现为显著的升温趋势,升幅为0.09~0.31℃/10a;前20 a(1961~1980年)降水表现为减少的趋势,自1981年开始呈现增多趋势,日照的变化正好与之相反,前20 a呈增多趋势,1981年之后为减少趋势.沿江河谷农区的突变点较一致,1982为气温由冷到暖的转折点,降水和日照的突交点出现在1998年.  相似文献   

2.
西藏青稞需水关键期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00年西藏不同气候型农区旬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青稞生育期的降水特征及趋势变化。结果表明:青稞拔节~孕穗期降水变率较大,此时温暖半干旱农区、温暖半湿润农区易出现旱情;抽穗~乳熟期半湿润农区多数年份的降水能够满足青稞需求,且还有盈余。过去40a青稞全生育期的降水量,在温暖半干旱农区,1980年以前呈显著的减少趋势,1981年开始表现为显著的增加趋势;温暖半湿润农区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温凉半湿润农区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3.
《植物医生》2007,20(5):22-22
2007年,全国农区蝗虫总体发生程度重于常年。截止7月底,全国飞蝗发生1690万亩,其中东亚飞蝗1350万亩,亚洲飞蝗140万亩,西藏飞蝗200万亩,农区土蝗发生近5000万亩。2007年东亚飞蝗在渤海湾沿海蝗区多处出现高密度蝗群;西藏飞蝗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亚洲飞蝗发生平稳;农区土蝗局部发生严重。面对2007年蝗情,农业部及各级治蝗指挥机构积极开展工作,深入一线指导防治,实现了"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飞蝗不二次迁飞"的目标,蝗虫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云南省滇牡丹叶部病害的发生动态, 本研究开展了3个海拔区域滇牡丹主要叶部病害周年调查及病原真菌初步鉴定, 并探讨海拔高度、温度和降雨量对滇牡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3个海拔区域滇牡丹主要叶部病害为黑斑病、红斑病和炭疽病, 病原菌分别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枝孢属Cladosporium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的真菌。其中黑斑病和炭疽病在稗子乡(2 000 m)发病较重, 其次是梁王山(2 400 m)和香格里拉(3 400 m),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下降的趋势。此外, 稗子乡的病害发生动态与月平均温度、降雨量的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 且3种病害的发病程度与月平均温度、降雨量显著相关。综上所述, 低海拔且温湿度较大的区域滇牡丹叶部病害发生较重, 本研究为滇牡丹病害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藏南河谷农区是西藏种植业的集中分布区。本文着重分析了区域的光热条件、水分条件和气候灾害的特点及对主要种植作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农区鼠害是威胁黔西南州农业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农区害鼠食源更为丰富,由于黔西南州地理、气候等环境有利于害鼠的生长繁殖,农区鼠害发生面积大、鼠密度高、危害损失大.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州农区鼠害年均发生面积达4.67万hm2左右.  相似文献   

7.
西藏八角莲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格杰  何建清 《植物保护》2007,33(5):124-127
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药材基地的西藏八角莲叶片病斑上分离到1种炭疽病菌,根据病害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西藏八角莲炭疽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强烈抑制作用的药剂有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稀释倍数在2000倍时,对菌丝和孢子的抑制率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8.
大豆灰斑病流行因子和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89年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年份灰斑病流行程度与大豆生长季节的气象条件有关。6月下旬连续3天以上满足日平均气温≥18℃,日最低温度≥12℃,且相对湿度>80%或降雨量0.1mm以上(气象日)的气象条件,病菌就能侵入大豆叶片,经8—15天后叶片就会有病斑出现,温度越高,病害显症越早。大豆成熟前叶部病害发生程度与7天前气象日累加值呈显著指数相关。籽粒发病程度与大豆开花后20天至35天之间的降雨量、雨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温度≥20℃且日平均相对湿度≥85%的天数呈显著正相关,分别运用 Log-istic 函数和 Fuzzy 函数建立了较为准确的预测叶部和籽粒发病程度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9.
自2009年起柑橘黑点病逐渐成为上海地区影响柑橘果实商品价值的最主要病害,严重制约上海市柑橘产业的效益。为了解该病的田间流行动态以及病害发生与降雨量的关系,2010年—2018年连续9年进行了病害发生动态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6月上旬至8月下旬是果实感病期,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雨水是黑点病发生的必要条件,果实生长期不同阶段的降雨参数,尤其是6月下旬的降雨量与病情指数密切相关。本文以病情发展的3个时间节点(7月15日、8月15日和9月10日)的病情指数为因变量,以这3个时间点之前各旬的降雨量、降雨日为自变量筛选变量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根据分析结果,采用6月下旬的降雨量等气象因子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7、8月中旬和9月10日即病害发展稳定期的田间病情。  相似文献   

10.
从西藏农牧学院药材基地的西藏八角莲(Dysosma sayuensis Ying)发病叶片上分离得到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八角莲叶斑病为八角莲上一种新病害,其病原菌为壳针孢属(Septoriasp.)真菌。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其中以山梨醇为最适碳源,蛋白胨为最适氮源,在无碳源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不良,长势较差;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为7~9;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本试验明确了引起西藏八角莲叶斑病的病原,为该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的预测准确度,以2010年-2018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冬繁区和越冬区的发生县区数、发生面积、温度和降雨量为数据集,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病害流行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全子集回归筛选病害流行的因子集。以筛选得到的影响病害流行的5个因子,即累计发生县区数、冬繁区条锈病发生面积、1月平均温度、1月平均降雨量和3月平均降雨量为自变量,采用全子集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开展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全子集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对2019年-2020年的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预测准确度均达90%以上,预测2021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分别为46.11万hm~2和52.85万hm~2。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空中孢子囊密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感病品种红地球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的流行动态,并对空中孢子囊密度进行定时捕捉,结合田间环境监测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葡萄霜霉病的流行规律为:指数增长期为5月1日至7月23日,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23日至8月19日,衰退期为8月19日至葡萄生育末期。整个生长季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呈正态分布,其变化动态与该病害的流行时期特点基本一致。单季病害流行期,流行速率与温度、前5 d平均相对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和0.409;在始发期和盛发期,空中孢子囊密度与流行速率、前5 d平均相对湿度、前5 d平均叶面湿润时数、前5 d积累降雨量基本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3和0.768、0.836和0.651、0.651和0.834、0.954和0.747;与当日降雨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和-0.542。表明上述与葡萄霜霉病流行相关性较高的因素可作为构建葡萄霜霉病预测模型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3.
气象因子对焉耆盆地打瓜炭疽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新疆焉耆盆地打瓜炭疽病发生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焉耆县种植的新籽瓜1号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定时系统调查的方法,对打瓜炭疽病病情指数与日平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降雨量、累计降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打瓜炭疽病从6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上旬到7月中旬为病害快速增长期,7月下旬达到高峰;日平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降雨量、累计降雨量等气象因素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1990年8月27日笔者在樟木口岸旅检中,发现一登山队从尼泊尔携带入境的豌豆、菜豆中,部分有虫蛀孔,经检查分别发现有豆象的成虫、幼虫,作了截留处理,室内进一步镜检确认为豌豆象 Bruchus Pisorum Linnaeus。豌豆是西藏的传统作物,从喜玛拉雅南麓到藏西北高寒农区均有分布。豌豆象虽不是对内、对外检疫对象,但它是豌豆的毁灭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17—2019年唐山地区姜瘟病的发生动态及发病因子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姜瘟病为害严重,地上部茎叶和地下根茎均能感病,常引起全株枯死。2017—2018年定点监测,姜瘟病发病率在9.80%~11.52%之间,6月下旬始发,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病害流行盛期,9月中旬以后病情逐渐趋于稳定。姜瘟病的发生流行程度受气温、降雨量等因素影响。当日均气温达到23.5℃以上开始发病,随降雨量的增多病害蔓延加速。唐山地区6个主栽品种以本地品种冀姜5号田间自然发病较轻,另外5个外地引入品种病株率、病情指数均明显偏高,提示外地调入的带菌姜种是主要侵染源。此外,随土壤连作年限的延长和化肥施入量的增加,姜瘟病发病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玉米灰斑病发生流行规律及品种抗病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玉米灰斑病近年来发生严重,对玉米生产造成很大危害。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在7月中下旬有较高的萌发率。玉米灰斑病于7月上旬开始发病,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田间温度、相对湿度和7月份降雨量都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气温较低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玉米杂交品种和自交系对玉米灰斑病表现的抗性差异较大,感病的杂交品种有掖单13、丹605和丹2181,抗病杂交品种有丹中试61、辽9505、沈9728、辽306、丹3079、丹3034;抗病的自交系有9046、冲72、J599-2、齐319、丹黄25、79532、598,凡具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都是抗病的。  相似文献   

17.
大兴安岭南段白桦林降雨再分配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3年度赛罕乌拉地区白桦林64场有效降雨及林内再分配的野外观测数据,探讨了该地区白桦林降雨再分配特征。结果表明:白桦林的穿透降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同期林外降雨量的76.0%,2.3%,21.7%。穿透降雨量及树干茎流量与林外降雨量均呈明显的线性相关(R2=0.8800),而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指数函数关系(R2=0.8303)。实验证明当林外降雨量大于0.3mm时,可发生穿透降雨;林外降雨量大于0.51mm时,可发生树干茎流。林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值)及独特的立地条件、生长特征对降雨再分配起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闽北秋播油菜以白菜型为主,次为甘兰型。10月播种育苗,11月移栽。病毒病常年均有发生,唯程度不一。群众中有“秋旱病重”和“夏凉秋旱”之说,认为秋旱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而秋旱又与夏凉有密切关系。本文分析了夏凉秋旱对病害的影响及据此预测病害的可行性。 1.关于秋旱又病毒病重之说。按当地标准,从9月份开绐至11月,日降雨量少于2毫  相似文献   

19.
三年系统考察,明确了西藏麦作条锈区域流行特点是:气候凉爽湿润的东南部农区及其邻近的高山晚熟麦区为最适流行区;该区以西,以北麦泎条锈也常年发生,但对生产不是重要的限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周年流行规律是:最适流行区早在2月底、3月初可见孢子,后形成中心,5至6月冬春麦作条锈流行达前高峰~高峰时期;其余农区随与最适流行区的距离加大,海拔升高,发生期与流行高峰期后延,甚至到10月上旬。高空气流携带远地菌源,自生麦苗,野生杂草可能参与周年流行过程。文章分析认为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是:雨季始期和雨日数。据西藏农家大麦抗性,条锈  相似文献   

20.
对贵州省息烽县1987—2017年鼠情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线姬鼠是息烽县农田区优势鼠种,气温和降雨条件对农田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气象条件下稻田区和旱地区种群占比、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对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呈双峰型,在16.1~19.0℃和22.1~25.0℃下捕获率较高,分别为4.45%、4.47%,在低温(1.0~4.0℃)或高温(25.1~28.0℃)条件下捕获率较低,其生命活动的活跃度降低,降雨量对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呈单峰型,当降雨量为180.0~210.0 mm时捕获率最高,为4.97%,降雨量较低(0~30.0 mm)或较高(240.0 mm以上)时,捕获率均表现较低。黑线姬鼠活动温度与降雨的最适宜区间值范围为22.1~25.0℃、180.0~210.0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